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穆青 |
释义 | § 简介 穆青 穆青(1921——2003) 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周口,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1921年农历2月初六穆青出生。9岁时爷爷猝死,全家回到奶奶的娘家杞县夏哨营。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由著名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姐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 ,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 § 人物经历 穆青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 。他的这篇通讯写的是:在夜袭雁北榆林站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日军士兵的日记和家信,这些日记和家信充分反映了日军的反战恋乡情绪和日本国内人民生活的困苦情景。文章不仅揭露了敌人侵略战争的性质,而且表现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 。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 ,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 。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在土改中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品。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天歌》、《驯水记》等等。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穆青是 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女婿,妻:续磊。 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 主要作品 《十个共产党员》、《新闻工作散论》、《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铁人王进喜》、《难忘那双手》、《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1] § 职业年表 穆青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8月被造反派打倒。 1972年9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主席,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 1976年4月姚文元把新华社几位负责人向毛主席反映情况的正当行动,诬蔑定性为“紧跟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分裂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党阴谋活动”。4月至9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一道始则被停职检查,继而接受小会大会批判。这就是著名的“朱穆李事件”。 1977年1月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0月兼任新华社总编辑。 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1979年4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介绍了植树模范潘从正的先进事迹。 1980年6月穆青兼任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 1981年1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 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7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3年3月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出版。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1988年10月穆青的《九寨沟》摄影集出版。 1989年6月穆青的国际散文和摄影集《彩色的世界》出版。 1990年7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1991年6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孟宪俊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12月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卸任。 1993年11至12月,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深入河南采访,写出了通讯《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 1994年2月发表长篇报道《两长闪光的照片》,介绍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的先进事迹。5月发表长篇报道《情系人民》,介绍河南省辉县原县委书记郑永和的先进事迹。7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冯健、袁养和合写的长篇报道《苏南农村第三波》。 1995年12月《经济参考报》连载穆青与冯健同志合写的长篇报道《中原“金三角”纪行》。 § 新闻生涯 穆青经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1937年,穆青参加八路军从事宣传工作时,年仅16岁,虽然只是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但是到了八路军里,却变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跟随贺龙的120师,转战南北,贴标语,写稿子,在硝烟中得到了宝贵的锻炼。1939年,在冀中前线,穆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的1940年,为了保护宣传人员的安全,党把他从前方调回延安。 到延安后,穆青怀着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进入了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鲁艺”的两年,穆青如饥似渴地学习,拼命地看书,把图书馆的书能借到的都借来看。从“鲁艺”毕业后,穆青起初对做一名“满天飞”的记者有思想上的压力,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在时任《解放日报》领导的周扬等人的劝说下,让穆青没想到的是,自己从1942年起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任记者,竟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职业生涯。 作为一名记者,穆青对党和人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这种感恩,常常流露在他的公开讲话里。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1939年在冀中前线的炮火中参加共产党的。我永远忘不了的是在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候,……就在这时,党把我从前方调回延安。当时和我一起的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被俘了,是党把我保存下来了。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勿忘人民”——穆青生前最钟爱、写得最多的四个字 从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漫长时空跨度里,穆青几乎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那么,他的新闻之树何能如此常青?答案就是:穆青在具体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时时不忘自己是“人民的记者”,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忠实实践者。“勿忘人民”是穆青生前最钟爱、写得最多的四个字。这一新闻理念使穆青的笔似有源头活水;人民的生活也成为穆青一生新闻工作扎根的土壤。 战争年代,穆青亲眼目睹老百姓支援抗日,毁家纾难。感人的情景让他永生难忘。一批批的老百姓穿上军装,不怕牺牲,救伤员,掩护同志;在战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己不吃不用,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都拿出来支援了部队。他说:“凡是有这种经历的同志都会有这种感受:我们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没有老百姓的支持,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抗战胜利后,穆青一次随小分队由延安奔赴东北,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徒步急行3个月。由于天寒使靴子冻结在腿上,怎么脱都脱不下来。一位老乡帮他割掉靴子,用双手抱着他的脚放在怀里慢慢揉搓,他的腿才没有冻烂掉。这段经历,令穆青一直感慨:“我的一生都离不开人民的哺育”。穆青这种对党和人民朴素的感恩情怀,无疑是一种原动力,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成为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一种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 《人民日报》前任总编辑范敬宜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 “求真”——穆青新闻生涯中始终坚持的第一要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始终把“求真”作为第一要义。纵观穆青的一生,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重大历史关头,这种“求真”的态度和信念显得格外耀眼。 1966年2月,穆青等人所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通讯没有一句阶级斗争;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年代,作者却真实地描写了“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等场景。 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穆青和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媒体上突破“两个凡是”,公开否定“文革”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1月15日夜,穆青等新华社领导毅然拍板决定,播发《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电讯,这则只有239个字的消息如石破天惊,被称为中国开始拨乱反正历史进程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发展又面临一个紧要的关口,姓“社”姓“资”争论激烈。1992年1月初,穆青等人采写的《风帆起珠江》,以生动雄辩的事实,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以广东的巨大变化为改革开放“正名”。 穆青生前喜欢给青年记者留两句言,“勿忘人民”和“坚持真理,把握大局”。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代名记者,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