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破解鱼龙死亡之谜(图) |
释义 | 大批海洋怪兽化石惊现贵州山区———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它的土壤下埋葬着一个几亿年前离奇灭亡的庞大的古生物群落,其中竟然存在着一种令世人迷惑了几百年的海洋怪兽———鱼龙。50多年前,首次来做科研的地质学家许德佑牺牲了生命;50多年后,第二批来到这里做调研的地质学家也不幸遇难。一番曲折之后,科学家终于找出了鱼龙灭绝谜题的最终答案。 神秘鱼龙化石的出现,引起了科学家对鱼龙灭绝谜题的高度兴趣。 1998年的一天,两名地质学家在市场上无意发现一块形状奇特的化石,化石显示的是一只史前动物的头部,原来这是一种珍贵之极的龙化石,是在恐龙出现之前的2500万年就已经称霸海洋的巨型怪兽———鱼龙,它们出现于贵州一个名叫关岭的山区。 关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在其中不同地点,海拔相差能够达到上千米。通过分析,地质学家确定关岭地区的表面地层,大致属于地质年代分期当中的三叠纪时期,那是一个恰好在普通人熟悉的侏罗纪之前的时期。然而,具体挖出鱼龙等化石的地层到底是三叠纪时期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阶段?这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专家们在农民挖剩下的乱石堆里发现了菊石。这是一种在地质学界早有定论的化石,只要有它的出现,就说明其所属地层应该是三叠纪晚期的地层,如果这真的就是鱼龙的所属地层,那么关岭鱼龙的所属年代就是晚三叠纪。现代地质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地球上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生物灭绝事件,而晚三叠纪期间,恰好就存在过一次中型生物灭绝事件。 如此众多的鱼龙灭亡在关岭,会不会正是那一次灭绝事件的结果呢?从这时起,专家们想到继续挖掘。开工第一天,他们就挖掘到了一个鱼龙化石,而接下来还挖出了大量和鱼龙相似的海生爬行动物,比如形体稍小的海龙、长相酷似乌龟的楯齿龙等,另外还有腕足类、双壳类、菊石类一些植物化石。 从挖掘出土的化石来看,这里显然并不仅只是一个埋葬鱼龙的坟场,而是一个史前生物大灭绝的现场。如此众多的生物,为什么集群灭亡在了关岭?项目负责人陈孝红决定,把挖出来的化石有选择地运回宜昌地调所。 鱼龙属于深海动物,为什么会在关岭的浅海区域发现如此众多的鱼龙? 回到宜昌所后,陈孝红把最引人注目的鱼龙作为了研究的头号对象。按照古生物形态结构的结论,游泳的爬行动物在演化历程中,经历了尾巴加长、变扁的整体趋势。但陈孝红眼前的鱼龙尾巴却是圆的。按照常理,它的尾巴应该比较扁。 陈孝红不禁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个圆尾巴会不会正说明关岭鱼龙的进化没有符合最适于生存的模式,而这又会不会与它的灭亡有一定联系呢?然而就在此时,小组中其他一些成员的研究结果出来了。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结果却推翻了陈孝红的猜测。徐光洪是宜昌所专门研究菊石的专家,他对从关岭带回的所有菊石进行了仔细研究。他认为,关岭粗菊石的化石说明它属于卡尼期,卡尼期是晚三叠纪当中一个更细微的分期,而非晚三叠纪。 随后又有专门研究牙形石的专家李志宏给出了结果。牙形石的鉴别也说明,关岭生物群的具体年代的确属于卡尼期。那么,生活于卡尼期的关岭生物群,显然无法受到其后1000多万年才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的影响,事实说明要找到关岭生物群灭亡的原因,从现在开始必须改变原有的思路。一时间,陈孝红感到有些茫然。 与此同时,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也在分工研究,然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顺利,只有研究腕足类的曾庆銮教授发现,关岭生物群的生活区域竟然属于浅海区。 这个结论让研究鱼龙的陈孝红又一次感到了迷惑,根据国外的资料显示,鱼龙属于深海动物,那么,在关岭那个浅海区域为什么会集群死亡如此众多的鱼龙呢?事态发展得越来越扑朔迷离,鱼龙的死亡地点是如此蹊跷,这和整个关岭生物群的集群灭亡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 尽管鱼龙的形体在游泳中并不占优势,但也无迹象表明这会导致它的灭亡。 陈孝红开始详细对鱼龙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分解研究,这是一只身长大约7、8米的鱼龙头部,其上最显眼的就是它的一双大眼睛。 鱼龙的眼眶近椭圆形,直径占到了头骨全长的16.9%,而组成眼眶的泪骨和前后额骨等骨骼组织都非常发达。这是一双能够在极低的深海光线之下也能正常寻食的眼睛,单是这样一双眼睛就能够证明,关岭鱼龙和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鱼龙一样,都应该是生活在深海区域的动物。一种深海动物,为什么趋之若鹜地奔赴关岭这个浅海区域,直到最终灭亡也不离去呢? 根据对鱼龙背部骨骼的分析,陈孝红推测,关岭鱼龙没有背鳍。而对于一种游泳的动物来说,背上没有鳍显然不利于在游动当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再结合关岭鱼龙整个的身体形态,它们普遍身形巨大,尾巴也极长,几乎占到了整个身长的二分之一,尽管这并不是一种能在游泳中占优势的形体。但也没有迹象表明,它们已经达到了不适于生存的地步。 陈孝红觉得,对鱼龙的研究要进入到探寻生存环境的阶段。这一次,博士王传尚在挖出的地层断面上发现了大量海百合化石。也就是说,这是含龙地层,是关岭生物群最集中的一个地层。接下来,里面就露出了颜色乌黑的黑色页岩。 刚开始研究时,汪啸风教授就曾推测,被保存成这样的海百合,一定身处在一种极为特殊的环境下,因为海百合是一种娇嫩的海生动物,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它们在死后就会被海水迅速冲散。 这样的黑色岩层,是否就代表着那种特殊环境呢?经过对黑色岩石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其中有机碳含量极高??环境是保存娇嫩生物的最佳场所。 关岭地区为什么会缺氧?缺氧是否造成关岭生物群全体灭亡? 就在此时,古植物专家孟繁松有了新发现。放大镜下,植物叶片化石上的纹路展露无遗,这种叶片名叫木贼,属于苏铁类植物。苏铁类植物生在亚热带地区,说明当时这个地方属于亚热带气候 这个结论对陈孝红来说,简直是一个绝妙的消息,因为亚热带气候是一种能够促使各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气候条件,而生物大量繁殖,将直接促使氧的缺乏……然而陈孝红觉得那绝不是一个毫无破绽的结论。 很快,破绽出现了。专家发现海百合是附着在树干上,在海里漂浮生长的,如果说水体缺氧能使生活在海底的生物丧失性命,那么,像海百合这样始终漂浮在海水表层的生物又怎么可能因缺氧而死? 陈孝红又想起来一处特殊地层构造,这个地层和普通地层不同,它出现了严重倾斜,他认为,这是典型的海退现象在地层上的反映。根据古地理学的板块运动学说,从晚古生代到三叠纪,滇黔桂三省区和越南北部有南盘江海长期发育。关岭正处于南盘江海的北部。经过几亿年的板块运动,进入晚三叠时期,关岭海域终于成为一个局限盆地。 最终,陈孝红作出大胆结论:关岭是一个地属亚热带气候的海域,宜人的气候与丰富的食物把原本生活在深海区域的鱼龙吸引到了这里。然而,由于板块运动与全球性大海退,关岭渐渐演变为一个局限海域,来不及返回深海的鱼龙只好留在这里生活。这样的日子也许持续了上百万年,但各种生物越来越繁盛,一场恶梦逐渐进入酝酿之中。随着生物的无限增多,关岭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局促,海水中的氧气越来越稀薄,一些底层生物开始渐渐死去。而板块运动又带来频繁的地震等地质事件,强烈的震动使本来已经缺氧的海水布满了整个海域。没有人能够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关岭的生物们还坚持了多久。但是它们别无选择,最终逐一走向灭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