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子》 |
释义 | § 书籍简介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沦落为‘士’——不官、不农、不工、不商,他一生聚集门徒,发表政纲,著书立说,奔走四方,“上说下教”。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孟子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他游说诸侯,历经邹、任、齐、鲁、宋、滕、梁邹(魏)等国。在齐,荣任‘卿’职,在梁甚被礼遇,但齐宣王和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优待,却并不采纳他的政治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不贪恋权位,主动辞官而去,停止政治活动,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把他的学说——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整理成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孟子》。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作品简介 《孟子》之相关图1《孟子》共七篇,篇目为: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在《孟子》一书中,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这一学说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实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实行霸道;对臣民应减轻刑罚与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对百姓应施行道德教化,使他们人人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孟子》还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里并不是在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在书中孟子还指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孟子的“仁政”学说,其哲学基础是“性善说”。他认为人性善,把仁、义、礼、智看成是人的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所以人就应该努力地去培养和扩展这些善的本性。这些观点自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孟子在孔子“生而知之”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并把认识的目的归结为寻求丧失了的本心。这就否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同时孟子也重视思维的作用,他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的主张就是正确的。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强调人的自我教育,主张修身养性,“养吾浩然之气”,以完善自我;他还教育人们为实现远大奋斗目标,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精神。并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标准。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激烈,各派学说蜂起。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孟子就不得不与其它各类思想与学派进行交锋。这就使《孟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论辩性。在这类文章中,孟子往往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采用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方式,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在论辩中,孟子还“长于譬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尽管从逻辑来看,个别比喻未免牵强,但使文章富于形象性,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气势浩然是《孟子》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的修养。 § 孺家思想 《孟子》之相关图2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 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四、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 照作品影响 一、启发朱明理学 《孟子》之相关图4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二、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1] § 经典语录 亚圣之墓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6、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1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18、枉已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9、君之视臣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2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2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3、养心莫善于寡欲。 2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5、其进锐者,其退速。 2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7、仁者无敌。[2] 2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母三迁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请注意:】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 相关汇编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 燕国的 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 燕国的 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 别人的 老师。 (32)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