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帘画 |
释义 | § 简介 竹帘画 竹帘画是四川首创的工艺美术品种。南充竹帘画竹帘雅洁,图画富丽,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风味,被称为“精工画帘”。竹帘画,是在精编的竹丝卷帘上绘画,通常运用具有传统特色的国画技法。据记载,重庆竹帘,“细如毫发密如丝”。光绪年间就发展了油漆彩绘的画帘。这种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国画,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极富有东方色彩和民族气派。竹帘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外广大群众珍爱,而且还常常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政府首脑,为国增光。 § 发展历史 竹帘画的始创人是清末四川梁平县石柱砰人方炳南。方炳南出身于民间纸扎艺人家庭,尤其擅用细薄的竹丝编织竹帘、竹碗等工艺品,后来,方炳南自己琢磨出一套画法,即在纤细柔韧的竹帘上绘上花鸟,或写意,或工笔,在上边加杆,下边安轴,这样制作出来的竹帘不仅美观,而且十分好卖。方炳南晚年曾任成都、重庆和梁平等地“劝工局”(即手工业作坊)局长,也培养了不少工艺人才。渐渐的,绘制竹帘的工艺也就传开来,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竹帘画名家要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耿月新了。耿月新是四川扬中市油坊镇良善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边读书边学篾匠。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打席筛,编箩筐,以此谋生。多年的篾匠实践,使他逐步感到编织日用竹器的单调,开始追求编织品种的多样化、艺术化。耿月新先是编织富有地方民俗特征的饯席,他编的饯席图案,有“福”、“禄”、“寿”、“喜”等文字,也有《喜鹊登枝》、《南湖船》等图像。后来,他受到书法中堂画的启发,决心编织“竹帘画”。由于竹编功底深厚,又加上勤奋好学,他精心钻研出一套自己的技法,他把竹篾劈成丝,篾丝细如头发,再染上色,半隐半现地编在本色竹丝中,加上绘画和书法,立体感十分强。他不仅绘制精细,还独创采用双面竹编,其画作《孔子像》、《八仙过海》等栩栩如生,倍受赞誉,他也因此加载了《中国民间名人录》。 在竹帘画的基础上,南充工匠们又加上蜀绣,绘制出竹绣帘。由于画绣结合,竹绣帘发挥了两种技艺的优势,也避免了各自的短处。如在熊猫图、猛虎图中,动物的毛发、人物的衣服等由于蜀绣的针法更加栩栩如生,质感极强,而脸部则采用绘画技法,其感觉表情更传神。为了适应刺绣的需要,竹绣帘采用的竹帘胚经线密度大大高于绘画竹帘,因而竹绣帘的价格也就大大高于竹帘画。 § 生产工艺 竹帘画的制作非常精细,首先是制作竹帘胚。成都竹帘画选用的是邛崃山脉盛产的特长节结的慈竹,去节去皮、破篾拉丝,再制成粗细均匀断面浑圆的竹帘胚丝。然后送到木制的人工织机上的贮丝筒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帘姑娘巧手挥舞、以竹丝代木梭,左送右引、机杼声声、胚帘渐成。之后修边剪裁、装木枢、喷清漆、上堂心,遂成白竹帘。 将白竹帘送至绘画车间,画工们按照设计图稿要求,或白描或写意,或淡雅或艳丽,细心绘制,复经检验审核,才算大功告成。 § 艺术特色 竹帘画即指在精编的竹丝卷帘上绘画,通常运用国画技法。据《梁平县志》载,南充县所产竹帘,“细如毫发密如丝”。光绪年间就发展了油漆彩绘的画帘。早期多作轿帘使用;清末逐渐发展成为室内陈设画帘形式。品种有通景屏、单条、斗方、屏风、帐檐、对联、灯罩等百余种。 竹帘画的编织非常平整柔软,因有粉底堂心,诗画作于上有传统宣纸的感觉。最精湛的竹帘画是采用蚕丝与竹线作经纬交织,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密不漏缝,如丝绢般精细润泽。竹帘画的绘制与在宣纸上画国画不同。由于竹帘是由一根根竹丝编织而成,不吸水分,所以掌握好毛笔的含水量至关重要。过去通常在竹帘上涂上白色底彩,然后设色绘画。后来有的不涂底彩,直接在素雅的竹青帘坯上作画,以突出竹丝自然材质的美。再后来艺人们对绘画的技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刺绣、挑花、植绒等工艺融入竹帘画中,形成了绣画结合的工艺特色。有文人如此赞颂梁平竹帘: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