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氏银汉鱼 |
释义 | 拉丁文学名:Atherina bleekeri Günther 英文学名:Silverside 纲目:银汉鱼科 俗称:银汉鱼,重鳞鱼 § 形态特征 背鳍Ⅴ~Ⅵ,I-9;臀鳍Ⅰ-12~14;腹鳍I-5; 纵列鳞44~45,横列鳞7。 体细长,侧扁,背缘圆凸,腹缘较狭;体长为体高6.1~6.7倍,为头长4.5~4.8倍。头短而尖,背面宽平;头长为吻长3.6~4.2倍,为眼径2.5~2.8倍。眼大,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眶上骨微突起。眼间隔宽,微凹,稍小于眼径。鼻孔小,位于眼的前方。 口小而斜,上下颌约等长,或上颌稍长;前颌骨能伸缩,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牙细小,上下颌及犁骨牙各成一狭带。舌大,游离,前端圆形,舌上无牙。鳃孔甚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前鳃盖骨边缘波曲,具突起;鳃盖骨边缘光滑。鳃耙细长,5~7+21~24,上鳃耙较短。 鳞大,圆鳞,体全部被鳞,头部无鳞;鳞片后缘波曲,呈锯齿状,前缘中央有一柄状突出。无侧线。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5~6鳍棘,起点距尾鳍基底较吻端为近,鳍棘细弱,各鳍棘约等长。第二背鳍具1鳍棘,9鳍棘,起点与臀鳍第五鳍条相对,鳍棘弱而短,前后部鳍条较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大于第二背鳍;具1鳍棘,12~14鳍条。胸鳍高位,尖形,其长大于吻后头长。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小于胸鳍。尾鳍分叉。肛门位于臀鳍基底前方。 腹膜无色。肠短,肠与胃区分不明显;无幽门盲囊。鳔无鳔管,前半部较细小,后半部膨大。 体银白色,背部及头顶具黑色小点,体侧具一宽的银灰色纵带,带宽占鳞片2~3纵行,吻端黑色。背鳍、臀鳍、胸鳍、腹鳍浅色,尾鳍灰黑色。 § 生活习性 为近海的小型鱼类,多栖息于内湾的中上层,常结成小群,以浮游生物为食,主要摄食桡足类。夜间趋光性强,闽南沿海7到8月灯光诱捕中上层鱼类时,银汉鱼常成群在中心光照区水面作回旋游泳,为灯光作业兼捕的笑杂鱼。 渔业利用:银汉鱼过去一直被认为没有经济价值而受忽视,但终因它种类多,在海洋生物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迄今已鉴定出的银汉鱼约有240种之多,而在我国,目前有记载的还不到10种。其中常见的有白氏银汉鱼、吴氏银汉鱼、凡氏银汉鱼、下银汉鱼等。银汉鱼都栖居在桡足类、糠虾、无节幼虫、轮虫等微小动物丰富的沿海内湾的中上层,它们一生都踏踏实实且辛辛苦苦地通过摄食微小动物将低等的能量转化成自身的高等能量,以供我们人类或其他大型海洋生物吸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