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部半》
释义

§ 影片简介

电影导演古依多驾着车,爬行般的缓缓移动着,他注视着窗外,产生了幻觉:他的躯体化做一股蒸气逸出车外,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翱翔……电灯陡地开亮,惊醒了古依多,原来是医生和护士来为他做检查。这是一个温泉疗养地,古依??一个装扮艳丽的性感女人朝他走来,她叫卡尔拉。

他们来到旅馆,一进房,古依多便急不可待地抱住了卡尔拉……古依多回到摄制组,一些女明星的代理人和一群记者围着他,使他不得安宁。入夜,魔术师莫里斯做“传心术”表演,选中了古依多,古依多被带回了童年在乡村别墅度过的时光……深夜,古依多回到旅馆,守门人告诉他,他的妻子打来了两次电话。古依多拨通罗马的电话,本想只做一个礼貌性的问候,不料妻子对他不太放心,他便顺水推舟邀露易莎到温泉来。当古依多疲乏地回到卧室,幻觉又出现了。那位在他灵感中出现过的美若天使的少女出现了,她说她叫克劳迪娅。周围静悄悄的,仍是一片虚幻气氛。克劳迪娅和古依多热烈地吻着。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遐想被打断,是卡尔拉,她说她病了。古依多急忙赶去,见到卡尔拉半裸着身体躺在床上,他轻轻地抚摸她,深深地陶醉了……古依多随即想起一段少年时的往事。一次,有人提议去看一个叫莎拉吉娜的流浪女人,他们来到一个废弃的碉堡前,一个男孩放下钱,莎拉吉娜捡起钱数了数,然后背对着孩子们,像发情的动物那样撅起臀部,把裙子向上撩到腰间。孩子们正看得出神,突然教会学监来了,大家四处奔跑……

妻子露易莎来后,古依多邀请大家去参观摄影场搭制的火箭发射台,向人们介绍了他即将开拍的影片。几天后,影片却停止了拍摄,布景不得不拆除。古依多坐在返回的列车上,把目光停留在露易莎身上,露易莎也盯着他,他俩仿佛用目光互相盘查……古伊多的眼里出现了魔术师莫里斯,他的魔棍一挥,少年古依多领头,后面依次排成“轮舞”行列,那是古依多一生中接触过的所有女人:母亲、妻子、情妇、风骚舞女……还有父亲、监制人、主教、老年绅士、马戏班小乐队。他们汇集在一起,似乎奔向同一个目标……此时,车轮正发出响亮有力、不可阻挡的隆隆声。  [1]

§ 影片评价

《八部半》

费里尼的工作,就是以《八部半》如陀螺般重复显现的自我解析为轴心,把这纠结成一团的神话整理好,并分门别类。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八部半》这部影片像是画中有画或像是小说中有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电影中有电影”的影片,属于具有双重结构的那类艺术作品,其展现方式在于反映自己。

——克里斯蒂安·麦茨 Christian Metz

《八部半》所表现的并不是毫无夸张的自传,而是个人的神话:一种揉合了幻想的生活。

——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

§ 关于电影

《八部半》

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震惊影坛的代表作——《八部半》。这部电影是费里尼的创作的一个新的转向。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部影片和费里尼之前的影片有极大的不同。恰恰相反,《八部半》是费里尼之前所有电影的集中,也是他之后所有电影的源头。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的创作危机和生活危机。这些危机便是费里尼的电影的动机。这一次动机并没有演变成一部电影,而是直接成为了影片本身。

影片的题目的含义,一说是主人公吉多在拍摄他的第9部影片,却没有完成,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影片的数目排列。这个片名显然并不标示着题材内涵或形象特征。因为影片的进展一度陷入困境,编剧之一的埃尼奥·弗拉伊阿诺曾建议将影片命名为《美丽的混乱》。

费里尼在《八部半》里,闪回、幻想和梦噫大量穿插在电影里,人物的内心状态直接地呈现在银幕上。回忆、幻觉、想象以及梦境与现实的片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1963年拍摄的电影如今被广泛的模仿着,电影里的各种桥段和镜头至今都让人们津津乐道,它几乎成为了心理片的代名词。费里尼在接收采访时说:“在《八部半》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里,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 关于导演

《八部半》

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年出生在一个叫米尼的小镇。他在1973年曾拍摄了以对故乡的回忆为题材的《我记得》。费里尼小时候喜欢木偶和马戏,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能找到他对杂耍和马戏所表现出的迷恋,在他的回忆录里,关于他为什么从事电影事业时,他说:“如果你看到一只狗跑过去用嘴把半空中的球给衔住,然后骄傲地把球带回来,那狗既快乐又骄傲,因为它会一样特别、有人要看、而且又受赞赏的技艺。而该技巧可以为它换得人们的宠爱,以及高级的狗饼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特殊技艺,一项会赢得别人喝采的技艺。找得到的人算是运气好。我,则找到了电影导演这条路。”而领他进入电影界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重要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费里尼曾凭《浪荡儿》(1953)和《大路》(1954)两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1960年的《甜蜜生活》在嘎纳电影节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费里尼也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最多的导演,曾四度获得这个奖项( 《大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我记得》)。

§ 幕后制作

费里尼同安东尼奥尼一样,是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走出来的电影导演,安德烈·巴赞把前者的道路称之为“伦理的新现实主义”,而后者则是“心理的新现实主义”。或者说“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突破并不是他们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特性在于它们的表现手法与创作目的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新现实主义”并不按照心理或戏剧性的要求修改现实,导演所要做的是在维护现实的含混的表象同时显现出导演所要赋予它的涵义。费里尼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是从事先给定的意义出发,他的出发点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眼镜成为了费里尼最重要的道具之一。那些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出现的、被看作是超现实的景象,其意义并不在于它们象征着什么,它们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现象”改变了人和世界的关系。

§ 幕后花絮

《八部半》

·影片的名字《八部半》对应的是费里尼导演的影片的总数,尽管这个数字并不精确,因为费里尼在这之前导演过八部长片,在加上四个导演合拍的集锦片《三艳嬉春》和六个导演合拍的《城中之爱》,本片准确地说是费里尼的第八又十二分之五部电影。

·当时在费里尼的计划中,要拍摄的影片应该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的人物吉多一直在拍摄却拍不出来的影片正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出现的巨大而古怪的布景也是原来为《马》在摄影棚搭建的。但后来费里尼一直无法完成《马斯托纳的旅行》,最终制片人将这部影片的版权卖给了他人,费里尼也正式宣布放弃这部影片的拍摄。

·著名影星马切罗·马斯特罗亚尼扮演的角色在最早的故事大纲中是一个作家,但不久马斯特罗亚就在另一位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夜》中扮演了一个作家的角色。费里尼听说之后,说:“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能让马切罗再扮演一次作家呢?那样的话,他最终只会相信自己就是名作家,他会开始写小说的。”

·影片的结尾原来的设想是吉多在一辆火车的餐车上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女人,但在为影片拍摄预告片的时候,费里尼找来了200名演员,用7台摄影机拍摄他们游行的场面,于是这成为了影片后来的结尾。而原来的结尾被用到了费里尼1980年拍摄的影片《女人城》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