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医汇讲》
释义

§ 简介

《吴医汇讲》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

§ 医书特点

审稿认真

唐氏编纂杂志十分严肃认真,选稿也非常严谨,有些稿件他自己亲自修改,如卷一叶天士的“温证论治”一文,即经过唐大烈文字上的润饰。同时,唐氏对刻印、校勘诸环节都极其审慎细致,全力以赴。

内容丰富

唐氏编纂的《吴医汇讲》,内容生动,丰富多彩。《吴医汇讲》的卷首刊有凡例,等于现代杂志上的稿约和广告。“凡例”说:“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因此使杂志栏目十分丰富,不仅有内、外、妇、儿各科,还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临诊随笔、历代医家论述、方剂研究、药物真伪鉴定、医话歌诀、医德教育、读书方法以及书评等,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体裁不拘

唐氏对文章体裁,不强求一律。“集中诸作,或有文辞典雅者,亦有简直随俗者,要惟各适其宜,取其达意而已矣,文固可讽,质亦可传。”唐氏主张只要内容充实,新而标异,言中有实,且能达意,均要采撷。

以医论稿

唐氏在编稿过程中重视文稿学术质量,而不是因人抑扬高低。文章排列不以作者年资、地位分前后,而是文稿“随到随镌”。“凡高论赐光,随到随镌,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他甚至把自己的文稿置于从属补样的地位,其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不同观点

唐氏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门户之见。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予以采用刊出。“集众说以成书,不免或有互异。”为了不至于“存此而去彼”、“定人眼目”,他主张“两说并采”,文责自负,由读者自己去取舍。

§ 编纂方法

唐氏颇懂编辑技巧,每卷中往往安排一两篇份量较重的文章,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共识说》等,都率先在《吴医汇讲》上发表。唐氏对采取的文稿均保持原作要旨,并在文前列出作者简历,起到了一定的医学史作用。凡例说:“诸公所著,各于条论之前,分列姓氏,下注讳号、爵里;如先世所遗旧稿,并注生年卒岁,及令嗣某付梓,略仿小传之意也。”这样,亦简要地介绍了当时许多名医的史实,使读者印象比较深刻,而且便于相互联系,这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新颖独特的。

§ 目前版本

《吴医汇讲》十一卷 清•唐大烈纂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一版,以民国浙江鄞县名医曹炳章圈点的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扫叶山房刻本及清嘉庆后另外复刊本(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唐氏孙庆耆复刊本,此本与乾隆壬子本相同)。

《吴医汇讲》是清末医家唐大烈主编的。唐大烈是江苏苏州人,字立三,曾担任过典狱官,并为狱中犯人看病。在他晚年仿照康熙年间有个叫过绎之所编的一书,将江浙一带40余名医家的文章128篇,汇集起来,。陆续发行,成为一种具有杂志性质的医书。《吴医汇讲》,“吴医”就是指江浙一带的医家,“汇讲”就是指汇集个人单篇著作加以刻印的书籍。顾名思义,“吴医汇讲”就是汇集江浙一带医家单篇著作的一种出版物。

§ 主要内容

《吴医汇讲》发行于公元1792、1801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医学论述、专题评论、验方交流;考证、笔记、书评等。唐大烈在《吴医汇讲》序中说明:“这本《汇集》不限卷数,以便等侯陆续而来的稿件,可以随时增订。”他又在“凡例”中说:“凡有高明议论,则随到随登,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以年份先后来排,也不以排次的先后分好坏。只希望日积月累,汇集成册。如果你居处比较远,则不妨邮寄到苏州临领路我的住处,”一定优先给称刊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不定期发行的杂志。

《吴医汇讲》的编缉过程,我们可以在最后一期的“附识”中看到。大意是说各种送来的稿件,先由主编详细审阅后,再与几位朋友商讨一下,最后几经审阅,方定稿送去印刷。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唐大烈是杂志的主编,而他与几个朋友组成了类似现在杂志编委会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保证刊物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吴医汇讲》收载了包括唐大烈本人在内的41位作者的128篇医论,有人认为“这正符合期刊作者多的特征”,笔者以为这是站不住脚的。唐大烈之所以如此为之的原因,在其《自序》中早有交代和说明:编辑此书的初衷意在效仿江瓘辑《名医类案》、罗东逸撰《名医汇粹》,特别是康熙年间吴中名医过孟起将苏州一带医家治病经验与医案汇编成《吴中医案》的做法。正如朱克柔所说:“集前辈名医及诸同人著作,汇为一编,名之曰《吴医汇讲》。”因此,仅仅凭借“从作者角度来看,书籍的作者一般都较少。而唐大烈根据江南著名医生所供稿件,编辑出版的《吴医汇讲》却有四十一位作者”之多,就认定它“是一种期刊,而不是一种书籍”的做法,实属孟浪。其原因在于:《名医类案》、《名医汇粹》、《吴中医案》等均为“继述之多人”之书籍,难道也能说它们“是一种期刊,而不是一种书籍”吗?

§ 医书宗旨

关于办《吴医汇讲》的宗旨,唐大烈写道:主要列登有独特创见的文章,并要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又说;即使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有意义,《吴医汇讲》就一齐刊登出来,以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吴医汇讲》的主要文章,有叶天士的《温症论治》,薛金白的《日讲杂志》,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

《温症论治》是吁天士的著名论著之一,是专门讨论温病的,这是他最年发表的有关温病学说的论著。薛生白也是一位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写医学随笔《日讲杂记》用独特的笔调将自己的论点很自然地表达了出来。《书方宜人共识论》一文则是顾雨田写的有关医德的文章。他指出有的医生写的药方很潦草,药里的人很难识别。如果粗心的配药人员凭自己猜想随便配上几只药,那就要出问题‘他郑重地告诫每一个当医生的;都要首先把字写清楚,药方一定要写得大家都能看清才好。这些文章,包括唐大烈自已发表的15篇文章在内,迄今为止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吴医汇讲》不仅刊登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理论文章,而且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文,包括一些‘方便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阅读的《拟张令韶伤寒直解辨症歌》、《周身经络总诀》等普及性小文章。这些文章与重要论文相辅相成,“红花绿叶相映红”,使《吴医汇讲》这本我国第一本不定期出版的中医杂志办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1]

§ 医书考证

据考证,《吴医汇讲》的现存主要版本有唐氏初刊乾隆壬子(公元1792年)新镌本和嘉庆甲戌(公元1814年)唐氏之孙庆耆复刊本等。其中“嘉庆复刊本”与“乾隆壬子本”,版面、款式、字样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后者多一篇庆耆跋文,有部分版面字迹略异,盖是复印时旧版残缺而补刊所致。由此可见,《吴医汇讲》绝对不是“一种不定期的刊物”,更不是“于1792年刊出第一卷,至1801年共出11卷”,而是以一本书籍的形式一次性于1792年首次面世的。

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今天对唐大烈的生年已不可详考,更无法知道他编撰《吴医汇讲》的起始时间,只知道该书首次刊行的时间和他的卒年。该书唐大烈的《自序》写于乾隆壬子(公元1792年)仲秋,朱克柔的《书<吴医汇讲>后》(即“后序”)作于壬子仲冬。因此,《吴医汇讲》首刊于1792年,是毫无疑问的。关于其卒年,其孙唐庆耆在“嘉庆复刊本”的后跋中说:“仆先祖笠山公……于暮年采取诸同学高论,辑成《吴氏汇讲》行世……选至十一卷周省吾先生佳章之后,忽抱沉疴,于辛酉岁辞世,迄今十四载矣。”庆耆此文撰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辛酉岁”即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该跋文不仅使我们得以知晓唐大烈的确切卒年(公元1801年),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段史实:唐大烈在“选至十一卷周省吾先生佳章之后,忽抱沉疴,于辛酉岁辞世”。而《吴医汇讲》1792年“新镌本”即载有周省吾的《三焦说》、《命门说》、《阴阳常变论》、《中道说》、《三百九十七法考》5篇医论,1814年的“复刊本”,“庆耆仅守遗板,即以十一卷第八页省吾先生佳作为止”。也就是说,唐大烈于1792年刊行《吴医汇讲》后不久,身患痼疾,不得不停止了继续编纂《吴医汇讲》的工作,抱病11年后,于1801年嗑然长逝。因此,《吴医汇讲》“自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创刊,至1801年(嘉庆六年)他去世为止,前后陆续出版十一卷”的说法,是缺乏基本事实依据的。

最后,从期刊杂志不同于书籍的另一最基本特征——必须设有不同的栏目来看,也是不能说《吴医汇讲》是一种期刊杂志的。该书以作者为目分为11卷,每位作者之下分列1~19篇不等的医论,而无反映办刊宗旨的专栏标题之设。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等诸多方面,《吴医汇讲》均不具备期刊杂志的一般特征,说它是我国最早中医杂志的说法,无疑是大谬不然之论。之所以会如此广泛地长期流行这种“以讹传讹”的说法,其原因有二:一是近百年来的中国医学史研究,大多是以西方近代科学成就的标准作为参照系,来“套证”中国古代医籍的有关记载,更有一些人仅仅以论证“中国第一”作为主要目标,往往只是致力于“发现”中国在多久多久以前就已有了西方在近代或当代才取得的某项科学成就,注重发现中国人曾经创造过多少个“世界第一”、“领先于西方多少年”。二是不认真研读原著,望文生义,妄下断语。仅仅看到唐氏在书中有“拙集不限卷数,以俟陆续赐教,随时增订”、“凡高论赐光,所到随镌”、“尊居远隔,并不妨邮寄寒庐,并登梨枣”等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认为该书“是一种期刊,而不是一种书籍”;为了自圆其说,更是人为编造出“前后历时十一年,可能每年出一卷”的臆说。

至于该书的性质,笔者认为当属医论性杂著。不过,还需要说明的是:唐氏本意是想通过广泛搜集吴中地区名医有关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药物方剂的解释考证及医话歌诀等方面的有关论述,“不分门类,不限卷数”,“日增月益”,“集腋成裘,堪补艺林之阙”。故其在首刊时,“各分版页,不相连属,以便续增。”之所以在1792年先期刊行前11卷的原因是:“凡新书一出,坊间每即翻刻,虽云必究,然而此弊久延矣。今余是集,系就先见教者先为付梓,现在广以奉征,正无已时,即余拙撰,积稿颇繁,现因卷帙不匀,故亦先刻几条,俟诸同学陆续赐教,余亦渐次补镌,非止限此几卷,便为完书也,购阅者须认本堂原板,乃得卷以日增,若夫翻刻之本,焉能随补随翻,决非全集,愿诸公辨之。”后因重恙缠身,终无法实现夙愿。不过,即便唐大烈最终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我们今天也只能说它是一部“不别门类,不限体式,乃医家自由言论,以启后学之心悟”的医论性杂著,而绝不能说是期刊杂志。[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