词条 | 红安花生 |
释义 | § 概述 红安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据《黄安县志》记载,清光绪末年开始引入种植,到清末民初逐渐兴盛,栽培面由北向南扩展并覆盖全县。红安花生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习惯种植沿袭阶段。 § 详细 这一阶段是较漫长的,包含花生引入种植至50年代末,缓慢形成种植规模,至1957年才形成较大规模,当时,花生栽培面积已达4.17万亩,总产达1412.5万公斤。单产比49年提高3倍,总产量是49年的6.3倍,同年全国花生会议在红安召开,红安也因此而蜚声全国;第二阶段是60-70年代末,是花生生产的徘徊期,尽管中国油料研究所的育种、栽培技术介入,红安花生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但,自然灾害频繁,加上花生重茬病害(主要是青枯病)尚处于研究解决阶段,造成生产损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年际间差距很大,如单产60年代仅80公斤,72年仅89公斤,至70年代中期,才基本解决花生青枯病,此阶段20年的平均种植面积为3.81万亩,总产664.8万公斤,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只比49-59年10年平均值提高17.1%2.4%和19.9%;第三阶段是80年代至1995年,是红安花生快速发展阶段,面积总产大幅度提高,单产稳步上升。1986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花生基地县之一。至1995年花生种植面积已达14.64万亩,单产225.9公斤,总产3307万公斤,分别比60-79年平均水平提高2.84倍、29.6%和3.97倍。这一阶段一些新模式如"花杂配套"模式,"麦花双宽"模式等被推广应用,新品种如:鄂花5号、中花 2 号、88-415、中花4号等充分发挥增产潜力,多项新技术,如保温栽培、配方施肥、应用微肥及化调化控技术被成功应用于生产,使我县花生栽培技术日臻成熟;第四阶段是"九五"计划期间5年,红安花生连刷历史记录,再创新的辉煌。至2000年,花生面积首次突破20万亩大关,达到21.47万亩,单产达238.4公斤,总产达5181万公斤,分别比第三阶段16年的平均值提高150.2%10.4%和176.2%,面积占总耕种面积的43.3%,是全省花生面积的7.4%,总产接近全省的1/10。同时,由于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提出,红安花生加工、销售、综合开发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形成产业化的雏形。2000年,我县花生原产品产值1.295亿元,占种植业总产17.73%的,县中北部主产乡镇占种植业的30%以上,部分村达到50%左右。今年,我县花生面积将达2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其中地膜花生12.6万亩,总产将达6500-7000万公斤。2001年3月中旬,全省花生生产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会议对我县花生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对我县花生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次技术交流学习会和生产促进会,对我县花生生产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目前,我县花生的主要种植模式分别是:水田地膜花生(与晚杂或常晚配套),常年占总花生面积的10%,去年提高到20%,今年将占30%,这是我县最高效、最具市场优势的模式;其二是水田油菜夏播花生,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较高效的模式,去年该模式占花生总面积的32%,今年将超过35%;其三是旱地麦套花生,常年8万亩左右,其它则有少量旱地油后、麦后花生,旱地地膜花生。花生主要栽培品种为早熟直立珍珠豆型中粒品种,旱地主要是鄂花号、中花2号、88-415等,水田主要是80-183、88-415和中花4号等。全县品种状况中北部好于中南部,各品种没有明显的区域布局,呈现多、乱、杂现象,主要应用品种已出现严重混杂退化现象,制约着我县花生产量的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