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痈疽
释义

§ 简介

痈疽(yōng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记载

§ 根源

方书叙痈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叁、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煿,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总之,不出于叁因也。外因者,运气痈疽有四:一、火热助心为疮。经云:少阴所至为疮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热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叁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候乃大温,肌肉疮疡。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则疮疡。又云:少阴之復,病疿疹疮疡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燿飘骤,疮疽血流。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痈疽为病之甚也。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云:太阳司天之政。叁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叁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四曰湿邪疮疡。经云: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

§ 辨证论治

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多由外感六淫,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化腐成脓所致。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分为内痈、外痈两类。内痈生于脏腑(如胃脘痈、心痈、小肠痈等),虽同属痈证,但在辨证论治上与外痈多有不同,且现今外科专书对其症治不作论述;外痈系指发于体表的痈。初起无头,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易肿、易脓、易溃、易敛。重者可有身热、口渴、脉数等。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外用如意金黄散;成脓期则内服透脓散,外治切开引流,继用二宝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现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临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内服仙方活命饮,外用金黄膏贴敷;虚证又有阴虚和气血两虚之不同,前者内服竹叶黄芪汤;后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无头疽为发于筋骨之间或肌肉深部的阴性疮疡。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而成。证见患部漫肿无头,皮色晦暗,病程缠绵,甚至伤筋烂骨,难溃难敛。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外用阳和解凝膏。

§ 经典记载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 治疗

体质好的人,痈完全可以自愈,使用中药、针刺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在体质虚弱,久久不成脓的时候,用补益气血的中药,比如黄芪、鹿角胶、穿山甲等,托里透脓;在脓成以后,可以穿刺引流;在脓尽以后,外敷、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总之一句话,因势利导,加强正气,驱邪外出,严防内窜。

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则比较凶险,轻则会内溃浸淫,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以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内痈的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我曾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两例患急性阑尾炎,都是一付药治愈,当夜热退,痛止,便通。方中的冬瓜仁、桃仁有托里的作用,能把肠壁内浸淫的脓液

排到肠腔,冬瓜仁量应大,煎煮时一定要打碎。牡丹皮辛散入血能透脓;大黄芒硝量应小,能缓泻即可。慢性的肠痈以无热、隐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可以用辛热的附子配上薏苡仁、败酱草磨成细面,慢慢化解。肺痈以高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脓血为主症。治疗肺痈,《千金方》中的苇茎汤要比《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汤好用,只是苇茎要用得多一些,至少100克。香气大出,以利宣透,最终的结果是脓血尽出,内痈自愈。现在一般都用芦根,似乎不是太好。

§ 特点

疽以阴寒冷凝深邃为特点,起初不痛不痒,后期疼痛彻骨;不见红肿,只有坚硬、青紫的结节;不见脓血,要么干枯腐朽,要么清汤寡水,缠绵不绝;创面朽暗,久久不能愈合。这种病非得把朽骨排出、剔出,创面才能愈合。还有一种阴疽长在阴茎上,在阴茎背侧或根部出现一个或几个条索状或椭圆形的硬结,小的如绿豆大小,大的像花生米。阴茎松驰时无不适症状,勃起时局部有胀痛感。小的硬结对勃起没有影响,较大的硬结可以阻碍阴茎勃起,使阴茎呈弯曲状,严重时可影响性生活。西医以维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中医以温通血脉、化痰散结的阳和汤治疗,效果显著。

一些患者由于滥用激素,导致人体阳气过度消耗,出现股骨头坏死等病症,也属于阴疽的范畴,属于难治之症,非得温通阳气、以毒攻毒不可。但是,这需要大量使用附子、砒霜、木鳖子、马钱子、全蝎、蜈蚣等具有毒性的药物,非艺高胆大者,大多不敢。少数敢用的医生,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自保,因此,中医的这一疗法渐渐湮没。[1] 中药

§ 痈疽验方

1、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 微灸, 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2、再方。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又方:用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搽患处。此方亦治疮疖。

3、再方。用天门冬三、五两,洗净,捣细,以好酒滤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服药,必愈。又方:用马蔺花和牛膝一同煎服。

4、痈疽便闭。用紫草、栝楼子等分,水煎服。

5、痈疽疮肿。用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加茶或鸡蛋清调搽。疮已溃或未溃都可用此方。又方:用闾茹一两,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送下。

6、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7、咳嗽唾血,痈疽劳瘵。用生地黄汁十六斤、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匀,小火熬三昼夜,成膏。每服一匙,开水或酒送下。此方名“玉膏”。

8、痈疽诸疮。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头号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处。此方名“王不留行汤”。又方:用何首乌不限量,在文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开几次后,存酒,随时饮用;取药渣焙干,研为末,以酒煮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病愈后,药可常服。

9、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又方:用鳖甲烧存性研为末,掺敷患处。

10、痈疽初起。用干姜一两炒紫,研为末,醋调敷痈四周,留头。

11、痈疽肿硬。用米粉四两、葱白一两,同炒黑,研为末,调醋敷贴,药干即换,以肿消为度。

12、痈疽热痛。用络石茎叶一两,洗净晒干,皂荚刺一两,新瓦上炒黄,甘草节半两,大栝楼一个(取仁,炒香),乳香、没药各三钱。各药混合后,每取二钱,加水一碗、酒半碗,慢火煎成一碗,温服。

13、痈疽恶毒。用降真香末、枫乳香等分,团成丸子,熏患处。

14、痈疽恶内。用巴豆仁炒焦,研成膏药点痛和,可以解毒;涂瘀肉上,腐处自消。方中加少许乳香亦可,此方名“乌金膏”。

15、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又方: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16、痈疽不溃。用醋调雀屎,取小豆敷疮头上,疮即可穿。又方:吞服薏苡仁一枚。

17、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又方:用母猪蹄一双、通草六分,棉裹煮汤吃。

18、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用斑蝥研为末,加蒜捣如膏药,调水贴患处。不久脓出,即去药。

19、痈疽痔漏。用蛴螬研末敷涂。每天一次。

20、痈疽肿毒。用好白矾一两,生研,调在七钱熔化了的黄蜡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逐渐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此方名“黄矾丸”,亦名“蜡矾丸 ,不仅能止痛生肌,还能防毒气内攻。又方: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又方:用木芙蓉叶(研末)、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匀涂患处四围。[2]

§ 食疗方

1.八仙糕,治痈疽脾胃虚弱,食少呕泄,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肌,及平常无病久病者服之,能健脾胃。(虚证)

山药180克 人参180克 粳米7000克糯米7000克 白蜜500克 白糖霜75克 莲肉180克 芡实180克 白茯苓180克 食疗

上将山药、人参、莲肉、芡实、茯苓5味,各为细末,再将粳、糯米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入蜜汤中炳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蒸熟,火上烘干,磁器收贮。每日清早用白汤泡数条,或干用亦可,饥时随用,服至百日,启脾壮胃,功难笔述。

2.[组成]大豆100克麻子仁100克乌蛇(去头尾皮骨)12克白酒1.5升

[功用]祛风通络,攻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风肿,日夜掀痛。

[制法]将以上3味,相和令匀,放甑内蒸,待熟后,去掉甑底物,用酒就甑中淋,候酒热再淋,凡此淋7-8遍,将酒入瓷瓶中密封,候冷,备用。

[用法]不拘时候,量性饮之,常带酒气为好。

[按语]乌蛇,即乌梢蛇,又名青蛇,黑花蛇。其性平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本草纲目》曰:“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大豆,有黄豆、黑豆两种。黄豆健脾中,润燥消水;黑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故方中以用黑豆为佳。麻子仁即火麻仁润肠通便,使热毒有退路而出。诸药配合,共奏祛风通络、攻毒、消肿止痛之效。[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