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禹王台
释义

§ 馆舍历史

禹王台占地 26.5 公顷的禹王台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东南,它是中原地区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园林,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大禹、师旷、李白、杜甫、高适等名人与这个园林紧密相联,景区内留下了他们的遗迹。禹王台景区拥有古色古香的殿堂楼阁、亭榭牌坊和碑刻。景区内杨柳依依,绿茵盖地,古木参天。樱花园、牡丹园、月季园、石榴园、芳春园、菊花园六大园区,错落有致,风采各异。春赏花,夏纳凉,秋观菊,冬品雪,一年四季风光无限。它是欣赏 “ 汴梁八景 ”“ 梁园雪霁 ” 和 “ 吹台秋雨 ” 所在地。  禹王庙建在吹台的遗址上。吹台因留有旷世杰作《阳春》、《白雪》的春秋晋国乐师师旷在此抚琴而筑。战国时期,魏国建都大梁,梁惠王对吹台再次修筑。汉景帝次子刘武被封为梁孝王后,建都大梁。他占据开封这个天下膏腴之地后,便在开封城东南,包括吹台在内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并在梁园中增筑了许多亭台楼阁。

到了汉末,古汴州留下战乱的伤痕,梁园也难逃败坏的厄运。隋炀帝开凿汴河,使开封成为隋朝东都的门户,汴州发展成为 “ 水陆一都会 ” 。赵匡胤建都开封后,东京城有皇城、里城和外城。吹台位置在外城的东南角。宋真宗即位后,掀起了推崇道教高潮,都人在吹台上建起二姑庙,祭祀麻姑和紫姑,吹台被称为二姑台。明朝成化十八年( 1482 年),吴节在吹台上修建碧霞元祠,祭祀碧霞元君,吹台被道教占用。唐武德四年( 621 )撤县复州时,开封的地位已经十分重要。那时黄河流向偏北,开封只受其惠而能免受其灾。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狂暴不羁的黄河以灾害多、难治理而闻名。开封城也难逃水灾厄运。历遭黄河水难的开封人为怀念治水功劳卓著的大禹,根据他治水时在吹台附近住过的传说,于明正德嘉靖二年( 1523 )在吹台上修筑了禹王庙,建大殿,铸高八尺的大禹铜像,企望大禹的神灵佑护开封免受水害。禹王台由此得来。明正德十二年( 1517 ),巡按御史毛伯温为了改变迷信的民风,毁掉碧霞元君塑像,改塑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像,纪念三贤聚会大梁的盛事,并名三贤祠。清道光十年( 1830 ),复修祠堂后,仍为三贤祠,位于禹王大殿东跨院,此院是明正德年刘按察御史毛伯温所建。西跨院禹王祠改建为水德祠,来纪念历史上治水有功的史起、贾鲁、林则徐等 37 位水利学家。

康熙三十三年( 1694 ),皇帝玄烨为禹王庙题写 “ 功存河洛 ” 、 “ 崇高峻极 ” 、 “ 昌河仁义 ” 、 “ 灵渎安澜 ” 匾额四块,除做成木匾分别悬挂外,还刻成石碑,存在原开封府学宫(现开封一师)后院。并在庙前建造一座御书楼,悬挂匾额。而今只有一块还是拓版。 1927 年废禹王庙时,匾被毁, “ 功存河洛 ” 御笔刻石存在开封府文庙里。乾隆十五年( 1750 ),弘历南巡到开封,在禹王台题诗一首,刻碑立在庙后,即现在的御碑亭。

禹王庙位于景区西北角,前面的木牌坊是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建成,现在的牌坊是道光二十九年( 1849 )重建。木牌坊为四檐三楼式,悬山顶,上覆青瓦,檐下有五斗翘拱,高四米多,正中门楣有 “ 古吹台 ” 三个大字,系河南巡抚何(火胃)所书。拾级而上,是御书楼。御书楼院内东侧有汉白玉师旷抚琴雕像,西侧是云鹤起舞。东配房两间是古乐室,西配房两间晋平公听琴组雕。御书楼后二进院是禹王庙,精致的庭院和三面外围的回廊联为一体。禹王庙东配殿内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的泥塑,西配殿陈列古代治水工具,后壁上悬挂岣嵝文碑文拓片及其译文。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东西两山是具有汉画风格的大禹治水图和治水完工庆功图大幅砖雕。大殿中原有的八尺高的禹王铜像毁于 1927 年,现立的塑像是石膏制成。

御碑亭向北台下是新建的三贤聚处四合院。北屋有三贤相聚组塑,东配房有 “ 十载客梁园 ” 、 “ 千金买壁 ” 组塑,西配房有饮酒赋诗组塑。出四合院北月门是四亭桥。吹台周围是清道光年间开凿的环台水池,池北有一高丘是清河道总督乔桧年建的水榭,还有明代修建的碧霞元君祠。

古老的吹台遗址,呈南北长、东西短的椭圆形。最外侧是环台的小河,台四周是高大繁茂的松柏,禹王庙的四周是围墙并有环廓,三道屏障把吹台构成封闭状态。有趣的是吹台周围是一条环形水渠,台南渠上建四龟头,台北修一桥似龟尾,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渠上建有四座小桥似龟的四只脚。台西北至东北渠外堆一似蛇的土山,叫蛇山。

越过古吹台东侧的小桥,向北穿过数百米的林荫道,就是辛亥革命纪念园,正对大门的是领导人民推翻旧中国两千年帝制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铜像。园内长眠着 1911 年 12 月 22 日河南辛亥革命起义牺牲的 11 位烈士,墓碑上镌刻着起义的经过和烈士牺牲详情。每年 4 月的东京禹王大庙会再现当年盛况,众游客在逛庙会的同时,赏樱花品牡丹,其乐融融。

千古名园禹王台,因诸多故事在这里发生。人们在赏樱花牡丹的同时,到园内凭吊十一烈士,释解岣嵝文,聆听李白、杜甫、高适三贤会和李白 “ 十载客梁园 ” 的故事,怀念历代治水功臣,欣赏品评李梦阳、康熙、康有为等的碑刻诗文。

“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 不仅高适等诗人为吹台着迷,后来人同样为禹王台的旖旎景色吸引: “ 一湾绿树禹王台,时节清明花正开。相约邻家诸姐妹,明朝城外踏青来。”[1]

§ 馆舍概况

古吹台

禹王台公园坐落在古都开封之东南隅。园内原有一土台,风景幽雅,绿树成荫。相传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故后人称此台为“吹台”。古时的吹台很高,到了明朝还有10米,周长百米,后来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仅高出地面约7米。

原内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奇树佳卉,花团锦簇,亭廊楼阁,风光旖旎。著名古迹禹王台兀峙于高台之上,师旷祠,三贤祠,禹王庙,水德祠,碧霞元君祠,清帝康熙,乾隆展馆室古建筑群体,登临其间,令人游目骋怀而心旷神怡。 明初,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台上建禹王庙,故吹台被改称为禹王台。此后,明、清两代对台上的建筑物曾多次修葺。禹王庙正殿东院为三贤祠,祠内原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的塑像,明嘉靖时增祀李梦阳、何景明两位明朝诗人。正殿西院为水德祠,是为祭祀中国历史上治水有功的人而建。禹王庙前为御书楼,上悬乾隆御题“功在河洛”匾额。 如今,这里已被辟为禹王台公园。禹王台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纪念师旷的古吹台;康熙亲书“功存河洛”牌匾的御书楼和乾隆御碑亭;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吹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纪念三十七位治水功臣的“水德祠”等。除了文物古迹,公园内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园、牡丹园、中日友好樱花园、芳春园等浏览景区。园内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奇树佳卉,花团锦簇,亭廊楼阁,风光旖旎,鸟语啁啾、景色宜人。登临其间,令人游目骋怀而心旷神怡。禹王台,自春秋师旷在此弹琴吹奏称“古吹台”起,经西汉梁孝王扩建为梁园,明朝改创为禹王台,1955年辟为公园,其间经历了2500余年,“梁园雪霁”、“吹台秋雨”,从明清至今被誉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

除了文物古迹,公园内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园、牡丹园、中日友好樱花园、芳春园等浏览景区。林木茂盛、环境幽雅的禹王台公园现已成为古都开封的一处主要浏览胜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园。[2]

§ 建筑结构

师旷抚琴

禹王台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禹王庙、三贤祠、水德饲和御书楼等。

禹王庙是座精巧的二进庭院,大殿内在明朝时所塑的禹王像,已不存在。现在殿内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高1.6米,双手执圭,身穿龙袍,魁伟端庄。塑像两侧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副是:“而耕而粒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东西墙上是砖雕壁画,东边是一副大禹治水图,西边是大禹行赏和乐耕图,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大殿北壁镶嵌有清光绪年间河南巡抚刘树赏摹刻的峋嵝碑,文字奇古,字体怪异,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三贤祠和水德祠是两个小院,分别位于大殿东西两侧。三贤祠位于殿东边,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纪念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在此台相会,饮酒赋诗,留下了《梁园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建。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和何景明在开封活动时间较长,明嘉靖四年(1525年),为了增祀明代李梦阳和何景明两位诗人,曾将三贤祠改称五贤祠。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祠堂时,其匾额上仍是题“三贤祠”,水德祠位于大殿西边,是明朝为纪念中国历代治水有功的人而建。历代对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有贡献的人,在水德祠内部奉祀有牌位,祠建初期原祀有29人,以后逐渐增加到37人。

御书楼位于禹王庙南面,是清康熙皇帝为禹王庙写匾额“功存河洛”的地方。此楼是为纪念皇帝书定御书及悬挂御书所建。现在匾已不存,楼房还在,楼下东壁嵌有康有为登吹台时的诗作,字大如拳。禹王台禹王台周围有回廓环绕,壁上镶嵌有大量的石刻题记。在禹王庙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

古吹台下有环水河,名为莲花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开凿的。古吹台后有一水榭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在禹王台公园北面的苹果园西南角有孙中山铜像和辛亥革命烈士墓。孙中山铜像是1929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所立,身高1.96米,原在龙亭高台南面(台前),后移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庄严肃穆的青石陵墓。武昌起义胜利后,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积极响应,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由于机密泄漏,张钟端等11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烈士遗骸于1934年移葬开封南关,因禹王台是盟员当时的自由的活动中心,所以1981年迁葬于此,名为辛亥革烈士墓。

此外,公园内外还有景亭、剧场、花园、葛花廊、广场、电动飞机、综合大型滑梯等娱乐设施。整个公园花木繁茂,层峦叠翠,布局精巧,环境幽雅。

大殿内在明朝时所塑的禹王像,已不存在。现在殿内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高1.6米,双手执圭,身穿龙袍,魁伟端庄。塑像两侧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副是:“而耕而粒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东西墙上是砖雕壁画,东边是一副大禹治水图,西边是大禹行赏和乐耕图,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功绩。

大殿北壁镶嵌有清光绪年间河南巡抚刘树赏摹刻的峋嵝碑(被挡住了,没看见),文字奇古,字体怪异,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大殿西廊山上,有两幅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留下的石刻。

§ 主要景点

禹王庙

三贤祠位于殿东边,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纪念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在此台相会,饮酒赋诗,留下了《梁园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建。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和何景明在开封活动时间较长,明嘉靖四年(1525年),为了增祀明代李梦阳和何景明两位诗人,曾将三贤祠改称五贤祠。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祠堂时,其匾额上仍是题“三贤祠”。御书楼

水德祠位于大殿西边,是明朝为纪念中国历代治水有功的人而建。历代对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有贡献的人,在水德祠内部奉祀有牌位,祠建初期原祀有29人,以后逐渐增加到37人。

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庄严肃穆的青石陵墓。武昌起义胜利后,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积极响应,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由于机密泄漏,张钟端等11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烈士遗骸于1934年移葬开封南关,因禹王台是盟员当时的自由的活动中心,所以1981年迁葬于此,名为辛亥革烈士墓。正门楹联

秀丽典雅的千古名园——禹王台,如今已成为中外游人观光旅游的胜地。

古吹台牌坊:座落在现有四米高的古吹台遗址前,其木制牌坊为清代建筑。牌坊为四檐三楼悬空式,青瓦重檐五斗拱,正中门楣上,题有“古吹台”三个大字,它是公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物之一。古吹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牡丹园:建于1985年,面积约30余亩。园内种植牡丹200多个品种,7000余株,牡丹素有花王之称,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每年仲春季节,令游人陶醉于花的海洋。

菊花园:禹王台公园养殖菊花历史悠久。古吹台御碑亭均有诗赋。1983年市命名“市花”和“花会”之后,禹王台公园成为菊花养殖基地,每年均能较好的保证龙亭主会场花会布展需要。该园精品名菊多达千余种。金秋时节,菊香满园、令人陶醉。菊会期间,本园又为市菊花花会的分会场。

禹王殿(即禹王庙正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面阔五间,殿中央立大禹全身彩色塑像一尊,高达五米,双手执圭,身着龙袍,丰满魁伟,气宇轩昂。

东京禹王大庙会:东京禹王大庙会始于北宋,发展于明清,延续至近代,已有千年的历史。1993年春,开封市政府应群众要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弘扬民俗传统文化,恢复了东京禹王大庙会。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其影响之大,参会人数之多,规模宏大,可堪称盛况空前。

§ 传说故事

禹王台

在中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中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中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石雕像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禹王台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大禹像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 游览信息

禹王台详细地址:开封东南隅公交信息:乘坐32路 到 禹王台东门 下车步行71米

乘坐12路15路32路 到 禹王台西门 下车步行363米 门票票价:全国景点门票预订 最高优惠20元

§ 潍坊禹王台

禹王台位于区政府驻地寒亭西北23.5公里,禹王台村西南角,北距渤海岸约20公里,海拔22.47米,底径约7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今属寒亭区肖家营乡。

关于禹王台所建时间,其说法不一。据《潍县志》(清乾隆版)云:“禹王台在望海门(旧潍县)北六十里,相传大禹治水时所筑,有禹(王)庙在。”

另据《潍县志稿·疆域志》(民国三十年版)称:“禹王台又云望海台,因上有禹王庙,呼为禹王台,盖即《水经注》所称秦始皇所筑之台也。”

有关禹王台之来历和原有景色,历代文人学士多所论述。清光绪年间张府之《禹台论》曰:“此台如名望台。厥后称禹台。台处泽南,今之泽,即昔之海也。当日邻海南岸,度地而筑。当年为望海而设,故名之曰望。厥后水退数十里,沧海变为桑田也。地阔村多,望水不得,转而念陶唐时洪水为灾,民不得平土而居,幸神禹乘四载,除泛滥,民免为鱼,既千百年后,亦宜感其德。借望台而为禹台,此诚台之前后易名所由来也。”又清代进士傅廷兰(字馨谷,今属南孙乡傅王庄人)对禹王台多有描述。他在《民台十景诗序》中写道:“吾潍地平衍,而少崇山。北海之滨,百余里无丘阜。而禹台卓立其间,高数十仞(古时八尺为一仞),围可十亩许。遥望之如海岛,然上面大禹庙二垣之西,为道人种棉花艺谷处,又有古柏古槐,皆数千年间物。每当其上,对南山而临北海,俯仰阡陌村落,令人思疏瀹抛决之功焉。至于四时景物,春则麦浪千顷,夏则黄云十里,秋来秫熟,红玉覆地,十月芦开,雪花布天;或当水潦盛长,汇为择国,则烟波浩淼,茫无津涯,有太湖洞庭之观。至若皓月当空,寒潭结冰,则光明耀人朗朗,如在镜中,言此之吾潍一胜区也。”

清乾隆年间,又在禹王庙旁建有土地庙。1938年国民党军将其台上庙宇焚毁,此后再无重建。现该台仍气势磅礴,古迹现露,拔地挺勃,突兀陡峭,台上草木点缀,清雅宜致。为了有利观赏和使后人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建之功,1980年禹王台被列为县级保护古迹。

庙内供有玉皇大帝、胡三太爷、三仙姑等神尊位,元宵前后,香火不断。

每年正月十六便有烟花庙会,人山人海,很是热闹。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