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曲 |
释义 | § 概要 百曲形成初期,艺人们多为单人独琴走乡串邻,演唱一些以民间生活小事为题材的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者逐渐增至3人或5人,伴奏由一把胡琴发展到二胡、笛子、三弦、鼓板等多种乐器并用,表演形式也由刻板的坐唱演变为“该坐则坐,该站则站,能串则串,唱、白结合”。 § 相关介绍 百曲艺术虽然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成就了自身,但依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乡土气息浓郁,而且以诙谐幽默见长,故有“欢喜团子”之称。旧时,农民群众每逢操办红白喜事和寿诞等家庭大事以及举行各种宗教迷信活动,都要事先筹集好款项,由地方上头面人物请来百曲班社演唱,百曲艺人常常应接不暇。 百曲曲本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有的以民间习俗为题材。由于百曲是在民间歌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或十字一句;以七字为主的句式,活泼自由,口语化较强。在板式结构上,既可唱快板、中板、慢板,也可唱流水板,属板腔结构。 民国时期,来安县知名的百曲艺人为文山乡的杜夕荣、杜夕山和大英乡的彭正举、贾树坤等,他们演唱的曲目有《劝戒吃鸦片》、《大烟自叹》、《十不全招亲》、《三戏白牡丹》、《虞美人》、《货郎相思》等100多支。抗日战争时期,杜夕山还创作了《延安出发》、《抵制日货》等新曲目。 50年代和60年代,文山乡文化站经常组织百曲艺人为群众演唱。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老艺人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重视对百曲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许多书目和曲调已散失无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