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唇鹿 |
释义 | § 动物特征 白唇鹿 为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中国特产动物。体重在200公斤以上,体长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耳长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 毛发: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白唇鹿被毛的形态进行了宏观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被毛仅由针毛组成。针毛的毛径特粗;髓质极发达,髓质指数高达96%;髓质形态为蜂窝状网格型;皮质呈退化状态。针毛具有很强的保温性,是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 分布范围 青藏高原特有种,分布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四川分布自南坪向南至汶川,向西经宝兴、九龙至木里一线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约计28个县;甘肃分布于西部肃南、肃北及祁连山东部甘南玛曲县;青海分布于祁连县以西的祁连山地区到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玉树州;在西藏可可西里仅分布于东南部沱沱河沿到乌兰乌拉山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通天河岸、杂日尕那等地有分布。白唇鹿 § 生活环境 是一种生活于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海拔较高, 白唇鹿 活动于3500-5000m的森林灌丛、灌丛草甸及高山草甸草原地带,尤以林线一带为其最适活动的生境。有垂直迁移现象,由于食物和水源关系或者由于被追猎,它们还可作长达100-200km的水平迁移。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比较固定的徘徊于一座水草灌木丰盛的大山周围。喜营群栖生活,非生殖季节雌雄分群生活,这时正值雄鹿长茸期间,一般7-8只组成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受惊时均向高处逃窜;雌鹿常10-30多只与亚成体和幼兽一起组成家族性的鹿群,多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受惊扰却朝较低处逃逸。到繁殖季节集群可多达数十,乃至一百余只。白唇鹿于晨昏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为主,也啃食山柳、金腊梅、高山栎和小叶杜鹃等灌木的嫩枝叶。它们还有舔食盐碱的习性,以春夏季较为常见。它们的发情交配期多在9-10月,孕期约8-9月,翌年5-7月产仔。雄性幼鹿次年开始长出茸角,但不分叉。3岁性成熟,并开始分叉。 § 生活习性 白唇鹿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海拔在3500米以上,活动上限达5100米,在可可西里仅分布于东南部沱沱河沿到乌兰乌拉山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通天河岸、杂日尕那等地有分布。白唇鹿姿态优雅,喜群居,除交配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昏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惊吓时,雄鹿往高处跑,而雌鹿则向较低处跑。 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秋末交配,翌年夏季产羔,在交配季节,雄鹿之间争偶激烈,经常有茸角被碰断的现象。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交配。每年长茸、脱角一次。 1986年,中、日合作在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甘孜等地区对白唇鹿的食性与繁殖作了初步观察。发现白唇鹿取食62种植物,隶属24科,其中有24种为最喜食植物。 § 生长繁殖 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9—10月, 白唇鹿 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经常有茸角被碰断的现象。孕期约8个月,翌年5—6月产仔。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交配。每年长茸、脱角一次。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蔡桂全;刘永生)的研究表明,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交配期约81天,交配盛期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当天气突变时,如下大雪,则会扰乱其正常生活,表现出更换卧息地、中止采食或交配等。 § 饲养情况 白唇鹿过去有少数喇嘛庙饲鹿为娱。70年代开始,从经济效益出发,川藏各地开始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繁殖。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的体重即达百余斤,其性情温顺又不畏人,酷似家畜一般。如青海玉树自治州从1958年开始,就进行了对野生白唇鹿的驯养工作,到80年代初,全州驯养的野生白唇鹿已达千余(内有部分马鹿),其中2/3由治多县养鹿场驯养,1/3由群众分散饲养(张尔忠,1982)。经过10年的经验积累,从捕捉、育幼、繁殖到割茸利用均取得了很好成效,促进了地方养鹿业的发展。现在全国饲养的白唇鹿有1500-2000只(盛和林,1992)。 § 现有保护措施 白唇鹿是中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目前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Harris(1998)报道称,他在1997年青海野牛沟的考察,发现这条沟里白唇鹿的数量已有所增加。90年代初,他所看到的最大种群为16头,总数不超过50头。至1997年,他看到的鹿群共有80-89头。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新陆海保护区(四川)、盐池湾保护区(甘肃)。 § 保护措施建议 应继续对各地进行资源普查,在查明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和行动计划,包括规划出以保护白唇鹿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严加控制捕捉幼鹿驯养,坚决制止盗猎雄鹿取茸,确保白唇鹿的种群的恢复和稳定。在青海已有较大规模的白唇鹿饲养基地,人工圈养散放已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严格的谱系,进一步提高白唇鹿饲养业的发展水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 种群现状 白唇鹿1883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甘肃肃北县党河南山获得标本。1927年美国艾伦又在四川的巴塘获得标本,从此便为国际动物学界广为关注。除七十年代初,中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和八十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得到过这种中国特产的鹿。 出没于祁连山以西经昆仑山、唐古拉山至横断山脉,活动范围大,每座山仅有几个大的鹿群,以川、青、藏三省区较多。四川石渠县有1500-2000只,德格有200只,白玉有3000只。西藏地区江达有134只,林芝推测有300只。据估计大约7000只左右,目前白唇鹿的分布区和种群在急剧减少。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由90年代初的不超过50头到1997年的80-89头。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四川新陆海保护区、甘肃盐池湾保护区。2003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发现白唇鹿世界最大野生种群,总数逾5000头。 § 致危因素 藏族群众多视为“神鹿”,鹿类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但自1958年开始对白唇鹿等鹿类资源进行猎杀利用,如在四川甘孜州每年约收购鹿茸60-70架。到70年代后期虽然各地管理部门重视和提倡保护,但由于经济价值大,交通闭塞,非法猎杀仍禁而不止,如1980-1983年四川甘孜州收购的鹿茸为401-627kg(含白唇鹿和水鹿)。在青海治多1968年曾发现有800只的鹿群,但多数被捕后运送到养鹿场,以后再也看不见这样的鹿群(盛和林,1992)。加上各地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对野外种群增长影响较大。白唇鹿分布区域多属牧区,由于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地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基地和分布状况,致使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如四川盆地西缘和甘肃等山地,它们的分布已呈岛状,社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 § 保护级别 红皮书濒危等级 :濒危(E)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IUCN等级 :易危(VU) CITES :未列入 § 药用价值 白唇鹿的大名因它的药用价值传遍天下,不仅它的肉可食,皮能制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都是名贵的药材。特别是还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可算得上是药中的精品。白唇鹿的鹿茸味甘、咸温,有着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之特殊功效。白唇鹿5月长新茸,8月开始骨化,9月茸皮脱落,第二年三月下旬至五月脱落的鹿角,不仅具观赏价值,同样也具有益肾、下乳、活血、消肿等功能。鹿筋和鹿尾则是可口益身的滋补佳肴。白唇鹿鹿茸 概述 鹿 科 Cervidae 分 布: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鹿茸功效分类:补阳药 药材基原: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原动物洋鹿茸条。 功效:行血,消肿,益肾。 主治: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规格:10g/盒 形态习性 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中国特产动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1米,有4~6个分叉,雌性无角。蹄较宽大。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林丛中,也攀登流石滩和裸岩峭臂,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药源分布 1、花角鹿: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 2、马鹿角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人工饲养与野生二种,以野生者之角为佳品。 采收储藏 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 性味归经: 咸,温。1、《本经》:“温。”2、《别录》:“味咸,微温,无毒。” 入肝、肾经。1、《得配本草》:“入手少阳、足少阴经血分。”2、《要药分剂》:“入肾经,兼入心、肝二经。” 用药忌宜 阴虚阳亢者忌服。《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得配本草》:“命问火炽,疮毒宜凉者,并禁用。” 药物配伍 配杜仲:补肾益精,强筋壮骨。配肉桂:补肾温阳,补肾益精。配当归:养血补血,肝肾并补。配黄芪:行血活血,消瘀。《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 炮制方法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