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耶和华
释义 耶和华(YHWH或YHVH) ,又翻译为上帝、雅威、耶威、耶胡,是犹

希伯来文 神的名字耶和华YHWH (自右向左) 太基督宗教圣经中对上帝的称呼。YHWH或YHVH是古希伯来语的写法,只包含辅音,不含元音。一般来说,耶和华是看不到的,他是光,无处不在,当他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基督教认为是耶稣,即圣子,圣子是耶和华的另一个位格,犹太教不认为耶稣是耶和华。现今,YHWH最常见的汉语译法是耶和华。所根据的是《和合本》的译法,如:以赛亚书42:8:“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但近代的圣经研究者较普遍认为“YaHoWaH”是源于早期旧约译者(把希伯来语译成英语的译者)对这个词的误读,认为犹太人的真正念法是“Yahweh”。天主教思高译本把YHWH译作雅威,有些学者沿用类似的译法。 景教译为向凉风。

自开始翻译《圣经》以来,翻译JHWH与否和译音等问题都曾在圣经翻译界中引起争议。现普遍圣经译本只在希伯来语的部分(即《圣经·旧约》)采用神的名字,在希腊语部分(即《圣经·新约》)却用主字或其他头衔代替JHWH。某些圣经译本则完全在译文以神、天主、上主或永恒主等头衔代替JHWH。例如,当引用希伯来语部分的经文时如“我是你们的上主耶和华”(和合本)时,新译本多会采用类似“我是你们的上主─万军的统帅”(现代汉语译本)的句子翻译JHWH。也有少数译本在希腊语部分(即《圣经·新约》)引用希伯来语的部分(即《圣经·旧约》)时,将原经文作一致性翻译。例如,新世界译本便采用此方式翻译,故在圣经新约亦可见到神的名字耶和华超过200次。

§ 雅威(Yahweh)

上帝现身在摩西面前的时候,说“我是自有永有的”;犹太人因此称上帝为“雅威”,由于当时希伯来文献只标记辅音,所以用拉丁语字母来表示这个单词就是YHVH或YHWH。平时犹太人用“主人”(adonai)这个单词的发音来诵读YHVH,而不按正式发音将YHWH读 耶和华出,这是对这个立约的名字表示尊敬;只有每年犹太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才能在约柜前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历史上圣殿多次被毁,祭司血统混杂于其他家族中,这个单词的发音因此失传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将圣经从原语种翻译成德语,必须解决YHVH的发音问题,所以他很有想象力地把adonai的元音嵌入YHVH中,成了YaHoVaH,英语即为Jehovah,这就是中文“耶和华”的来历;大部分当代英文译本及往昔英语译本的当代再版本都将这字译为「主」(LORD,四个字母均大写)。现代随着希伯来语的复兴,圣经考古学发现了YHVH的正确发音及其真意——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主宰。

这个名称(在旧约全书中总共用了6,828次)应该和一个动词「to be」(是)有关,上帝在出埃及记三章14至15节宣告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这个名字和基督所宣称的「我是」,有着特别的关系(比较约八24、28、58,十30,十一25,十三19,十四6、16);基督正是宣告自己是与耶和华平等的。

上帝用「耶和华」的名字,来表明上帝与以色列人的个人关系。亚伯兰在接受上帝之约的时候(创十二8),也是要回应上帝这个名字。上帝以这名字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拯救他们脱离捆缚,救赎他们(出六6,二十2)。Elohim和Adonai这两个名字,都曾在其他文化体系中被人用过,但「耶和华」(Yahweh)一名,是给以色列人的一个独特启示。

§ Yahveh 基督宗教的上帝

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他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一个本体——圣父的神性、圣子的神性和圣灵的神性,本质上是同一个。换句话说:只有独一无二的耶和华;圣父完全是耶和华,圣子完全是耶和华,圣灵完全是耶和华;圣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父。 耶和华耶稣基督是圣子,也就是上帝的第二个位格;圣子是参与创造的,也是创世之前就有的(参考约翰福音开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为什么上帝不是整个下来被钉十字架救人类而只是用了一个位格呢?

上面没人管了怎么行? 补充一下资料: 有关三位一体的正确解释 上帝在本质(essence)上是一: 初期教会曾产生过这样的问题,究竟基督在实质上(substance),或本质上(essence),是不是与父相同的?亚流说,基督在实质上是与父相同的,但父比基督大。这表示说,实质或本质的相同还不足够,三位一体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在本质上为一」(one in essence)。上帝在本质上为一的根据,是申命记六章4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主。」「独一」的希伯来文echad,意思是「合一」。这节经文不但强调,上帝的独一性,也强调上帝的合一性(另比较雅二l9)。三位都拥有神性的总和,而上帝在本质上没有被分割。本质上为一,也就是说,三位并不是各自独立行动的,这也是耶稣对犹太人的指斥(比较约五l9,八28,十二49,十四10)。 就位格说,上帝有三: 「位格」(persons)一词似乎减损了三位一体的合一性,其实位格这名词,是不足以形容三位一体的相互关系的。有些神学家改用「存有」 (subsistance),就是说,「上帝有三个存有。」此外三者之间还有相距、关系及形态之别。位格这名词,可帮助说明,三位一体并不单是一种显现方式,而是有个别位格的存在。当我们说,上帝的位格有三,意思是指: (I)每位都有上帝的本质(essence);(II)每位都拥有上帝的丰满(fullness)。「在上帝来说,不是有三个一起存在或分开的个性,而是在一个神圣本质之内,有位格上的自我区分。」这与形态论(撒伯流主义)有重大的不同。形态论说,上帝是一位,但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三个位格的合一,在旧约常常被提及,如以赛亚书四十八章16节,父差遣了弥赛亚和圣灵,向复兴的国说话。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l节,父以圣灵膏立弥赛亚,给他任命。这些经文部强调了,三个位格的平等与合一。 三个位格有相距的关系(distinct relationships): 三位一体内存在着一种存有(subsistance)上的关系。父不是被生的,也不是从别的位格而有的;子是从父永远被生的(begotten)(约一 18,三16、18;约壹四9)。「生出」(generation)这词,说明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子是永远从父而生的,圣灵是永远从父和子发出 (proceeds)(约十四26,十六7)。「发出」这名词,也说明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圣灵是父和子所差派的。我们须要注意,这些名词只是表达出三位一体里的一种关系,并不说明有等级上的分别。由于这些名词都有等级意味,有些神学家就索性不用。 三个位格在权力上是相等的: 「生出」和「发出」这些名词,可以说明三位一体之间的职能,但三位一体彼此间,是有同等的权柄。父在权柄上是至高者(林前八6);子在每一方面与父同等(约五21至23);而圣灵又被称为与父和子同等(比较太十二31)。

§ 耶和华在圣经新约中的消失

YHWH此名号是由“神”的自我称号。在被掳 (充军)归乡期以后,犹太人不敢直接念神的名字。在文字上不加元音,避讳的在YHWH旁标示“adonai”(意为“我的主”),读经者要自行加上元音颂读。公元前3世纪~前1世纪时,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更把YHWH直接改写作kurio (LORD),日后之众译本亦随此传统。新约中引旧约经文部份是根据七十士译本,故整部新约只见以主kurio称神的名,而不见YHWH之音译或意译的名。公元7世纪唐朝的景教中文古籍里,将YHWH (及其相对之叙利亚语Ievha)译作“序娑”。

耶和华是16世纪时首度将经文上方写型Yahweh的子音Y-H-W-H与下方之读型adonay的元音a-o-a,合成的(hybrid word),但现在无法得知原文是否此字此音。芮次荆认为,或当时人将原卷印字之子音YHWH与下方加注之元音a-o-a (撷取自adonay的元音),按一般希伯来语文惯例:右.上.下.左,子音.元音.子音之读序,合念成Yahovah耶和华。1700多年以来,大多数的译本都错误地改作adonay,英、美文件更以4字母均为大写的LORD译之,以便和只大写第1个字母的Lord(主)有所分别。然而中文基督新教界惯用的和合本是循ASV本译作耶和华(Jehovah),天主教的圣经思高译本则奉罗马教廷正朔以拉丁文意译作“上主Dominus”。YHWH是选民对立约神的专名称号,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尚无统一译名。依谐音取义,芮次荆译作“永为”(直译:他为,意思是他永在)。

现代一些新出版的中文译本,仍旧译作耶和华,惟天主教的牧灵圣经音译Yahweh作雅威。天主教及一些基督教现代译本仿LXX本,将LORD直译成中文作“上主”(注意:“上主”LORD与“天主、上帝、神”God,是2个不同的字源)。希伯来文无J音,而德文无Y音,故在2种文字译名/音时,往往是Y、J互相换用。近代的基督教圣经译本里,则将YHWH四字神名音译“Yahovah”中译作耶和华。历代不同的圣经译本及著述,均载有YHWH之读音与意义。

§ 不同圣经译本的出现次数比较

大部分早期圣经抄本和译本中都多次出现神的名字,单在希伯来原文本已出现差不多7000次。但在现今常用的不同圣经译本中,神的名字出现次数却有很大差异。下列是发行量比较大的圣经中文、英文译本中“耶和华”或“雅威”的出现次数比较:

《圣经 (和合本)》——《旧约全书》出现6400次;《新约全书》只1次在启示录19:1夹注出现。

《圣经思高译本》——《旧约》约出现50次。在附录2第2章(甲1)指出:“天主的名字:最主要的是:‘El. Elohim’中文译为‘天主/上帝/神’和‘Jahve’中文译作‘上主’、‘自有者’或‘雅威/耶和华’。‘Elohim’是世人以理智给最高神起的名字;‘Jahve’是人由启示才认识的天主/上帝/神的名字,是天主/上帝/神自己启示的名字。‘Elohim’亦可以指其他的神,‘Jahve’则只用以指唯一永生的天主/上帝/神。”

《圣经新译本》——《旧约》出现约6700多次。

《圣经 (吕振中译本)》——多改意译“永恒主Everlasting Lord”,耶和华少数在《旧约圣经》出现约60多次。

《牧灵圣经》——“雅威”差不多遍及《旧约圣经》。

《圣经新世界译本》——耶和华见证人翻译,《希伯来语经卷》出现6973次;《希腊语经卷》出现237次。连同54次使用原文神名字的缩写形式,出现高达7264次。[1]

《英王钦定版圣经》(英语Jehovah)——整本共出现7次。

《现用英语圣经》——Jehovah遍及《旧约圣经》。

1994年,芮次荆将YHWH之音Yahweh、意(存在成为)并译作“永为”。

§ 谁是耶稣?

到大约公元前6-4年耶稣出生的时候,犹太人一直在等待着其宗教经典预言的弥赛亚(Messiah)的出现已经达几个世纪。但是,耶稣自己却因为这个称呼所暗含的意义而不愿意接受它。他所要建立的王国是精神的,而非政治的,他要把王国建立在人民的心里。 耶和华当耶稣升入天堂后,他的追随者们一刻也不延误地宣称他就是“弥赛亚”——那个将拯救他们的人。这促成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最终分裂,因为犹太人拒绝这种说法。但早期的基督教徒把这个说法作为他们传道的中心。他们甚至把“弥赛亚”(Messiah)这个单词翻译成希腊文“Christus”(基督),意思是“被上帝涂油的”,并且把这个希腊文单词作为惟一适用于耶稣的称号,连定冠词都省略了。 为什么他们如此肯定耶稣就是人们长期等待的“弥赛亚”呢?他们和耶稣一起度过的时光使得他们相信就是这样:他曾经奇迹般地喂饱了一大群人,他赶走了魔鬼,他原谅了一切罪过并且宣布“上帝的王国”即将到来。这恰恰是人们期望神圣的“弥赛亚”做的事情。

§ 上帝之子和人之子

早期基督教徒经常称呼耶稣为“上帝之子”,虽然这个短语只在福音书里偶尔突然冒出来。这个称呼也强调了耶稣和上帝之间的独特关系——一种最类似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当耶稣称呼上帝为“阿爸”(Abba)时,他的弟子们都非常震惊,因为这个词语表示耶稣和上帝之间的可能具有一种最密切的关系。 然而,从他自身来说,耶稣更喜欢别人叫他“人之子”。他的听众非常熟悉这个短语,因为它在犹太教经典中被多次使用。在那里,这个称呼通常仅仅指人,但是它也可能指一个具有伟大精神权力的人物,上帝最终会给他一个永恒的王国让他统治。 如果我们把这些术语放在一起,我们会明白耶稣怎样看待他自己的,以及其他的人又是怎样看待耶稣的。作为“弥赛亚”,他降临世间使人从他们的罪恶中解放出来;作为上帝之子,他享有和上帝的独特关系;而作为人子,他把自己和所有的人类等同起来。 耶稣问:“你们说我是谁?”西蒙彼得回答说:“你是弥赛亚,是永生上帝的儿子。”“祝福你,西门·巴约拿!”耶稣回答说,“因为这个真理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我天国里的父亲直接告诉你的。”——《马太福音》 16:15—17

§ 关于三位一体

上帝

关于经世三一和内在三一的两种教父学上帝观模式最后被落实在“位格”和“本质”的相关性上。把东西方的上帝观放在经世三一和内在三一上帝观的各自进路上考察,使得两种上帝观模式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位格和本质何者优先的问题,而是落实到上帝作为自我共契的团体的不同意识,它又关联着教会在诸种事奉上的不同意识。卡帕多西亚教父从内在三一的进路中,把“一”分析为位格性的“一”,把三位一体的上帝分析为三个“一”的自我关系。这样,一种希腊性的东西就隐含其中,因为就希腊人的观念而言,他们把个体看成是有着共同性法则的个体。13)由此,一种共同体的或者说团契的观念是天然自然地与个体性的存在共契的。当卡帕多西亚教父以个体的关系或家庭的关系例如保罗、彼得、雅各的关系来比拟三位格的一体性时,我们看到的是内在性原则被表达为个体的分殊,这反而来又成为经世的超越性。因此,所谓的社会三一,在卡帕多西亚教父的意义上,是与内在三一之分析原理相互契合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卡帕多西亚教父的社会三一是需要那种希腊式的共同体或统一性原理或城邦或教会共同体的基本精神来了解的。当这种三位一体上帝观落实到人观上时,我们就可以完全看出希腊自由主义思想(个体主义)与人作为上帝形像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它表现为个人主义的自由寻求和确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的寻求又已经具有共同体的形式,也就是说上帝的三位格的自我共契。在东方教父看来,人的位格性即共同体的和谐关系正是上帝的三位格的相互关系的体现。  西方教父包括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的进路则有相当大的不同。西方教父的三一论核心不是本体的问题,即不是substantiae(ousia)和persona(hypostasis)的问题。早在德尔图良的著作中,这两个术语就被确定为是不可互换地使用的,作为一的神性和作为三的位格的相对性已经得到了明确的界分。尽管表面上看来,德尔图良的《驳普拉克勒亚斯》和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是以位格和本体/本质为核心概念的,并且两个概念频繁地交织于他们的叙述之中。然而,由于它们使用范围上的确定性,不会导致理解上的视界模糊。这应该说是德尔图良的杰出贡献。因此,关于西方教父的上帝观的研究更多地不是本体问题上的关注,而是人观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能够确立西方教父的三一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人观,那么也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展示其三位一体上帝观的内涵。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西方三一神学在其开创者德尔图良那里就显出不同的旨趣。当德尔图良以经世原则来平衡由君主制原则所造成的从属论时,奥利金的三一神学以及整个以后的东方三一神学却坚持君主制原则,即父的位格与神性统一性的合一问题。因此,西方的经世原则绝不只是三一神学在主题上的转变问题,而是它始终把人在历史中的救赎与历史中的上帝相关的问题。这就进入了西方三一神学的新区域。尽管东方教父也使用“经世”这个术语,奥利金、阿他那修和卡帕多西亚教父都使用过这个术语,但是在他们的神学中,“经世”的用语是在内在三一的基本视野下展开的,这就是说这有些类似于柏拉图主义的下降之路,先是宇宙论构造,然后才是救赎论演变,由上帝自我共契的位格交互性展示出教会共同体之间的人的交互性,以及人作为上帝的共契自我的自由主义。西方教父的三一神学却是在“经世”的视野下展开的,这有些类似于柏拉图主义的上升之路,人作为神的形象所承担的就不只是关系性的位格,更是实体性的神性存在表象。如果说德尔图良是从历史本体中展示了上帝的自我显示的经世性质,那么奥古斯丁从新柏拉图主义的角度来诠释这种经世的历史就使得它完全地救赎论化了。  基督教上帝观的东方和西方的不同视野乃是基于三一神学问题的复杂性。然而,不管从哪个传统而言,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都是敞开了上帝的自我共契和神人关系两个基本的路向:上帝以位格性的关系向度于人类的救赎历史之中。这也就是巴特所说的,“在全部的三种样式中,上帝既是在他自身之中又是在与世界和人类之中的独一上帝。但是这个独一的上帝是以不同方式在三时间内的上帝,他们是有别的,唯有在这三重差别中他是上帝;他们是有别的,这种差别性,在存在的这些三重样式中的存在,对于他而言绝对是本质性的;他们是有别的,这种差别性是不可消除的。”14)就此而言,它们又是殊途同归的。  上帝存在证明

上帝

当我们问一个不信神的人,世界是怎么来的,他会说天生的,岂不知此“天”即神。1、器必有匠,桌子--木匠,房子--瓦匠,任何东西都是被制造的,宇宙--神(造物主)。2、果必有因,世界因果相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甲现象引起乙现象,乙现象又引起丙现象,丙现象又引起丁现象,一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而这个原因又是前一个原因的结果,这个结果又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必有一个无因之果(第一因)--神。3、运动必有推动,物质是运动的,推动产生运动,第一推动力-- 神。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除了太阳的引力之外,还必须有一个大小适当并使之沿切线方向运动的横向推动,牛顿“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竞能促成这种横向运动”,这就是有名的牛顿的神臂的第一次推动。4、现代科学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点的爆炸,此点不可能是任何物质,只能是神。5、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对立面,物质也有非物质--上帝居住的神灵世界。物质(包括反物质)是实物粒子和场构成,宇宙年龄150亿年,之前之后如仍是物质,就仍是宇宙了,只能是神灵。6、生命起源,有非物质的“生命力”存在,生命是上帝创造的。7、人类起源,进化论只是个假设,达尔文非要东非的猿猴下树走路,并无理由。人类这个万物之灵不可能从猴脑诞生智慧,我们是神的形象,我们区分动物的就是神给的灵魂,《圣经》“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 参看

耶稣

圣经

三位一体天父

§ 参考资料

[1] 基督教会网 http://www.logon.org/Chinese/

[2] 历史网 http://www.144000sos-fuyin.net/shuji/klytl/2.htm

[3] 福音中国网 http://www.fuyinchina.com/show.aspx?id=2273&cid=114&page=11

[4] 圣经中上帝身边9个天使和9个堕天使 http://www.hao565.cn/content.asp?id=39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