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性发展障碍 |
释义 | 关于行为障碍的概述 (一)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病机制 引起幼儿行为问题的因素很多,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其行为问题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发育因素 发育迟缓或残缺幼儿常伴有行为问题。如注意发育缺陷者常伴有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妨碍了幼儿的社会学习,延缓了适当行为的建立。精神发育迟缓者的行为问题更多。一般说来,男孩行为问题比女孩多。 2、躯体因素 凡一切影响脑正常发育的不利因素,如新生儿缺氧、婴幼儿期的严重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外伤以及严重营养不良等,都会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生理功能达不到相应年龄的水平,或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而出现行为问题。 3、气质特点 有人观察到,婴儿出生后即已显示出禀赋的气质特点,并发现难育型、启动缓慢型气质的特性的幼儿易发生行为问题。 4、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中,母亲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母亲对幼儿的态度常取决于母亲自身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由错综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非法婚姻、家庭破裂、性别偏见等。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和、离婚等都会给幼儿带来精神上的严重创伤。失去父母一方,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常产生不利影响。 ?牐牳改富季?神疾病常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不仅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照管幼儿,而且由于他们紧张的家庭气氛以及他们的敌意、拒绝接受等易使幼儿产生行为问题。 5、社会因素 城市户外活动较少的幼儿情绪问题明显增多。 不同文化背景对幼儿的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常招致行为问题的产生。在英美等国家,家长鼓励幼儿从小独立,有很高的期望,这对发育不够成熟的幼儿易引起精神紧张;在我国,幼儿常具有依赖性和顺从性,容易引起与父母分离时的焦虑。 ?牐犐缁嵘系娜撕臀铮?包括老师和小伙伴都可影响幼儿的行为,因此有人认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其个性发展与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的性格、态度之间的矛盾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行为问题的一些临床表现,常为先天性本能反射的持续和过度发展。例如,吸吮反射是正常的摄食反射,而其过度发展则成为吸吮癖、吮指甲癖。害羞本是一种本能反射,过度发展遂成为羞怯、胆怯与恐惧。防御反射的过度发展则成为倔强、骚扰、不食、不大小便等。 关于品行障碍的概述 品行障碍在学前幼儿中颇为多见,在男性幼儿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幼儿。学前幼儿中比较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偷窃、说谎、对小动物残忍、破坏公物等。过去,品行问题多被认为是属于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其实,它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密切的关系。 例如,有些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常是心理冲突的结果,幼儿通过破坏东西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近几十年来,教育和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少儿卫生工作者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对幼儿的品行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 学前幼儿品行障碍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生物因素、人的素质、道德素质和、精神创伤、特别是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对学前幼儿品行的塑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攻击性行为 (一)特点 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幼儿中,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幼儿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这就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的对立和争斗,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幼儿,以学前期最为常见,到学龄期就日渐减少了。 (二)原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但是,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不多。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而学习到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得以维持。该学派强调“模仿”和“强化”在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在1岁以前,男性幼儿的行为就较女性幼儿有更多的攻击性,以后这种差别更趋明显。男女幼儿在攻击性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固然有先天的或生理方面的原因,如男性幼儿身体活动的能量较大,与别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发展较慢等等,但是,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后天原因造成的。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有不同的期望,认为男孩应该强悍,女孩应该顺从,这种期望经常反映在他们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之中。另外,男性幼儿因为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受到他人的惩罚,这类消极的惩罚非但没有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反而经常地强化了这种行为。 (三)矫正 在学前期,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十分重要,否则,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发展成为成人期严重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困难,极少数还可发展为殴斗、凶杀等违法行为。 1、榜样法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榜样法(行为疗法)认为,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置身于无攻击性行为的楷模之中,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或者让他们观察其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2、强化法 布朗和埃留特则提出,在幼儿园若对攻击性行为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而对合作性行为则给予奖励,就可能减少躯体性或语言性攻击行为。也有人提出,采用暂时隔离法也可消除强化因素、也能矫正攻击性行为。无论如何,不可采用体罚的方法,因为事实上体罚往往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体罚本身就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起了示范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