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思潮 |
释义 | § 简介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特征 1.现代性 书 2.现实性 3.群体性 4.能动性 5.变动性 思潮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向着成熟的学术理论法着,向着普遍的社会心理发展,渗透,和沉淀,影响力不断扩大。 § 构成 社会思潮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社会心理因素。 当社会处于正常发展阶段时,社会的信息反馈机制还比较完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因而很少有社会思潮产生。但当社会面临重大转轨时期,社会的信息反馈机制严重失调,旧的意识形态已不能也来不及吸收和处理来自基层的社会信息,势必造成社会潜意识的大量产生和郁积。在诸种思想观念中,“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清代学术概论》2页)这些潜隐的社会心理因素,既是社会思潮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社会思潮的基本构成因素。 (二)思想体系因素 普列汉诺夫说,“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第196页》这就是说,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对社会心理的反映和概括。但其直接社会心理基础不是社会普通心理,而是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与意识形态的背离和冲突,为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一些思想敏锐的思想家或一定阶层的代言人以“弄潮儿”的身份出现,将潜隐的意识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在社会上进行传播,引起广泛的共鸣,对群众性的思想倾向推波助澜,从而形成社会思潮。 (三)思想运动因素 思想体系形成后,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强烈反响,导致社会观念的震荡和变革,势必会演变为思想运动。社会思潮的三种基本构成因素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其中思想体系因素是社会思潮的“硬核”。这种思想体系硬核是一定社会思潮的理论代表,通常也是人们直接考察的对象。而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心理的概括和反映,社会思潮的形成也有着相应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社会心理又有“显”与“隐”两个层次,即社会普通心理与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对于缺乏公开表达条件的受到压抑和抑制的诸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概括和反映。 按形成机制和深浅程度的不同,社会潜意识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表层为社会前意识,是由于非合理压抑而造成的不能公开直接表达的那些社会心理;中层为社会自觉潜意识,是由于自觉性抑制而造成的不愿公开直接表达的那些社会心理;深层为社会自发无意识,是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而造成的自发地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心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社会潜意识又区分为个体潜意识与群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通过个人独特的经历和阅历而形成的带有社会性的潜意识;群体潜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共同体(阶级、集团、政党、民族等)所共有的潜意识。在诸种群体潜意识当中,民族潜意识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潜意识。它主要是一定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压抑和历史文化积淀而造成的各种潜隐的民族心理因素。社会潜意识是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思潮的主要感性思想材料来源。不仅如此,社会潜意识还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思潮的某些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潜意识决定着社会思潮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关系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诸种利益的再分配和各种利害关系的重新分化组合。旧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正统心理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的合理愿望和要求,乃至成为人们解放思想、变革社会的严重障碍。于是社会的离心倾向逐渐增强,各种不满情绪在一定群体乃至社会范围内传播和凝聚。各种社会群体由于共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和生存环境,逐渐形成共同的群体潜意识。这种群体潜意识涌动、凝聚,在特定背景下便迅即转化为社会思潮。 其次,社会潜意识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叛逆性和在野性。在社会意识的构成中,社会普通心理是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它们构成了一定社会中主导的肯定的意识层面;社会潜意识则是与社会思潮相一致的,它们构成了该社会中非主导的否定的意识层面。社会思潮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叛逆性、在野性,主要是由它赖以产生的感性思想来源——社会潜意识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社会潜意识的形成机制主要是非合理压抑、合理性抑制与历史性积淀。 社会潜意识总是程度不同地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正统心理相隔阂、背离和冲突的。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意识形态和正统社会心理总是要对旧的体制和秩序加以维护,表现出其保守性、僵化性,而社会潜意识则往往体现基层群众渴望变革的心态和愿望,从而表现出其反叛性、变异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思潮也必然带有鲜明的叛逆性、在野性。因此,社会思潮往往是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常常是对旧制度的批判与否定。也正以其具有鲜明的叛逆品格,在特定背景下才更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 再次,社会潜意识还决定着社会思潮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某一民族社会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难免会受到国际上社会思潮的影响,这种民族思潮也必然会带有某些国际性质。但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产生某种社会思潮,首先是由于本民族的经济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而引起的,这种社会思潮也正是对该民族特定的社会存在及其变革的敏感反映。一定民族的群体潜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心理”结构部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思想家以何种方式加工制作思想体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思潮。通常,一定民族的成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本民族的群体潜意识出发,来理解和接纳异族思想文化和外来的社会思潮,使其打上本民族的烙印。 § 表现 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社会思潮就其广泛的群众性而言,同习惯力量有相似之处;但它不象习惯力量那样牢固和持久,它变动不居,具有易逝的特点。一种思潮涌来常常会迅速传播开去,接着又会很快被另一种思潮所取代,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尤其是这样。 社会思潮的变动,往往表现为走向自己的反面。例如,工人运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就容易导致“左”的无政府主义,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惩罚。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思潮孕育着另一种相反的思潮,即所谓两极相通,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走向反面并非总是从一个错误的极端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从错误思潮走向正确思潮,或者把正确的东西加以夸大转化为错误,也都是走向反面。 每一种社会思潮一般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创造。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总和的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它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内部的改良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队伍急剧扩大,但又缺乏训练的状况,又反映了资产阶级采取改良、让步等“自由主义的”策略所造成的后果。 社会思潮不是单纯地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起着巨大冲击作用的精神力量。它一旦掌握了群众,便会转化为影响社会发展并给人们以直接的冲击的物质力量。社会思潮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它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也有促进和阻碍之别。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研究社会思潮,提倡科学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潮,批判和抵制反科学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思潮。 § 特点 (1)历史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2)区域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成的各异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有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产生的。 (3)群体性。表现为社会思潮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 (4)功利性。表现为社会思潮作为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愿望表达,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与其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 (5)变异性。表现为社会思潮的时效,并非一成不变。当现有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一致时,其思潮就能保持、维护、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反之,就会刺激社会信息反馈机制的调整,迫使意识形态升级换代,以新的面目出现。 (6)症候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潜意识的产生和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1] 社会思潮也可以定义为:经过思想家倡导而在大众中持续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较系统较集中的那些思想观点的动。 § 作用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或趋向。或表现为由一定较为系统的理论作主导,或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它具有“潮水”般的冲击力和有涨有落的阶段性。其形成有时是自发的,有时由思想家推动或倡导而流行。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 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代里所接收的社会思潮,常常反映了该民族的思想和理论水平。社会思潮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各种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民间风俗、民族的心理与感情、传统的文化与文明、文化的交流乃至社会的发展趋向等。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思潮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社会思潮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每种社会思潮一般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创造。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总和的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潮不是单纯地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被动反映,它一旦掌握了群众,便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思潮阻碍社会发展,正确的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是特定背景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矛盾冲突的产物和表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它不仅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同时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思潮是介乎普通意识与理论意识之间的一种中介意识层次。 § 发生 历史前提 1.社会意识的客观化 2.精神文化的专门化 3.传播媒介的大众化 现实基础 客观:大改革大动乱的时代,为解决社会出现的重大问题。 主观:精神领袖思想家的出现;人民大众的参与。 传播途径和方式 经过三级层面传播(分三级扩散) 第一级专业学术界,这是思潮的源头,也是核心 第二级一般知识界 第三级社会公众 核心层的思想能否被第二层接受和热情拥护,是思想能否形成的关键 。 社会思潮看似来势突然,其实它本身也有一个由“微”而“著”的过程。当社会经济结构需要变革的时候,首先在群众心理中得到反映,产生各种情绪、愿望和要求。这些群众心理如果不能以“民意”的形式公开表达出来,便会受到压抑和抑制,形成“民隐”。群众的合理要求和隐痛长期引不起重视,积久成怨,酿成“民怨”。随着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当新旧体制转轨的时刻,郁积已久的社会潜意识迅速涌动、凝聚,终于酿成社会思潮。可见,社会思潮的产生也有一个由矛盾潜在到矛盾展开、激化,由量的积累到引发突变的辩证过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