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空间艺术 |
释义 | 城市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英文名:space arts)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其种类有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又通称美术。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 。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 要手段和必备因素,造型艺术必然存在于一定空间中,因而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及运动觉中,一般来说,绘画的空间性质依靠视觉;雕塑和建筑除视觉外,还分别依靠触觉和运动觉。 § 科学范畴 在空间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触觉、运动觉往往直接作用,总体把握作品全貌时,又不能不主要依靠视觉。而欣赏作品时触觉、运动觉必然伴随视觉一起作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知的空间 ,可依次称为视空间、触空间、运动空间,或视觉的空间、触觉的空间、运动的空间。所谓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又可分为虚空间、实空间或体积、立体。触空间是触觉感知的二维或三维的广延,是实空间或体积、立体。运动空间感知于运动觉,它既具有空间性,又包含时间性。空间性运动是同一方向的运动,不是二维或三维的广延,这是运动觉的空间特性,因此又可称行空间 、方向空间 ,在绘画中以线表现,又称线空间、虚空间。视空间则带有综合前二种空间的性质,表现为实空间和虚空间的结合。它较触空间和运动空间更不稳定,更自由,对于绘画更为广泛。 由视觉、触觉、运动觉产生的空间特性,几乎全部显示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各个领域的空间性质。绘画为具象空间或立体的平面表现 ,是平面艺术 。它通过透视、色、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间的假象。画面的空间分为前景(近景) 、中景、后景(远景)3个层次,有时截然分开,有时亦混合一起。 雕塑为具象的物体形成,以实空间为主,伴随着虚空间,是立体艺术。建筑是抽象空间及体积的形成,具备虚、实两空间,是狭义上的空间艺术。 § 艺术空间城市 美国城市历史学家与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终于醒悟,在地球村里,文化背景、生活习性各异的民族要想共存下去,必须要发展代表自身特征的文化。不把“城市之美”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领导者,绝对是一个落伍的领导者。正在全球范围内掀 空间艺术 起的一场城市文艺复兴,以日益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为开端,在国家间或城市中提出了宗教、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而从这些问题中反映的理念“美”,则成了当前城市文艺复兴的主题,并且城市建设由硬件时代逐步过渡到了软件时代。雕塑家也从单体的、个人的表现中走出,开始创作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具有城市机能的作品。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城市雕塑就是城市灵魂的最好象征物。不同的时代,城市雕塑都以它自己的方式见证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个体,城市的产生依赖于乡村人口获得了剩余的产品,他们有愿望和能力发展城市,并进一步地支持和保护它。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城市都会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它们需要通过城市当中具有标志性的东西来相互区分。出于对城市需要开放与防御的考虑,人们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表现城市文化特点的个性化风格上。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城市设计发展的内部原动力,而具有手工技术的雕塑家和建筑师们就担负起了诠释城市底蕴的责任。这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中,美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作用更大了。 怎样才能满足市民和行政部门对理想城市形象的要求呢?欧洲的许多国家把“城市建设”用于国家战略和宣传。如法国,怎么也摆脱不掉工业化的阴影,而且作为殖民国家的通病,国民由多民族构成,失业率居高不下,于是政府利用伟大的国家和城市的形象来消除以上不安定因素,谋求团结稳定。 一件一流的城雕艺术作品不但要反映出过去与现在,还要透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向人们揭示未来。这就要求城雕艺术的创作者们既要深入社会历史和地理历史的研究,还要与相关艺术作品的研究结合起来。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明确其要表达的雕塑语言,达到理想化的美学理论要求,而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特别的场地;要透过其微小的文化意义所起到的细微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座城市本身的思想、特征、发展方向或潜藏着的永恒存在 § 城市空间艺术 城市不论级别都具有相当的规模,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是随时间的行进而推进。“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仅意味建筑和音乐都不像绘画那样靠造型再现生活,而以节奏韵律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建筑和音乐不像绘画那样每一件作品全面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在时间的行进中给人完整的印象,所以音乐被人称为时间的艺术。建筑不仅占有空间,也同样具有随时间展现的性质。作为建筑延伸的城市,不仅同样可以说“城市是凝固的音乐”,而且可以进一步说“城市由如一首庞大的交响曲”交响曲可以分成若干乐章,主旋律贯穿全曲,变奏展现各个乐章,还有次旋律的烘托。城市则需要以反映城市性质的特色作为主旋律,贯穿城市的各个序列和节点,各个序列和节点又要有自身形成变奏的特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研究和运用:发掘特色、形成序列、适度呼应、突出中心、树立标志等空间构成原理以达到城市的总体美和可识别性, 空间艺术 城市雕塑是其运用的手段之一。城雕有独特的艺术性,它所传达的社会文化意义或透露的讯息,能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公众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和活力。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一个特殊品种,城市雕塑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 ①环境的特定性 这是城市雕塑的首要特点。作品是为特定的位置创作的,一般不能轻易移动变位。它必须结合于相应的特定场所的空间结构、性质功能、情调氛围以及尺度比例,从而与环境紧密的构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雕塑之所以是城市雕塑,是因为这种雕塑是与城市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统一的。城市雕塑不同于其他雕塑的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环境艺术。讲究的是雕塑主体与环境背景的有机融合,而不是分割单立。因此,城市雕塑概念必须确立其环境艺术的内涵。没有环境或不讲究环境整体的审美效应,城市雕塑是不存在的。现在仍有许多人不理解城市雕塑对于环境的意义及其互相呼应、整体一致的关系,在决策和创作上往往陷入误区。 ②材质的永久性 由于城市雕塑作品要在室外长期存放,决定了其使用的材质必须是能经风雨耐寒暑的硬质材料。物质材料的永久性用以承载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永久性。城市雕塑作品一方面固然是为当代所建,但另方面客观上也是为了千百年后的后代而制作,在遥远的未来仍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③内涵的时代性 由于有相对的永久性,城市雕塑常用于表现一些纪念性的重大主题和题材,用于表现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从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此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④观赏者的大众性 城市雕塑是安置在室外的,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它面对的是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千百万群众。因之,具有非常广泛的群 空间艺术 众性。要使作品能激动群众的心灵,虽然不能要求让群众都百分之百的理解,也应让观者有深浅程度不同的感受。 ⑤视觉条件的特殊性 城市雕塑的特定位置决定特定的视距和视角。如有的作品只能从远处,而不能从近距离观看;有的作品位于高处,不能有平视的视角。与室内作品较稳定的光照不同,城市雕塑作品的光照条件要复杂的多。一年四季阳光的射角、晴与阴、昼与夜、早午晚、晨曦与夕阳,光线都有明显的变化。城市雕塑作品要经受多变光线的照射。从远看到近观,从平视到仰视,从正面到背面,从左到右,随着视角的变化,在观看过程的时间中,将展开不同的画面。 ⑥制作加工的技术性 由于规模宏大和牵涉到诸多领域,许多大型、以至巨型的城市雕塑作品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远不是雕塑家本身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工程技术力量,从而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城市雕塑可以说是艺术与科技、工程的综合。 ⑦审美的兼顾性: 城市雕塑是投资较大,又为公众注目的项目。因此,必然受到各方面的干涉,首先是投资方面对内容和形式,都会提出许多要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和荒唐的要求,从而使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是城市雕塑作者们的永恒难题。在遇到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要求时,在深思熟虑之后,一方面要适当尊重对方的意图,另方面又不能过于迁就讨好。必须以艺术质量为前提,从艺术规律出发,加以说服和提高。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审美水平(包括投资方)提高,另方面又不能过分超前,而力求成为兼顾双方,适度超前的作品。但如确系有突破性的构想和设计,不能被接受,作者还是应该有坚定的信念而加以坚持。 城市雕塑的独特的审美性决定了它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独特作用,它是一种要传达的思想和要表现的精神,它不是迎合公众趣味,而是对公众趣味的超越。因此,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为具有公共性的雕塑,除了它必须是置身于公共空间之外,它还应该是批判的、前卫的,有创造意识的,是思想与精神的传达。它营造的是一种氛围,它是城市这首交响曲中的一个小小的乐章,它以自身的特色来拱托了城市的主旋律。 § 室内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 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 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的“世界文化名人对话――文化与城市性格高层论坛”在南京博物院隆重开幕。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专家演讲,出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西北建筑设计院张锦秋女士进行了题目为“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及传统艺术与空间的关系”的演讲。 空间艺术 张锦秋女士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情况,她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曲折道路,在21世纪初进入了新的阶段。最近几年,我们对古城保护的指导思想逐步明确,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历史遗存的发掘,保护和研究!第二是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完善。第三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工作是其中第二方面的三分之二,更进一步从历史古城保护的要素来看,保护城市的传统格局,保护标志古建筑和遗址,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以至保护古城的山水环境特征等诸方面都有赖于规划、建筑工作去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感传统建筑空间艺术在研究,保护和延续文化名城特性方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马丘比丘宪章》说“城市的个性与特性在于城市的形体结构”,这形体结构包括了实体与空间两个方面,今天我就想谈谈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 张锦秋女士接着介绍了建筑空间意识,她说:“什么叫建筑空间意识?建筑设计的含义至少包括了三个,第一是使用、第二是造型艺术,第三方面是空间艺术,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而空间艺术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国优秀建筑精华表现的空间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特色,传统艺术表现的空间美和传统的空间意识是分不开的,虽然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经济条件等制约与影响,但是,更深层次取得主导作用仍在于空间意识,传统的空间艺术把握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与传统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也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下面,我按照传统空间意识的四个要点: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四个方面分别做一个介绍。 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在自然中应该找到自己恰当的姿态,而不是与他相抗衡。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崇尚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和自然、自我加以统一。 所以中国建筑讲究其位取其势,讲究在传统建筑造成的雅俗共赏,而且体现着深奥哲理,这和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传统建筑规划设备中崇尚强调自然界的增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万物五行相生相客的关系组织空间环境,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众与个体融会贯通,统一协调而又气韵生动的效果,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仅是方法,而且重要的意识。中国的风水理论,从一个非理性的角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特殊方法。 空间艺术 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在传统空间意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团体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虚实相生,不但通过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而且实中有虚,虚中实,内外交融,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虚实相生的观点在古典建筑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单体都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从名上就可以认定其建造的目标,四合院以最高的效能组织了建筑和庭院结合的有机体,创造了能适应多种多样家庭生活的空间环境。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空间,重视虚实,那是因为虚实相生,不但是空间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同是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 三,时空一体,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在中国建筑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一体,传统中国建筑总是由单座建筑构成院落,进而以院落为单元再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只有自外而内,人们在运动之中随着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方能了解这组建筑群的全貌和高潮所在。 在中国的规划设计中,主次布局成为行之有效的传统构图手法,而空间布局的序列安排则是传统的中国建筑设计的灵魂,传统建筑空间经营讲究动态系列布局,讲究阴阳刚柔并济,讲究四季晨昏的效果,美国规划大师培根在他的城市设计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北京的明十三陵,他说,这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单一作品。 四,情景交融,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空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敛可放,可流动变化。在古典园林的空间布置中追求尤为突出。各位专家和领导,从空间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合理解历史文化名城,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特色。” 张锦秋资料 张锦秋,女,建筑设计大师。1936年10月7日生,四川省荣县人。196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6年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毕业。分配到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建筑师、主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89年获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委员,陕西省科协副主席,西安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张锦秋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是位有才华、有成就的建筑专家。她出色地为古都西安奉献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为弘扬中华文化、创作现代建筑,做出了积极贡献。她作为方案设计人和工程项目负责人的主要作品中,陕西历史博物馆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三唐工程” (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唐代艺术博物馆)获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陕西扶风法门寺工程获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她主持设计的工程还有西安临潼华清池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敦煌国际大酒店,她还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方案设计。 张锦秋不仅在建筑艺术的探求和创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建筑创作理论方面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追求,最近出版的论文集《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书,在海内外建筑界深受注目,颇有影响。她曾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讲演,享有一定声誉。 § 图片鉴赏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 相关词条 新兴艺术 数字读物 现代艺术 艺术设计 § 相关链接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815.htm 2. http://www.ccdu.com.cn/html/2007/03/1173251007446.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