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音医院 |
释义 | 福音医院 福音医院坐落于长汀县城北山脚下,土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1871平方米,四周围墙,地势前低后高。福音医院内共有房间30间,有外科、内科、化验室、手术室及男女病房、膳厅等。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 福音医院座落于长汀县城北卧龙山下的福音医院原是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1904年始建至1908年落成,命名为“亚盛顿医馆”。1926年改名福音医院,由傅连璋负责。1927年9月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路经长汀,医院热情为起义军服务,接收了300多位伤员。1931年福音医院成为中央苏区的红军医院。1932年毛泽东同志曾在福音医院养病。次年福音医院搬往瑞金,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璋同志为院长,1966年按原样修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长汀县城卧龙山下的福音医院原是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大革命时期由傅连暲任院长,医治过包括陈赓大将在内的“八一”起义部队官兵。土地革命时期,福音医院成为第一所红军医院,毛泽东多次到这里养病。这次整修开放的福音医院旧址群,复原了当年福音医院、毛泽东休养处的陈设,展出了毛泽东当年在此写就的名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以及傅连暲从一个基督徒成长为共和国中将的生平事迹。 § 建立 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中央苏区第一所红军医院——闽西长汀福音医院旧址群。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福音医院旧址,在长汀县城关东后巷。英国教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办,民国14年(1925)“五卅”运动后,由傅连暲主持院务。该院是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毛泽东等人曾在此治病。民国22年初,迁往江西瑞金,改为“中央红军医院”。旧址为土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1871平方米,四周围墙,地势前低后高。共有房间30间,作礼堂、传达室、挂号室、妇产科、外科、内科、药房、化验室、手术室以及医生护士住房、男女病房、膳厅等。1966年按原样修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 1902年英国传教士来长汀,1904年始建至1908年落成,命名为“亚盛顿医馆”。 1926年改名福音医院,由傅连璋负责。 1927年9月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路经长汀,医院热情为起义军服务,接收了300多位伤员。 1931年福音医院成为中央苏区的红军医院。 1932年毛泽东同志曾在福音医院养病。次年福音医院搬往瑞金,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璋同志为院长,1966年按原样修复。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相关事迹 两个半医生 挑起300伤员重担 起义军进城了,这让我们很激动,谁都想到外边去,哪怕看一眼也好,可是,谁也不愿离开伤员一步。 “8月中旬,听说起义部队正在南下,因为受到国民党钱大钧部队的追击。” 那时,傅连暲在几个学校兼任校医,他一听到起义军南下的消息,就估计很快又要打仗了,所以立马和汀州全城的医生们约好,只要有伤员来,就以福音医院为中心,成立合组医院,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以支援起义的革命军。此外,他还从学校里找了不少教员和学生来担任护理工作。 在这一切准备妥当后,过了大约10天,有个扎武装带的军官找到了傅连暲,自称是起义部队的副官。他一说明来意,傅连暲就说:“早已准备好了!”并带他在医院内外看了一遍,告诉他哪儿是手术室,哪儿安置伤员。那位军官听了,高兴得一个劲儿说好。 “8月下旬,起义军和国民党的部队在江西的壬田市和会昌,先后打了两个大仗。起义军的300多个伤员被送到汀州来。会昌离汀州有90公里山路,那年气候又特别热,许多伤员伤口都化脓了,必须赶快开刀。那气氛紧张得连气都透不过来。不过大家热情都很高,白天黑夜连着干,从没一个人说累。”傅连暲在回忆中写道,当时能够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只有两个,而他是学内科的,外科也懂一些,凑个数也只有半个,但也正是这2个半的医生,挑起了为全院300多号伤员动手术和其他治疗的重任。 没多久,起义大军到了汀州,全县的人都跑上街欢迎。傅连暲说,那个热闹劲儿,就算在病房里也可以听到。“街面上传来整齐的步伐声、口号声和沸腾的欢呼声,我们一听这声音,心中就像擂起鼓来,激动得很,谁都想到外边去,哪怕看一眼也好。” 就算躺在病床上 也不忘宣传革命 那时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南昌起义,听到精彩处,护士们忘了手里的工作,重伤员也忘了疼痛…… 据傅连暲回忆,自打伤员进了福音医院,这偌大的院子便热闹起来。“那时候,南昌起义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有些伤势较轻的伤员,就讲起义的事给大家听。他们讲得入了神,不禁眉飞色舞,护士们忘了手里的工作,重伤员也忘记了疼痛。屋子里一时静寂无声,众人都沉浸在对这个伟大事件的思念中。” 不过,即使受伤不能上战场,起义军的伤员也没忘宣传革命。傅连暲说,那时起义军二十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徐特立正患重病,住在医院附近老古井旁边的一座楼上,他常去替徐特立医治。 “他烧得很厉害,加上年纪大了些,身体也显得虚弱。但他那坚定乐观的心情,却使你看不出他像一个病重的老人。他病好些以后,常爱找些话和我谈谈,问我多大年纪了,做医生几年了等等。”从谈话中,傅连暲知道徐特立已经50岁了,那年刚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许当时他的惊异表情引起了徐特立的注意,徐特立说:“50岁,正是做事业的时候。我起码还能有三四十年好为党工作呢!” 这话让傅连暲有很大感慨,那年他33岁,曾认为青年时代已过去了,但面对这位年已半百但还刚刚踏上他的新征途的共产党员,他觉得自己这种想法太可笑了。 谨慎护理 保下陈赓一双腿 陈赓是条铁汉子,腿骨被子弹打断,却没吭一声,还当没事一样和别人聊天。这让我们佩服得不得了。 起义期间,医院接了300多名伤员,在这么多人中,起义军团长陈赓给傅连暲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昌战斗中,陈赓的腿骨被子弹打断了,刚送到我们院时,他因流血过多,脸色焦黄,身体非常虚弱,伤腿肿得很粗,红而发亮。”每次替陈赓清理伤口,傅连暲都要先揭开盖住陈赓腿的被单,那腿伤简直让医生、护士不忍睹,但清理过程中,陈赓非但没喊一声痛,还饶有兴致地和护士谭惠英说话。“真是一条铁汉!”傅连暲感叹道。 当时为了保住陈赓的伤腿,傅连暲和其他医生采取了“保守疗法”的方针,每天用“由素”替他消毒,用夹板固定,同时把新鲜牛奶给他喝,增强他的抵抗力,总之是想尽种种办法,避免截肢。在这样持久而谨慎的医疗护理之下,陈赓的伤腿终于被保下来了。 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康模生告诉我们,起义军离开汀州后,傅连暲不顾个人危险,把部分重伤病员留在福音医院继续治疗,并千方百计保护他们,直到他们痊愈出院。之后不久,傅连暲便加入革命队伍。1952年,傅连暲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全国解放后,陈赓经常对同志们说:傅连暲是我的救命恩人。 § 参考资料 [1] 医院介绍 http://www.66163.com/Fujian_w/bdxw/20070605/fj156741.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