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勃洛摩夫》 |
释义 | 《奥勃洛摩夫》长篇小说《奥波洛摩夫》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奥波洛摩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艺术创作原则也只能供借鉴。但是这部作品却使作家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波洛摩夫不朽。奥波洛摩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波洛摩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间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 § 作品简介 《奥勃洛摩夫》 《奥波洛摩夫》的同名主人公是俄国农奴制下闭塞落后的地主庄园生活与传统产生的典型人物——他不乏聪明才智,也有激情满怀的时刻,能够对未来画出宏伟的蓝图,可就是不能付诸实行一到该行动的时候,他的惰性就上来了,一推再推,怕“麻烦”如洪水猛兽。最后他只能躺着混日子,成为永远站不起来的废物和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及典型代表。 小说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温柔,却慵懒懈怠、耽于幻想、无所作为、因循守旧的人物形象。地主知识分子奥波洛摩夫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 §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期是俄罗斯近代民族文化的崛起与西方文化发生剧烈撞击与冲突的时期。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一阶段的特殊历史氛围。“多余人”形象系列正是这一历史氛围的集中体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作家赫尔岑指出:“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边,同时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是一种游离于两种状态之外的社会群体。冈察洛夫笔下的奥波洛摩夫(《奥波洛摩夫》)等一系列“多余人”典型形象。至此,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余人”形象的画廊,生动地再现了俄国社会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压迫下的先进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 主题思想 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奥波洛摩夫精神上的死亡过程,表达了农奴制改革前夕社会强烈的反农奴制情绪和要求变革的愿望。奥波洛摩夫是农奴制崩溃的产物,他的性格是死气沉沉的庄园生活对其生活精神影响的必然结果。他的形象标志着俄国19世纪“多余人”蜕化的极限,是一个没落地主的典型。 § 作者简介 《奥勃洛摩夫》 冈察洛夫(1812—1891)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西姆比尔斯克一个半贵族半商人的家庭。1831年进入莫斯科大学,与别林斯基、赫尔岑、莱蒙托夫同学。184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轰动了彼得堡。一八四九年,冈察洛夫发表了《奥波洛摩夫的梦》.这是未来巨著《奥波洛摩夫》中的一章,但是没有写完,因为冈察洛夫于一八五二年随俄国海军上将普佳金作了一次环球考察,回国后将旅途见闻写成一部游记《战舰巴拉达号》。 1852随战舰巴格达号访问了欧、非、亚三洲,写了两卷旅途随笔。1855—1860年,担任图书审查工作,这期间出版了他构思十年的巨著《奥波洛摩夫》。一八五九年,《奥波洛摩夫》终于问世.同时代人斯卡比切夫斯基说:“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才能理解这部小说在公众中引起了怎样的骚动,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令人震惊的影响。它发表在农奴制取消前三年社会强烈动荡的时期,当时整个文学界正掀起对昏昏沉沉,怠惰与停滞的讨伐。这部小说宛如一颗炸弹,投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1852~1854年随海军中将普佳京乘战舰作环球航行;后写长篇游记《战舰“巴拉达”号》,以生动的文笔记述这次航行,在关于中国的章节中,对太平天国运动作了歪曲描写。1856年起任沙皇政府图书检查官,对进步书刊一般持同情态度。1860年因病辞职。1862~1863年主编官办的《北方邮报》。1863年起任政府出版委员会委员,1867年以四等文官退休。 1869年,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崖》问世。之后陆续发表了一些短文,随笔等。 § 人物形象 《奥勃洛摩夫》奥波洛摩夫是个慵懒懈怠、无所作为的地主知识分子,他整日的生活就在一张大沙发上度过。在好友施托尔茨的一再敦促下,奥波洛摩夫振作起来,整理行装,预备去巴黎。不仅如此,他还坠入了情网,爱上了奥莉加。而奥莉加看到奥波洛摩夫内心的温柔和善良,也爱上了他,并且抱着满腔热忱,决心唤醒这个沉睡的生命。但是爱情发展到需要负担起成家立业的艰辛职责的时候,奥波洛摩夫陷入了烦恼与痛苦之中。他退缩了,他找出种种借口,连连失约,终于两个人不得不分手。后来他和会做馅饼并且善于服侍他的房东太太普舍琴科夫人这个善良的小市民女人结合。在维堡区的一处庭院里找到了另一个奥波洛摩夫田庄,吃着、睡着,缓缓地,过早地进入了坟墓。 § 内容分析 《奥勃洛摩夫》一八五九年,《奥波洛摩夫》终于问世。同时代人斯卡比切夫斯基说:“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才能理解这部小说在公众中引起了怎样的骚动,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令人震惊的影响。它发表在农奴制取消前三年社会强烈动荡的时期,当时整个文学界正掀起对昏昏沉沉、怠惰与停滞的讨伐。这部小说宛如一颗炸弹,投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作者在《奥波洛摩夫的梦》这一章中形象地说明,奥波洛摩夫田庄这个典型的俄国家长制地主庄园生活环境正是奥波洛摩夫性格的摇篮。这片“乐土”保证奥波洛摩夫家的人平静地走完由生到死的人生之路。在这里,吃与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整个上午主人们都在仔细讨论并决定一天的食谱,而厨房里剁肉和切菜的声音直传到村子里。午餐后则是死一般的静寂:在屋子里、树荫下、马厩里,到处可以听见均匀的午睡的鼾声。接着又是吃,吃了睡,睡了吃。好动的小奥波洛摩夫原想上山涧和打谷场去玩耍,但只要他一动,就有一群大人在身后阻止他,唯恐他跌伤或晒得头疼,他只有静下来。他幼小的心灵日复一日吸吮着这里的一切,终于形成了自己未来的生活纲领。当读者在第一章中见到他的时候,他已人到中年,只会这里躺躺,那里坐坐了。一部成功的作品总会给文学宝库增加一些新的东西。 《奥波洛摩夫》一书的贡献在于:在冈察洛夫之前虽然有很多作品谴责农奴制度,但没有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整个一生,并通过他如此有力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如何戕害了一个人的灵魂,使他从不会穿袜子开始,而以不会生活告终,任什么也不能挽救他这种走向毁灭的命运。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在反农奴制斗争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奥波洛摩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艺术创作原则也只能供借鉴。但是这部作品却使作家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波洛摩夫不朽。奥波洛摩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波洛摩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间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作家的一个同时代人说得好:“冈察洛夫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一个无人能取代的位置,任何其他即使更耀眼的光辉也不能完全掩盖他的光辉。” § 作品评价 《奥勃洛摩夫》一部成功的作品总会给文学宝库增加一些新的东西。《奥波洛摩夫》一书的贡献在于:在冈察洛夫之前虽然有很多作品谴责农奴制度,但没有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整个一生,并通过他如此有力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如何戕害了一个人的灵魂,使他从不会穿袜子开始,而以不会生活告终,任什么也不能挽救他这种走向毁灭的命运。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在反农奴制斗争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冈察洛夫笔下的奥波洛摩夫也是个意味深长的人物。是那种除了收租别无所知的可怜家伙,奥波洛摩夫的懒散,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得归结于这种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考,他们的气质才显出了些许的非凡。如果听听奥波洛摩夫偶然对文学所发表的那番见解,你还真不能不承认他的思考绝对不是伪装的。 小说开始不久的一天上午,奥波洛摩夫又在床上玩着磨磨蹭蹭的把戏。喜欢写作的片金突然造访,这已经是他的第三个来访者了。片金热情洋溢地向奥波洛摩夫推荐即将问世的一部名曰《赃官与淫妇之恋》的作品,并称它是“绚丽的诗篇”。奥波洛摩夫询问写的是什么内容,片金介绍道:“是暴露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的,而且诗意盎然。一切动因都触及了,所有的社会阶层都评判到了。作者就像是传讯了一个无能而又劣迹昭著的大官和一群欺骗他的贪赃枉法者,各类淫妇也都分析到了……法国女人啦、德国女人啦、芬兰女人啦,等等,等等……活生生的,真实得叫人心惊肉跳……我听过某些段落的朗读,作者真伟大!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但丁、莎士比亚……” 奥波洛摩夫打断了片金即将铺张开去的宏论,说他可不打算读这样的文字。他质问道:“他们写作为的是什么?不过自娱罢了……你们尽管去写盗贼、娼妓、狂妄自大的糊涂虫好了,但是别忘了他们是人。人道哪里去啦?你们想只用头脑写作!你们以为思想(理性)是不需要心灵(情感)的吗?不对,能使思想结出果实的是爱。你们应该向堕落的人伸出手去把他拉起来。如果他濒于毁灭,应该为他痛哭,而不是嘲笑他。你们应该爱他,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对待他像对待自己一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会读你们的作品,并且向你们致敬……他们写盗贼,写娼妓,可是忘了写人,要么是不善于写人。有什么艺术性可言?您发现什么诗意啦?你们尽管去揭露腐败、肮脏的现象好了,不过请别拿你们写的东西来冒充诗。” 片金不以为然:“虽然我们四周的一切都在沸腾,在运动,你却要我们去写风花雪月:玫瑰啦、夜莺啦,或者凛冽的清晨啦,是吧?可今天我们只需要赤裸裸的社会生理学,而无暇作歌……” 奥波洛摩夫又一次打断了片金:“人,给我写人!你们要爱人……” 真不简单,一百多年前的奥波洛摩夫就能这样捍卫一种极具建设意义的文学观。漫不经心道出的话语,今天听来竟然有如黄钟大吕,直刺我们的写作现实——一种为追求所谓的真实而牺牲掉了爱与同情之心的文学。在我们这里,仇恨似乎仍旧要比博爱更加真实;于是,充满着愤怒和怨气的“恶意”便成了我们写作的根。如此生长起来的文学之树也许枝繁叶茂,现出的却始终是狰狞的面目。不知不觉,我们对于文学的培育,经由自负和自慰心理的驱使,实际上正逐步演变成对于文学的扭曲。 《奥勃洛摩夫》当然,奥波洛摩夫只是在传达着作者的观点。然而,正是因为作者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才使得奥波洛摩夫这个本是被批判的负面形象非但没有遭到唾弃,反倒能够博得我们宽容的接纳。相仿的文学人物还有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等等。 作家的一个同时代人说得好:“冈察洛夫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一个无人能取代的位置,任何其他即使更耀眼的光辉也不能完全掩盖他的光辉。” 俄罗斯作家对细节和心理描写的癖好无与伦比,水平非常高,而且他们都有那么一股发自肺腑的博爱情怀,都有一些非常真实、真诚,不做作,不渲染的细节,能突然一下刺痛人的灵魂,温暖人的心灵。 在小说后面,奥波洛摩夫拒绝施托尔茨对他的拯救,坚定地缩回自己萎靡懒散的蜗壳世界里—— “奥波洛摩夫听到最后一句话,似乎想说什么,但是说不出来。他向施托尔茨伸出双臂,两人像人们投入战斗前或者临死的时候那样默默地静静拥抱。这拥抱压下了他们的话语、眼泪、感情…… “‘别忘了我的小安德烈﹗’这是奥波洛摩夫的最后一句话,话音几乎听不见。” “别忘了我的小安德烈﹗”——奥波洛摩夫这个让人怜的窝囊废,早早就这样把儿子托付给了他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他是想让儿子过一种他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生活。 “别忘了我的小安德烈﹗”——就这样一句话,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奥波洛摩夫》的结尾也很好,房东太太的自我牺牲,扎哈尔对主人的依恋,都很感人、传神,是俄罗斯作家对真实感和情感追求的很好表现。 § 相关词条 《水浒传》《儿女英雄传》《荷花淀》《伊索寓言》《俄狄浦斯王》 § 参考资料 1、http://lib.yixia.net/71/373488/ 2、http://shuangyashan.northeast.cn/system/2008/03/04/051162529.shtml 3、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94929.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