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登革病毒
释义

§ 概述

伊蚊是登革病毒最大的传播源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成员之一,按照血清学方法可分为四型(DEN-1, 2, 3, 4),其染色体RNA为单股正向核糖核酸(single positive-strand RNA),由核衣壳(capsid;core)蛋白包被,外面由膜(membrane; M)蛋白、外套膜(envelope; E)蛋白两个表面蛋白及磷脂的外套膜蛋白包围而成。病毒颗粒大小约为50nm,染色体RNA全长为 11kb。

登革病毒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超过1亿人受感染,25亿以上的人受到威胁,登革病毒的传播现已经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三维结构

Purdue大学的病毒学家Richard Kuhn、结构生物学家Michael Rossman以及他们的同事破译了登革病毒的结构,以期找到防止细胞感染病毒的方法。研究小组在蚊子细胞培养物中培养了一组弱化的登革病毒株系。将样品冷冻,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记录下526个病毒颗粒各方位的图像后,研究人员重建出单个病毒颗粒的模糊图像。利用其他研究人员有关登革近缘病毒蛋白外壳的三维结构的数据,编写出锐化模糊图像的计算机程序。 登革病毒

这是第一个黄病毒家族成员的完整结构图,图像显示登革病毒是一个多层次、足球状的结构,缺少许多人类病毒独有的长尖凸出。与其他病毒一样,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包被在蛋白质外壳中,周围环绕着一层脂膜。但异常的是,登革病毒的基因组依次被90张盔甲状的蛋白质外壳紧紧包被。这些盔甲如此“贴身”,科学家们不禁感到惊讶。显然,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病毒更难感染细胞。但Rossman说,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诱骗”到脂囊泡中后,病毒膨胀,挣裂其蛋白盔甲,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细胞的脂囊泡结合,释放出病毒,病毒得以在细胞内增殖。

§ 致病机理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登革病毒致病机理图解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做初次感染,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二次感染时,组织细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时明显增多,如将登革病毒抗体注入猴体内后,再以登革病毒攻击,其病毒量比对照组猴(注射无登革病毒抗体的猴)高51倍。同时也发现有登革病毒抗体者的白细胞培养病毒,其白细胞内病毒复制的阳性率比无抗体者的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上实验证明病毒繁殖明显增加的原因与抗体存在有关。

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包括登革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为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称为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定中和能力。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有人发现Ⅱ型登革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原决定簇,而其他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故Ⅱ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 疫苗研究

登革热疾病预防宣传画册

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至2006年已有近60年的历史,虽然有几种登革病毒候选疫苗进入不同的研究阶段,但至2006年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被批准使用。由于登革病毒有四个血清型,DHF/DS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ADE有关,即初次感染产生的型特异性抗体不仅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甚至在异型病毒二次感染时还可能增强病毒的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DHF/DSS。因此,唯一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的研究战略应该是:研制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疫苗,即由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有效免疫原构成的、可以同时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并抑制四个型病毒中任何一种型别病毒的四联多价疫苗。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传代细胞和一些动物的传代细胞上繁殖,但病毒的产量很低,且病毒的繁殖特性不稳定,不适合于直接研制成弱毒或灭活疫苗。而比较高产的鼠脑源性病毒,也因为异源性和毒力不稳定,而难于开发成有效的用于人类的疫苗。

主攻方向:

一是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国外已筛选出登革病毒1、2、3、4型的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对这些疫苗株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评价。此外,一种包括4个型别登革病毒的联合减毒活疫苗的试验也在进行中,接种者可同时对4个型病毒产生抗体,从而可避免单一型疫苗免疫后再受另一型病毒感染时可能发生的ADE现象。

二是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利用各种工程菌株,在体外高效表达和生产上述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的免疫原,以研发登革热亚单位疫苗。研究较多的有DEN重组NS1蛋白、E蛋白和PreM-E-NS1融合蛋白、单价或多价的DNA疫苗、多种型别的嵌合疫苗以及基因工程活疫苗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