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皮埃尔·布迪厄 |
释义 | § 基本信息 Pierre_Bourdieu皮埃尔·布迪厄(1930-2002),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195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8年赴阿尔及利亚服兵役,并在那里开始其社会学研究。1968年至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社会学部主任,创办《社会科学的研究行为》。1982年入法兰西学院任社会学教授。布迪厄著述达340余种,涉及人类、社会学、教育、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其中主要有《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学》、《实践理论概要》、《再生产》、《背井离乡》、《区隔》、《学术人》、《艺术法则》。其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欧美知识界。2000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他国际人类学最高荣誉赫胥黎奖章。 § 生平 皮埃尔·布迪厄1930年在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小城市Denguin出生,父亲是邮差(后成为地方邮局主管)。 求学过程 皮埃尔·布迪厄在小城市Pau的“路易巴图”中学(lelycéeLouisBarthou)就读,其中一位他的老师认为该生资质优异,建议他转去巴黎的“伟大的路易”中学(lelycéeLouis-le-Grand)就读,时为1948年。布迪厄 皮埃尔·布迪厄后来进入位在乌姆路(rued'Ulm)的法国高等师范学院(Écolenormalesupérieure(ENS)),1954年通过哲学教师会考,同一年法国高等师范学院通过的学生还包括有未来的大哲学家贾克·德里达、未来的知名历史学家EmmanuelLeRoyLadurie。在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就读期间,他避开当时蔚为主流的存在主义,反而跟随GastonBachelard和GeorgesCanguilhem这几位哲学家学习逻辑学跟科学哲学,选修ÉricWeil教授的黑格尔的法哲学。1953年皮埃尔·布迪厄完成一份硕士论文,谈论莱布尼兹的Animadversiones(LeibnitiianimadversionesinpartemgeneralemprincipiorumCartesianorum)。 工作初期 1954年至1955年一段很短的时间,皮埃尔·布迪厄在“木蓝”中学(lelycéedeMoulins)任教。1955年被国防部征召,在凡尔赛服役。很快地他被派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为时两年。1958年至1960年他转至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大学的文学院教授哲学。1960年他返回法国,先在索邦大学任助理,然后转至里耳的里耳大学担任讲师教授社会学,直至1964年。他同时跑去巴黎的东方语言学院(l'écoledeslanguesorientales)加强他的阿拉伯文能力,原因是他在阿尔及利亚已经开始接触阿拉伯文。 1962年皮埃尔·布迪厄和Marie-ClaireBrizard结婚,婚后生下三儿子:JérômeBourdieu,艾曼纽埃尔·布迪厄(EmmanuelBourdieu)跟LaurentBourdieu,其中艾曼纽埃尔·布迪厄后来成为电影导演,2006年执导的作品《邪恶友谊》(LesAmitiésmaléfiques)获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评审团大奖。1982年起皮埃尔·布迪厄开始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任教。 § 社会学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有几项理论是最关键: “习性”(habitus):在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的行动的关键原则。Habitus中文严格说没有对应翻译,该字是布氏界罗马文所改用而来,的确具有习惯、习性的意味,但是却不是单纯反射性的习惯,而是一个透过长时间生活实践,累积下来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性,诸如中国人觉得吃米饭才算吃饭,吃汉堡不算。放到社会阶层与场域理论去看,当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个体,自然受到该环境文化深刻影响,很多日常生活视为当然的东西,未必在另一个环境视为当然。比如,一个没落王孙,虽然经济无法支持,但仍有深刻对精英生活怀念,无法降格习惯庶民生活。 “场域”(champs):一个社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场域,在这些不同的场域(已经结构化了的一些场所)进行一些为了特定目标的竞争。场域一辞,原文也有田野的意思。布氏从人类学起家,自然受到田野方法非常深的影响。场域不是一个实体存在,而是一个在各个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想像上的领域,场域其实有边界,但是各个在特殊场域内的行动者,都难以说清楚场域为何,但是如果他真的从属于各个场域,就会知道该怎么作,谁是老大,谁在挑战。 场域一般可分作资深/资浅者,或可分为掌握资源者与资源匮乏者。两者之间又可交错,处处形成斗争关系。很多时候为了争取场域内其他人的认可,于是会形成象征斗争。 “象征暴力”(violencesymbolique):一个社会是由象征暴力主导运作。象征暴力意谓说,宰制的力量如何让被宰制的人体认不出来他们正被宰制,这种宰制的能量即是象征暴力。 惯习 皮埃尔·布迪厄在1960年代末期开始思考“习性”的问题,然后在1972年的著作《一种关于实践的理论》第一次很工整地谈它,然后又在1980年的著作《实践的意义》企图超越“主体”(sujet)跟“行动”(action)这两个占领导地位的知识概念。 皮埃尔·布迪厄因此反对现象学的理论,尤其特别反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因为这两个哲学都把主体绝对自由的行动置于中心。皮埃尔·布迪厄也反对结构主义的理论,尤其特别反对克劳德·李维史陀(ClaudeLé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因为克劳德·李维史陀把主体的行动全视为是针对客观规则而起的反应。 § 作品集 《阿尔及利亚社会学》 《失根:阿尔及利亚传统农业的危机》 《继承人:学生和文化》 《爱恋艺术:美术馆和参观的观众》 《中等艺术:论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家此职》 著作《再生:谈论一种关于教育体系的理论》 《一种关于实践的理论》 《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实践的意义》 《‘谈论’意谓说:语言交换的经济学》 《关于课程的课程》 《学院人》 《说过的话》 《马丁海德格的政治本体论》 《国家贵族:高等学院和身体之精神》 《艺术的规则:文学场域的纲目和结构》 《回应:支持反思的人类学》 《自由交易》 《世界的悲惨际遇》 《社会学的问题》 《实践理性:论行动的理论》 《论电视》 《巴斯卡式沈思》 《反扑的火:为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攻击而作的抵抗论述》 《男性的宰制》 《经济的社会结构》 《反扑的火二:支持欧洲的社会运动》 《语言和象征权力》 《科学的科学和反思它本身》 《政治上的介入(1961-2001):关于一种特定的政治介入方式:文选》 《单身人士的舞会:贝安地区农业社会的危机》 《阿尔及利亚影像:出自内心》 《自我分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