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稷山洞石墓群
释义

§ 介绍

稷山洞石墓群稷山,位于齐故城南10公里,系临淄名山之一。为临淄与益都的界山。1983年9月, 群众在此山采石爆破时,发现汉代洞石墓一座。墓室南北向。造墓方式,先凿一深10米,边长3米见方的竖墓道;再扩凿长80厘米,宽110厘米,高172厘米的南北横式门道; 然后凿成长388厘米,宽370厘米,高194210厘米的墓室。绕墓室上缘一周,凿有等距安着铁钉的石铆孔31个。棺木已朽。

墓被炸开后,梁家终村冷传宾、张国太等将主要器物进行了收藏保管,后有少数人拥入墓室,猎取葬器,致使部分文物分散,所置方位不清。后经查询,收集随葬器物70余件,包括铜器、石磬、微型鎏金编钟、海卵石及器物饰件等。散失于益都地区的件数不详,由益都博物馆收集存藏。

稷山洞石墓被发现后,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曾两次赴现场考查,又发现山顶还有多处墓葬。与其连址的井山顶端,原来传为凿井以破临淄“王气”的石井口, 亦是竖墓道口。两山墓葬构成了“稷山洞石墓群”,1984年7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花岗岩石质标志于山西北角。

§ 历史

终军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南的稷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9′-118°20′,北纬36°46′-36°47′。是临淄与青州市的界山,山阴为临淄,山阳为青州。《史记》、《虞喜志林》对此山均有记载。山上旧有后稷祠,海拔虽仅171米,但影响巨大。自汉代以后,多遵循此说,即稷下原于稷门,稷门原于稷山。齐国古称稷下,齐古城有“稷门”,门外有“稷下学宫”,皆有此山而起。齐宣王时山上立有孔子庙,所以该山也叫孔文山,亦称夫子山。山上刻有孔夫子三字,有其他石刻造像若干。现在来稷山仍能看到古松树的零星痕迹。

据《齐乘》引《齐记补》言,因春秋时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话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脚印怀孕而生,因没有父亲曾经被抛弃,故又名弃。他善种五谷,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农民耕种,被认为是最早种植禝的人,而奉为“五谷之神”。古齐都有稷门,也取之于此山。后稷祠在战国中期坍塌,齐宣王时代曾经在此建立孔子庙,故稷山又称“孔父山”或“夫子山”。山顶东部有一座方池,边长3米余,深两米。在池北壁有石龛造像两组,东西并列。西侧龛内刻有一男子盘足而坐,龛外刻两侍者执笏鞠立;东侧龛内刻有一女子盘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执扇侍女。两龛之间,有榜题刻“孔大夫”三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两个,刻工粗糙简陋。后经考究,此处系一汉墓的竖墓道,齐地人利用墓道口石壁造像,因此造像年代不会早于汉代。在这一汉墓的西侧,曾有清康熙年间所立重修夫子庙碑,1983年运至青州博物馆收藏。现在稷山上仍存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碑记一方,已经断为两截,碑记上刻着“宣统玖年岁次丁巳荷月中浣敬立”。世纪之交,断碑旁又立起重修界碑一方,内容与断碑略同。山上还有说不上具体栽植年代的古柏数株,与山上墓群一起构成临淄地区一大景观。

稷山上有稷山洞石墓群,最初是在1983年附近群众在此山上采石爆破时发现的。出土包括铜器、石磬、微型鎏金编钟、海卵石及器物饰件等文物。后来国家及山东省文物部门,又两次赴现场考察,又发现山顶还有多处墓葬,与其连址的井山顶端,有3米见方,深2米的石井口,亦是竖墓道口,传说是为破临淄龙脉,灭齐国帝王之气而建。此井口北壁有石龛造像两组,东西并列。西侧一组,上刻“孔大夫”三字。西壁亦有雕刻痕迹,刻工较粗糙简陋。根据造像形态和风格一般认为这是一座汉墓。稷山北侧与终军墓相临,附近八个村子都以“终村”命名,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传为汉武帝的爱将。二十多岁被杀,葬于此。至于为何葬于此地成了历史悬案,因为临淄既不是终军的老家,又不是终军的封地。有人猜测,这也是用来破齐地风水的,全因终军与终“君”谐音。由此可见封建帝王们为确保江山稳固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搅尽脑汁,不惜代价,江山永固的妄想已深入到了骨髓。也正因为如此,才给稷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也可想见稷山对于齐国,乃至齐文化举足轻重。

§ 景观

稷下学宫稷山在青州市西北约15公里,海拔260公尺。今属邵庄乡与临淄区(辛店)交界处。《齐记补》云,山上旧有稷祠,齐宣王(公元前320-302年)又曾立孔子庙,故又名孔父山。《益都县图志》云,今山上有石室并画像。

1983年9月,临淄区梁家终村村民在稷山采石爆破时,发现汉代洞穴石墓一座。此后又发现洞穴石墓二座。三墓沿东、中、西分布。

中间的一座墓较大,今己暴露于外。在井状竖穴中,积水甚深。井口方形,宽广各约5公尺。在井内立壁上,凿有三个小龛,即西壁上一龛,北壁上二龛,东西并列。显然,三龛与墓无关,是后代利用壁面所作。1号龛,在西壁上。线刻二人轮廓,皆平顶圆面,穿交领衫,未刻面目。一坐者,一侍立,在其左侧。依大的形体观察,犹存汉风。另在坐者轮廓内,有一浮雕坐像,打破了线刻形象。但浮雕像也己模糊。2号龛,为一圆拱方形龛,在北壁西侧。龛外左右,各有一长方形龛。圆拱龛内,浮雕一坐像,头部毁去,身穿交领衫,袖手坐于低方座上。两侧龛内,各有一人,持笏躬身而侍立,作供养状。二人采用减地平刻技法,与汉画像石技法相似。3号龛,为一尖拱方形龛,大小略同于2号龛。龛内浮雕三人。中间坐者头梳高发髻,面部已毁,颈部有横旋纹,双手合抱于胸前,穿交领短袖衫,似结跏趺坐。其左侧,立一侍者,右手执一圆扇,在坐者头上。坐者右侧,有一较小的侍立者,站于莲花座上。上述三龛,因造像风化不清,加之内容见所未见,故时代及题材,一时难以论断。而三龛雕刻于汉代洞穴墓口,更是闻所未闻也。但2、3两龛大小相似,东西并列,应有内在联系。或许这与早期佛、道并祀有关。

§ 考古

鎏金编钟1983午9月,有村民在此开山,炸出了石洞墓,所得重要文物70余件。临淄区与青州博物馆各有所藏。该墓所出土的14件金光灼灼、精美绝伦的微型鎏金编钟,乃是这些文物之中的珍品,为中国罕见,有较高的工艺价值与考古价值。其中甬钟5件,纽钟9件,形体相似,只是大小有别,均是通体鎏金,两面饰旋涡纹,每面各有纽18个,钲部铸有文字符号。最重一件为341.1克,高12. 3厘米;最矮最轻的一件6.6厘米,重75.2克。此套编钟,青州市博物馆收藏两件,齐国故城博物馆收藏12件。

后经文物工作者考察研究认定,此乃是一座南北向墓室的汉代贵族石洞墓。棺木已经腐朽,据说,当时在墓室内看见了色彩鲜艳的纱帐,然而,很快就幻化为云烟了。尔后不久,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曾两次到稷山和井山现场考察,最后认定稷山与井山墓葬,同时构成稷山洞穴墓群。

鉴于稷山洞穴墓群属国内罕见,举世无双,故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己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稷山,早已停止了采石,山上山下松树成林,可谓 “满目松涛香”,加之古老的传说与古墓神奇之魁力,给这里蒙上一层神秘而又诱人的面纱。[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