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磨嘴子汉墓群 |
释义 | § 磨嘴子汉墓群 磨嘴子在甘肃省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麓、杂木河两岸。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西依西山顶,东接沃野,其间阡陌纵横,有杂木河流过。这里很早以前就是便于人类居住、从事生产生活的好地方,因此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汉代墓葬。同时,磨嘴子也以出土大批汉简、木雕、丝、麻、草编织物等重要珍贵历史文物而闻名于世。 § 状况 墓葬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的范围内,墓葬密布,非常集中。墓葬一般均为土洞墓,由墓道、墓门、墓室3部分组成。规模较大的墓葬还有后室、侧室或耳室。墓道为斜坡式,墓门为过洞式连接勾通墓室。墓室多为长约4米、宽3米的长方形容穴,三人、双人、单人葬均有,葬具为木棺。由于这里土质含碱性大,土内又夹杂着种石蕊物质,土质非常坚硬,加之丘陵台地。地气干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优越条件。因此,此处的墓葬及室内的随葬器物保存较好,特别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丝.麻、草编物等都能够保存下来,文物的蕴藏极为丰富。 1955年和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进行2次发掘,共清理汉墓37座,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第6号墓出土了9篇《仪礼》竹木简,首尾完整,次第可寻;第18号墓出土了王仗和“王杖十简”,编为1册,完整无缺。出土的这些竹、木简及王杖均为建国以来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为研究汉代经学、版本学、校勘学、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礼俗以及尊老、养老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轰动了史学界。经整理与研究,这些文物,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武威汉简》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外,同时先后在《文物》杂志、《考古》杂志、《考古学报》上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对我国历史、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起了重大作用。 1972年再次清理发掘汉墓35座,出土了一大批陶、木、漆器以及丝、麻、草编等物。特别是48、49、62号3座墓出土的大型彩绘铜饰木招车,推算天文历数的本质仪器式盘,有铭文的漆耳杯,苇席胎套色印花绢箧,六博木俑,有铭文的毛笔、砚台等,都是很重要的历史文物。木质仪器式盘,是我国解放后的第一次发现,对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或复原已失传的天文仪器,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1年以来,在这里又发现了“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这是继“王杖十简”以后,又一次王杖简册的重要发现,解决了千百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围绕“王杖”史学界提出的很多问题,经整理研究收入《汉简研究文集》。此外,还发现有两座汉代壁画墓,是我国早期绘画艺术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汉代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 磨嘴子汉墓群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63年11月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