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六字令》
释义

§ 词牌简介

《十六字令》《十六字令》,词牌名。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填词图谱》(清 赖以邠 著 查继超 增辑)解:即《苍梧谣》。按本调首作一字句断,《词综》载张安国三首,蔡伸道一首可证也。[平]表示平而可仄,[仄]表示仄而可平。

§ 《十六字令·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注释

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词都描写作者在行军途中所经过的群山形势的险峻。

巨澜:大浪。这里所说大浪的翻卷和下文“万马”的奔腾,都是比喻群山的起伏。

锷(è鄂):刀口,剑锋。

拄(zhǔ主):支撑。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 题解

《十六字令》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十六字令》是只有16个字的小令,篇幅短窄,很难装进许多内容,尤其是豪放之作,更不容易利用这一形式,此调古代作品流传至今者殊少,佳作更罕见。这道理简单,字数过少,没有回旋余地,虽有长才,也无所施展其技,写不好,无疑是当然的。然而,毛泽东这三首例外。它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丰义。

§ 赏析

毛泽东《十六字令》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 写作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击溃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艰苦卓绝的长征也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加丰富的素材,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一个高峰。作为长征主要领导者,毛泽东以深远睿智的目光、开阔宏大的胸怀,用如椽大笔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今天,让我们重读这些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重温70年前那段激动人心的光辉岁月。

§ 作者简介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卒于北京。

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陆续发表50首。创作时间最早的是《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写于1918年;最晚的为《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作。作品题材多样,大都与革命或建设事业密切相关,展示了作者丰富、豪放雄浑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作者善于大胆运用传统题材写出新的诗意,善于灵活运用典故、神话和寓言,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诗句。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作品具有神采飞扬的生动形象和景情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景象雄伟壮阔,情思气势磅礴,对于文学创作和时代精神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很早就随《西行漫记》一书广泛传播;《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1957年,《诗刊》创刊号集中发表了18首诗词,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强烈兴趣,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50年代以后,诗词以不同版式多次出版,有《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释,1957)、《毛主席诗词》(收39首,1976)、《毛泽东诗词选》(收50首,1986)等。毛泽东诗词还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印度等几十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

§ 相关作品

蔡伸

十六字令(平韵)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作者简介

蔡伸[约公元一一二六年前后在世]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人,蔡襄之孙,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钦宗靖康初前后在世。宣和中,(公元一一二二年左右)官彭城悴,与向子堙同官,故屡有赠子堙词。历官左中大夫。伸词与向子堙相伯仲,有友古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十六字令(平韵)张孝祥

归!猎猎西风卷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十六字令·风·春、夏、秋、冬·胡秉言

风,暖意邀来嫩绿生。桃花艳,鸢舞闹长空。

风,招唤莺归燕和鸣。鹅黄淡,芳草万山红。

风,热浪滚滚不解情。蝉鸣叫,摇扇树荫亭。

风,微动流津热浪蒸。骄阳烈,牛喘狗息声。

风,送爽怡人碧落澄。一叶落,雁过抖篁翎。

风,凉意习习醉欲浓。菊花扮,神傲映红枫。

风,撕碎银花撒屑横。乾坤闹,华夏现雾蒙。

风,凛冽飕飕哽咽声。苍茫泪,彻骨啸苍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