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皮内针 |
释义 | § 概述 用于浅刺埋针的小型针具。因针仅刺入皮内,故名。又称"埋针法"。它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 分类 按其形状可分为颗粒式、环式、揿钉式三种: 颗粒型皮内针 ①颗粒式。形似毫针,长7毫米或9毫米,针尾为金属颗粒,常用直径为0.22毫米或0.26毫米的金、银或不锈钢丝制成。②环式。针尾呈环状,长7毫米或9毫米,常用直径0.26毫米的不锈钢丝制成。 ③揿钉式。又称揿针,形似揿钉,长2毫米或3毫米,用直径为0.26毫米的不锈钢丝制成。图钉型皮内针 § 操作方法 皮内针疗法 首先将埋针部位皮肤及针具等严密消毒。 其次埋针 麦粒型皮内针的埋针方法:用镊子夹住针身,沿皮横刺入皮内,针身埋入皮内0.5-1厘米左右,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 图钉型皮内针的埋针方法: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此针多用于耳穴埋针。 一般热天留置1-2天,冷天留置3-7天。留针期间,每日按压3-4次,每次1-2分钟。 § 适应范围 皮内针是久留针的一种发展,故临床上常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面痛、牙痛、肩痛、胃痛、痛经等痛证,及咳嗽、哮喘、不寐、高血压等慢性病。 § 注意事项 ① 关节附近及胸腹部、红肿局部、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因关节活动及胸腹呼吸时,可产生疼痛。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不宜埋针。 ② 埋针后,若患者感觉疼痛,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③ 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以免感染。 ④ 热天汗出较多时,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感染。 § 特殊诊断法 皮肤针疗法,除了应用一般的诊断法之外,还有一种特殊诊断法,就是脊柱两侧检查断法。 脊柱两侧检查诊断法,是医生运用手法触摸于患者脊柱两侧体表检查有无条索状物、结节状物、泡状软性物等--这叫阳性物,是有形的;或是酸、痛、麻木等感觉--这叫阳性反应,是无形的,根据这些阳性物或阳性反应可以初步认识疾病,以及判断治疗效果。 通过脊柱两侧检查发现的阳性物(条索状物、结节物、泡状软性物)及阳性反应(酸、痛、麻、木),在治疗时须作重点叩打,其叩打方法如下: 1. 对阳性物叩打法:叩打阳性物时,首先要摸清楚阳性物的形状大小,性质软硬,深浅程度,以及其起止和走向,基底部周围组织粘附情况等,然后在阳性物表面皮区及周围,采取较重手法密刺。为了刺准阳性物,术者可以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将阳性物固定,然后进行叩打,对条索状物的叩打,要注意其起止两端的叩打。 2. 对阳性反应区叩打法:阳性反应区是指酸、痛、麻、木区域,治疗时在此皮区应采取密刺。手法较一般部位要重些。 ① 对疼痛或酸痛区的叩打,必须找到其最痛的反应点,然后在该痛点皮区作重点叩打。 ② 麻、木皮区叩找,除对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的阳性区进行密刺外,还需要在麻木区的周围健康皮肤处作疏通性叩打;即是梅花针先叩打正常皮肤区,然后逐渐移向麻木阳性反应区叩打,按此法在阳性区的四周作疏通诱导叩打。还有,叩打患部(如皮炎、湿疹等)要由四周向内叩打。[1]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