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盐水沟 |
释义 | § 简介 盐水沟 克孜尔亚山之奇峰异景,有鬼斧神功之妙。当峰回路转之际,车前方忽现一座状如巨厦的深驼色的山峰,似有廊有柱,有塔有亭,楼阁错落,宛如"布达拉宫",令人诧叹不轩。复前行,又见一色彩斑斓之奇峰,通体呈赭红色,但另有绛紫、桃约、玫瑰红、青绿、淡黄、浅灰、月白、深黛……的色块、条纹。此山峰近旁,又有几座土黄、灰蓝、黄绿色的山丘。夕阳西下时,逆光的山峰呈现出金黄色的镶边,配以五光十色的山体,迎风摇曵的白杨森带,一群群晚归的牛羊,情景如画,令人痴迷。而车窗外掠过的状如"古木"、"赤壁"、"卧驼"、"坐猴"、"飞龙"、"奔马"……的成片天然石林石雕,更使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一座岩峰,在夕阳逆光下,呈现出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翘首亲望,似地等候孙悟空的剪影,因而得了个"唐僧师徒岩"的美名。[1] § 传说 初入盐水沟口,如果不仔细觉察,还看不出有多么神奇,只觉得是一个丘陵的褶皱而已,不高,不深,也不奇,一条细如柳叶的溪流,顺着褶皱无声地流了进去,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越往里走沟越深,也越宽阔起来,两边的丘陵也越来越高。 两边的丘陵上白花花的,似乎是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其实,那些白色物质是盐的晶体。 早在4亿年前,这里还是印度洋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崛起,阻断了塔里木与印度洋的联系,海水慢慢蒸发而去,留下大量的盐碱,成为塔里木对海的相思。它们大多成晶体,有六面形如水晶的,有长方体如冰柱的,有的状如老者,有的形似动物,有的奇如白花,有的洁比美玉…… 如今,这些奇形怪状的盐花成了摄影爱好者和奇石爱好者眼中的瑰宝,他们纷纷涌到这里,来采集这些天然艺术珍品。 四五峰骆驼映入眼中,走近了仔细看,这些土黄色的庞然大物脖颈上竟然没有缰绳,身上也没有捆绑的痕迹,它们也不怕游人,或站或卧,悠闲地看着过往的车辆和游人,难道在南疆还有野骆驼吗? “不是的。”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骆驼原来是家养的,由于农户家境变好,或者骆驼年龄过大,这些骆驼就被野放了。没有想到,现在这些骆驼竟然习惯了这里的环境,繁衍成了四五群,每群四五只,成为盐水沟的另一种景致。 河边上有一块白色胶泥,远看像一头小象,矗立在山脚下,它的身躯被压在了大山下,似乎喘不过气来,挣扎着露出了前半部分,勉强伸出头,把鼻子扎进了盐水沟里,吮吸着咸涩的苦水。 据说,古时候库车一带大象特别多,其中的一个象王成了精,带着大象们白天在盐水沟一带栖息,晚上出来糟蹋庄稼、祸害百姓,为害一方,龟兹国上下对它们都毫无办法。当年唐僧西行经过这里时,孙悟空经过一番苦战,收服了它们,盐水沟上白花花的盐碱,就是大象们战斗时身上抖落的皮屑。 小象王有些不甘心,想趁唐僧在盐水沟外讲经说法时作乱。谁知,孙悟空识破了小象王的心思,在它刚准备袭击唐僧时,一把将它按倒,顺手从却勒塔格山上移过来一座山峰,把小象王压在了盐水关前。小象王越挣扎下陷越深,最后不得不屈服了。 遗落在山涧的历史碎片 前行不到10公里,进入了山区,“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也平庸”,诗人冯其庸的诗,说的正是此处。 这里的山涧不见丝毫绿色,亿万年地壳的沉积使地层形成层层如云片鳞状,再经亿万年地壳挤压折断、倾斜,犬牙交错,由近及远,处处断层,有的山峰直指青天,大有“刺破苍天锷未残”之感,这些山多是一层黄土一层岩页的土山,有的好比骆驼,有的形似雄鹰,有的镂空,有的突兀,没有一丝生机的紫红色山峦的开阔雅丹地貌区成了摄影的绝佳地带。 绵延的丘陵,高耸的山峰,神秘的峡谷,造就了这个地势复杂的兵家必争之地。 盐水关就把守在这个易守难攻的盐水沟的中间,这个关隘,是新疆古代著名的雄关之一,它建立在悬崖绝壁之间,石头为基,青砖做关,关口只有20米宽,高30米,关门只有4米高,4米宽,只要驻守上百士兵,这里就成了固若金汤之地,哪怕是成千上万的兵士也难以攻破。 古龟兹是新疆36古国中的大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为各路霸主垂涎之地,所以,吐蕃、匈奴等,都要争夺这块宝地。可是,由于有盐水关的存在,拉长了霸主们的梦想,他们只好绕过这个关隘,从其它地方延续自己的雄心。 由于给霸主们添了太多的麻烦,在拿下龟兹古城以后,许多人都赐予盐水关一把大火。但是,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许多驻守者都忽视不了它的存在,大火过后,又把它建了起来,仅汉朝和唐朝都重建过三次。 可惜的是,这个雄关终于没有保持住自己的完整,销毁在历史的烟尘中。如今来到这里,除了一片200平方米大小的空地外,只有县上立的石碑,还昭示着它的存在。仔细寻找,还有无数的陶片,也许是明清时期,也或许是唐宋时期,甚至可能是汉代的历史碎片。 披着考古学家外衣的国外盗墓贼们,面对一片焦土,也不放过,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木简和案牍,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后来我国历史学家黄文弼先生来考察时,做了抢救性挖掘,也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接着往前走,河道越来越细,道路越来越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车辆来往都不敢跑快。 这里地势险峻,让人叹服,只要自然环境稍微恶劣一点,交通就阻塞。特别是冬夏季节,一旦天降大雪或大雨,车辆立即被困。 2002年7月,这里下了一场大雨,结果使50多名中外游客被困在山上,致使200多名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绕行40多公里,才把他们救回。 经常看到河边上不时有人拿着木棍或者长把的铲子在河里戳来戳去寻找什么,让人疑惑不解。原来,上世纪50年代曾有银行从和田和喀什拉运了一车的金银和钱币从这里经过,突然发了洪水,车辆翻进了河里,1200两黄金白银被洪水冲走,收不回来了。虽然当时的消息是封锁的,可是,不时从河底捞出的金银钱币,鼓舞着到这里想发财的人。如今,仍然有人梦想寻觅到金银财宝,所以,一到休息天,这里的人自然多了起来。 守望龟兹历史的烽燧 盐水沟口,耸立着一座高塔,它就是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好的烽火台———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维吾尔语中的“克孜尔尕哈”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始建于汉武帝时代,沿用至魏晋,东连轮台拉依苏烽火台(西域都护府境内),孔雀河烽火台,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 它为夯土(间夹红柳、芦苇)建筑,2000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16米,东西底长6米,南北宽4.5米,下粗上细,由下向上逐渐收缩。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15厘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由于长期风化中端部区呈凹陷状,形成一大槽。过去,顺着烽燧北侧坍塌的废墟可登临烽燧之顶。 民间传说中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国王建造的高塔。有个预言家对国王报告:“根据卦象,公主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担心失去爱女的国王急忙下命令,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金碧辉煌的王宫搬进高塔。警卫森严的护卫并没能让她逃脱命运的安排,那注定要置公主于死地的毒蝎竟然钻进了慈父送来的苹果核里!尽管细心的国王亲自为苹果削了皮。 悲怆的呼号把一座土黄的高塔就此定格在数千年的风沙中,来往大沙漠的天涯孤客都叫他为“克孜尔尕哈”。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旁,偎依着中外驰名的克孜尔尕哈石窟。石窟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内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编号洞窟46个。 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国家寺院,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其中的讲经窟在龟兹石窟中别具一格,其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