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矮岩羊 |
释义 | § 物种特征 体型中等,体重约为岩羊的一半。雄羊角粗壮,自头顶略向两侧伸出,角尖向后微向上。两角内侧各具一明显的纵棱,在基段较直,近角尖微向外侧扭转。雌兽角短小较直,纵棱几乎不向外侧扭转。角从基至尖向外扭转约180°。冬毛银灰色,夏毛呈褐灰色,雄体口鼻到额部具暗褐色纵纹,体毛基部和中部为黑褐色,毛尖为淡黄色。金沙江的矮岩羊 § 通用名称简介 中文学名: 矮岩羊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科名: 牛科 中文属名: 岩羊属 同物异名: Pseudois schaeferi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科名: Bovidae 拉丁文亚科名: Caprinae 拉丁文属名: Pseudois 拉丁文种名: schaefer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altenorth, 1963 英文俗名: Dwarf Blue Sheep; Dwarf Bharal; Sichuan Blue Sheep § 分布 矮岩羊仅分布于金沙江巴塘到石渠段的高山深谷。西藏江达、贡觉、芒康一带亦有分布(尹秉高等,1993)。巴塘竹巴龙矮岩羊 § 生活环境与习性 据1990年吴毅、蔡昌平等调查,矮岩羊活动于海拔2400m至4600m之间的干热河谷、高山栎林、杜鹃云杉林、亚高山灌丛云杉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最喜食的植物有黄精、小管草等12种;喜食植物有小黄菊、星状凤毛菊等25种;较喜食的植物有獐牙菜、龙胆等8种;偶食的植物有醉鱼草、旱蕨等8种。黄昏要到比较固定的地方去饮水,冬季舔冰或食积雪。每年6-8月还有到固定地点去舔食盐分的习性。群居性,少的仅3-5只,一般为7-35只,聚集群常在50只以上,多见于冬季。11月发性交配,孕期约6月,于4-5月每胎产1仔。矮岩羊 主要天敌有雪豹、豺、狼,雕和鹫等猛禽袭击幼仔。 § 种群现状 社群密度常受猎杀强度的影响,严重猎杀地区密度为0.5-1只/km2,一般为1-2只/km2,分布面积约50000km2,总数估计约7000只左右。据吴毅、蔡昌平调查(1978-1988),1-2岁个体约占45%,3-6岁约占38%,7-8岁约占17%。种群结构为增长型,在成年个体中雌性较多于雄性,繁殖潜力大,从幼体到亚成体的存活率高达71-85%,故只要保护有力,种群容易恢复。 § 致危因素 当地猎民随意猎杀,利用其皮张坚韧制成毛皮褥,当地还将角锻烧后刮用其焦粉作药用。猎民常埋伏于饮水径猎杀,或于晨昏到山岩进行伏击,或追猎殿后的雄性强壮个体,以致大部分布区密度每况愈下,种群结构在3岁以上的雄兽性比逐渐减少,8岁以上的雄性个体极少。据猎人讲,巴塘以前种群数量大,集群可达36只,一般为10只左右,而现在因大量捕杀,一般一群仅3-5只,在白玉一般也仅5-8只,雄体和壮年大个体很少见。由于过度猎杀,使社群很少有活到壮年和老年的个体。矮岩羊 § 饲养情况 迄今尚无任何动物园展出过,当地亦无捕捉驯养矮岩羊的习惯。 § 保护级别 目前由于矮岩羊物种地位正在论证过程中,国家仅把矮岩羊作为岩羊亚种划分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目录”和中国物种红色目录将其分别列入濒危级和极危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