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区 |
释义 | § 定义 社区 1.是一个网络板块,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的讨论,如天涯社区。类似的名词还有论坛、贴吧等。 2.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 社区,最具活力的社区是互联网最具知名度的综合性社区,拥有庞大核心用户群体,社区主题涵盖女性、娱乐、汽车、体育、文化、生活、社会、时事、历史、文学、情感、旅游、星座等各项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community)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由此可见,形成社区的四个要素包括: 1.人民:社区由人所组成。不论何种类型之社区,因人聚集与互动,方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数多少才能形成一个社区,目前并无定论。社区太大、人数过多,将使彼此互动困难;但人数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与生活维持的团体。 2.地方或地理疆界: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但是,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有明确的地理划分。如果界的区域不合适,将会对社区资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难。 3.社会互动: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产生互动,特别是互赖与竞争关系。如社居民的食、衣、住、行、育、乐皆需与他人共同完成。因此,相关的经济、交通、娱乐等系统即因此而形成。社区经由不同的社会系统发挥功能,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建立社区规范。 4.社区认同:社区居民习惯以社区的名义与其他社区的居民沟通,并在自己的社区内互动。同时社区居民形成一种社区防卫系统,居民产生明确"归属感"及"社区情结"。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 § 辞源中的解释 “社区”一词德文为gemeinschaft,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一书。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而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因此有的社会学者有时又在团体或非地域共同体这种意义上使用 community一词。而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社会学者研究角度的差异,社会学界对于社区这个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但许多学者认为,社区概念是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前提的。1955年美国学者G.A.希莱里对已有的94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比较研究。他发现,其中69个有关定义的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含义,并认为这三者是构成社区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因此,人们至少可以从地理要素(区域)、经济要素(经济生活)、社会要素(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心理要素(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相同价值观念)的结合上来把握社区这一概念,即把社区视为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 分类 社区 如果按照结构功能来给社区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农村社区、网络社区和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市辖区; 二是街道办事处辖区; 三是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居民委员会辖区建立的区域功能社区; 四是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目前我们所说的城市社区是指后面两种情况。 § 构成要素 所谓社区的构成要素,即构成社区的主要因素。由于社区是人类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主要因素至少包括: 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群的存在,这个基本原理也同样使用于社区。换句话说,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也是社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历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或数个家庭迁移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儿定居、开荒、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区。而有的社区,原本比较繁荣、兴旺,但由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原因,社区人口或者死亡,或者逃往他乡,结果导致了该社区的衰落、消亡。这类现象表明,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口,任何社区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构成社区要素之一的人口并不是孤零零的个人,而是彼此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进行着共同活动的人群。他们是社区生活及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是构成一定社区的主体。 2、一定的地域。既然社区是人类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实体,那么,一定的地域便自然成了构成社区的要素之一。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不可想象的。就功能而言,社区的地域要素,首先为社区成员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如前所述,一个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大都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便是社区的地域要素。社区地域面积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况。例如,在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很少的社区里,住宅和各种建筑设施就显得十分紧凑、拥挤,相反则会稀疏、宽敞。其次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部分资源。社区的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如气候、土壤、山脉、水面、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它们是社区成员赖以进行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在很多情况下,社区成员通过劳动从本社区的地理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的生活物品和能量。因此,社区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 3、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由于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是人们从事多种活动的基本舞台,而人们的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设施进行的,因此,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是构成社区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城乡基层社区的情况来说,作为社区构成要素的生产、生活设施主要包括:社区成员赖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厂房、机器、能源、道路、仓库和生产资料等等;社区成员赖以进行日常生活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日用品商店等等;社区成员赖以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活动的基本设施,例如学校、文化站(室)、医院(卫生院、医疗所)等等;社区成员赖以参加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基本设施,例如会议室和管理机构办公室等等。生产、生活设施作为社区的一个要素,在规模和范围方面是随着社区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社区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一般地说,社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发展水平越高,生产和生活设施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4、一定的管理机构。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实体,其中存在着许多人际关系和民间纠纷需要调解,存在着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处理,从而使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管理机构成了社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们大都承担着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社会控制的功能,也就是社区管理机构运用社会力量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二是社会控制的功能,也就是社区管理机构发挥着动员、督促社区成员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作用;三是根据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和社区发展需要,管理、支配社区公共资源和公共财产;四是承担着制定、实施社区规划,领导社区建设的责任;五是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作用,等等。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管理机构,任何社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序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5、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社会学上的“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单单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在狭义的“文化”中,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乃至语言等等是一些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构成社区的要素。它们之所以成为社区的要素,主要是因为,没有这些文化,社区成员便难以沟通,便难以进行共同生活,从而也就难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社区。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社区的形成过程、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结构、性质等等有明显差异或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产生、形成的社区文化也各具特色。且不说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社区文化有明显差异,就是北京和天津两个相距较近的大城市社区,也各有自己的方言、习俗。中国农村有句俗话:“十里不同俗”,意思是说,即使是相距很近的不同社区也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公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能够成为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的一个条件。 社区 6、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这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一种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思想及心理感觉。这种思想和心理感觉是社会生活对其成员的思想观念长期影响的结果,也是构成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衡量社区的标准之一。如若一个地方的居民毫无社区意识,就意味着他们毫无凝聚力,很难形成共同生活,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在传统社会时代,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学到了一套行为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社会关系,从而养成了甚为浓厚的社会意识或“乡土观念”。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等俗语就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进入社会现代化时期,人们的社会流动增加和交往范围扩大,确实不利于地域性社会关系的发展。但是,共同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居住格局等等又大大缩小了各住户间的距离,乃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都是居民的社区意识并没有消失。根据1996年对全国11省(市)1500多位城市居民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和有关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仍然比较明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仍然是中国社区的基本构成单元。 上述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个的现实社区。但是,应该明确:第一,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社区,其要素的完整程度和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例如,在现代化大型城市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相当发达且比较完善,但在偏僻、落后的农村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则相当简陋。又如,现代化城市社区的人口素质较高,而传统农村社区的人口素质则相对较低。社区各要素的完整程度和发展水平决定了社区的不同类型。第二,社区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对社区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农村社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或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学龄儿童的需要等等就会妨碍该社区的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又如城镇社区管理机构的设置不适应社区人口、地域和生产、生活设施等因素的要求,或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于社区居民,同样会妨碍该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始终保持社区诸要素的协调发展是社区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1] § 基本功能 社区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可通过社区反映出来。社区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其基本功能有五个方面 : 一是自治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 二是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三是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服务和资源,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等。 四是保障功能,也称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和实行社会互助,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 五是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社区自身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促进政府部门工作的务实、规范、廉洁、高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2] § 历史演变 社区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广大乡村社区之间又出现了城镇社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社区在类型和规模上的发展,使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种种变化。以往无论是一个村庄或一个小城镇,还是一个城市,其地域范围都具有比较确定的疆界。例如,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的地域范围通常是以其村民的聚居点为中心,并将由这个中心辐射到附近的各种服务功能的射线极限点联结起来,构成这个农村社区的地理区域。而一个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地域范围,通常则是由其市区和包括若干小城镇及乡村的郊区构成的。每个社区都有一定的制度、机构和设施,为整个区域服务,以满足其成员的各种需要。每个社区的社区中心都设有服务性的商店、学校、工厂、政府机关、医疗单位、群众团体等,以整个社区的地域范围为其有效的“服务地区”。社区这种社会统一体正是通过它的各种机构和设施的服务活动来推动各种制度的运行,使社区成员在本社区疆界内得以维持其全部日常生活。同时,社区机构设施的有效“服务地区”又是形成和保持该社区疆界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地方社会的社区,其地方性的差异逐渐减少。社会大众传播如广播、电视的普及,国家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各地居民人口流动的增加,各社区之间在规范、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程度已显著降低。社区的许多地方性功能已为“大社会”的普遍统一的功能所取代。在同一个大社会里,此处社区居民与他处社区居民之间,其相似之点多于相异之点。随着大城市、大都会的发展,社区地域范围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么分明了。一个大城市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原先相对独立的社区,但在市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行政区划上则又可能与原先各社区的地域分界不一致。长期以来,满足成员日常谋生的需要,是社区的基本功能之一,社区居民一般都是在本社区内就地劳动谋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社区的许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区以外的地方去上班。因此,社区成员之间除了具有当地居民的共同利益,还分别具有各自从社区以外谋取生计的种种不同利益。这种情况就从社会纽带和社会交往上削弱了社区地域疆界的确定性。由于全国性的企事业组织和政治、文化团体的出现,地方社区里的工厂、商店、社会团体等等,有不少就是这些全国性组织系统中的下属单位和分支机构,其决策主要是听命于本系统的上级组织而不是当地社区。因而,作为地方社会的社区,其自主性也有所削弱。 § 研究的发展 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发端于滕尼斯。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他所分析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滕尼斯关于社区的理论,为以后的社区研究打下了基础。 社区研究在美国早期社会学中曾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就是以研究都市社区而闻名于世的。20世纪20~30年代,这个学派研究了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都市化过程,用以说明美国城市的结构和动态。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理论,就是在分析社区区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从不同的层次上研究了都市社区,即不但以整个芝加哥市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以芝加哥市内的犹太人聚居区、波兰移民区、上层阶级邻里、贫民窟等作为单个的社区研究对象。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R.S.林德和H.M.林德夫妇又开创了社区研究中以小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即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林德夫妇研究了当时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市镇,1929年出版的《中镇》一书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书中比较全面地描述和解释了这个大约有3.5万居民的小镇的状况,包括居民的谋生、安家、利用闲暇、参加宗教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从5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又发展了关于社区权力的研究,目的是要了解社区里的权力分配状况,并据以辨认哪些人是真正左右着社区决策的。1953年出版的美国学者F.韩特的《社区权力结构》一书,是对亚特兰大市的权力分配进行研究的成果。他认为,如果辨认出这些“真正”的领导人物,同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或对他们施加压力,就可能促进当地社区的重大社会变迁。自韩特之后,社区权力的研究已经成为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研究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研究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人们通过社区研究对社会进行典型调查,从微知著,研究和探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通过社区研究,人们还可以了解某一社区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和建设。 作为地方社会,社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住房紧张、贫困户较多、教育资源缺乏、犯罪率较高、交通拥挤,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社区研究要揭示这些问题与该社区其他方面生活的相互联系,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帮助社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尽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一个社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某一社区单独存在的,而是更大社会范围内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因而社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 § 和谐社区建设 意义 和谐社区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从195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主席主持下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条例》起,政府就是通过居民委员会这个管道把国家的公权力传达给居民群众的,政府支持和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保障居民委员会依法实行自治,而居民委员会则协助政府把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实到群众中,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国家还是把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渠道,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直坚持把居民委员会放在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第五节。现在,基层的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是社会有活力的表现。但是,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取代不了的,国家离不开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离不开国家。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中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居民自治,是在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最好形式。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居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也是社区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也是它的生命线。参与标志着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社区,都是居民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当然,我们这里指的参与是居民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居民能够主动参与社区的事务,说明他把自己的利益和社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是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建设的源泉。这些年,通过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社区也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坚实的平台,社区也成为居民从参与管理社区事务走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起点。 总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社区工作这些年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为所有关心、支持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们来说,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机遇,自觉地担当起构建和谐社区这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含义 什么是和谐社区?对这个问题表述有多种版本,经过比较,好的是三种:一是福州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发展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统一的社区”;二是青岛的“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三是无锡的“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三种表述,各有千秋,基本都把握住了和谐社区的内涵,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我们对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 ,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作目标 社区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因此,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是非常恰当的。近期可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社区建成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现代新型的和谐社区,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激发基层社会活力,进而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时间跨度讲,这个目标将贯彻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主要内容 一、社区服务。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0%以上,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残疾人保障覆盖率大于90%,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制定有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无违法生育现象,无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社区有清扫保洁队伍,门前“三包”签约率达9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达到50%,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二、社区文化。有社区图书室,藏书量达到1000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社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口达到50%以上,参加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人数达到本居住区居民的10%以上,“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卫生之家”分别占辖区总户数的40%、50%和60%。 三、社区稳定。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对刑释和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90%,社区内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无重、特大火灾,无重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家庭和睦,没有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无家庭暴力。 四、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有《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在60%以上,社区有志愿者组织、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在8%以上。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居务公开并有公开栏,与辖区80%以上单位签有共建协议、并建立了共建机制,社区内单位公益性设备、场地向社区开放率达50%以上,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不得少于60平方米,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施,居民委员会办公经费有保障。 五、党的领导。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有楼栋党组织并能认真开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70%以上,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3]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一项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要按照中央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认认真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区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龙头带动作用。民政部门是各级政府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具体规划、部署和落实好这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这个大局,立足自己实际,找准进入这项工作的切入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基层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同社区广大群众一起,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排头兵,站在和谐社区建设的前列,为和谐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要抓好规划。制定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要服从全党的大局,按照国家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制定好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只有这样,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 三、要抓好分类指导。对不同情况的社区,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具体的、明确而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工作目标,扎实有序地推动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经常抓典型,通过典型以点带面。要根据各自的条件,发挥现有优势,努力在和谐社区建设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创造和总结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经验。西部地区的社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群众急需要办的事情做起,一件一件地把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地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东部地区的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起点一定要高,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全国的和谐社区建设当典型、作示范。 § 论坛社区 社区 大型BBS 或大型论坛往往也被称作社区。例如天涯社区(tianya.cn)、猫扑社区(mop.com)、PS酒吧(98ps.com)、新糊涂社区(NewYTHT.Net)、水木社区(thubbs.com)、广州虚拟社区(on020.com)。 § SNS社区 从国外兴起,近年开始流行于国内的网络虚拟社区,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比如开心网(kaixin001.com),校内网(xiaonei.com)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