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皮黄腔 |
释义 | § 概述 皮黄腔戏曲声腔系统。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皮簧腔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皮簧各剧种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但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在词格上,不论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节(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节(逗),并于逗句间嵌以长短不同的过门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种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础衍变派生而成。某些辅助性曲调,除南梆子为京剧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也是皮簧诸剧种所共用,只是名称及具体变化不同。各剧种均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行当唱腔的分类及发声方法,除个别剧种不同外,也大体相似。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旋律上的差异。如同为二簧慢三眼,京剧的唱腔及过门就比较细腻华彩,拖腔也比较曲折,徽调则比较朴实,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衬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简朴特色。川剧胡琴腔二簧,用音较简单,过门不多,拖腔也较短。湘剧南路和汉剧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剧长,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宫,使人听了有跌宕婉转之感。由于方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异。徽戏的促调,在京剧中已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徽戏中的阳上与阴去差不多,京剧中就根本无此调值。粤剧、桂剧中的闭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见。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剧种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结音与终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与逗尾落音却不相同。 § 节奏特点 皮黄腔“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 代表剧种 皮黄腔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剧的主要腔调。随着汉调、徽调以及二者合流演变而成的京剧在各地的流传,西皮、二黄对南方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发展出一些新的剧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属于皮黄腔系的全国有20多个剧种,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等等,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有时也专指京剧。 代表剧种: 京剧(全国)、徽剧(江淮地区)、汉剧(湘鄂地区)、湘剧(湘鄂地区)、川剧(西南地区)、粤剧(闽粤台地区)、桂剧(西南地区)、 赣剧(江南地区)、滇剧 (西南地区)。 § 音乐上同异 皮黄腔皮簧各剧种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但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在词格上,不论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节(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节(逗),并于逗句间嵌以长短不同的过门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种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础衍变派生而成。某些辅助性曲调,除南梆子为京剧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也是皮簧诸剧种所共用,只是名称及具体变化不同。各剧种均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行当唱腔的分类及发声方法,除个别剧种不同外,也大体相似。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旋律上的差异。如同为二簧慢三眼,京剧的唱腔及过门就比较细腻华彩,拖腔也比较曲折,徽调则比较朴实,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衬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简朴特色。川剧胡琴腔二簧,用音较简单,过门不多,拖腔也较短。湘剧南路和汉剧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剧长,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宫,使人听了有跌宕婉转之感。由于方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异。徽戏的促调,在京剧中已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徽戏中的阳上与阴去差不多,京剧中就根本无此调值。粤剧、桂剧中的闭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见。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剧种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结音与终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与逗尾落音却不相同。 § 曲式结构的同异 曲式结构也各有特色。多数皮簧剧种西皮的句式一般为“眼起板落”,有别于二簧的“板起板落”。但在徽剧、赣剧中,西皮却是“板起板落”,几与二簧无异。湘剧的原板走马(较快的原板)中,可以嵌入一段“放流”,也是一种连续的上下句形式的无过门清唱,仅以鼓板来点板。这在皮簧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京剧、汉剧、川剧的西皮回龙腔均不作下句使用,而徽剧、赣剧、桂剧的西皮回龙腔却作下句使用,称为“十八板”。徽剧的十八板还可以在曲终时全部或部分再出现一次,有前呼后应之势,俗称“回龙倒喝水”。 § 反调运用的同异 在反调的运用上也有同异。京剧的反西皮,京胡仍按西皮的la-mi定弦,形成高弦低唱及上下句正反交替。而常德汉剧、桂剧却用re-la定弦。粤剧除了正线、反线之外,还有乙反(又名苦喉),即运用“以闰为宫”的移宫方法,构成大二度转调,同时也作调式转换,高胡定弦也从原来sol-re改为la-mi。 § 主奏乐器的同异 主奏乐器,多数皮簧剧种都采用不同形制的丝弦胡琴,粤剧却用钢弦的高胡,并可用三个把位。多数皮簧剧种的胡琴都用硬弓演奏,唯独徽剧用软弓,演奏时以手指控制马尾的松紧,使其音色变换,演奏风格以连绵圆滑为特色。此外,对辅助性曲调的运用亦各有不同,京剧有南梆子,其他剧种不用。滇剧胡琴腔中有人参腔、坝儿腔(有曲无词)、梅花腔、架桥腔等。川剧二簧及滇剧胡琴腔,常以“昆头子”作为首句,这也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