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磁村古瓷窑址 |
释义 | § 环境 磁村古瓷窑址 磁村古瓷窑遗址位于磁村村外。这一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蕴藏了丰富的陶土、耐火材料和煤炭资源,地处古代交通要道,范阳河支流流经村边,水源便利,交通畅达,为发展陶瓷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古瓷窑遗址在这里发现了3处,即南北窑洼区、华严寺区、苹果园区。 § 分布 磁村古瓷窑址窑址分布在华严寺区、苹果园区和村东一带。南北约500米,东西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6年10月8日至12月1日, 《淄博陶瓷史》编写组曾在窑址北部进行过试掘,挖出窑炉12座和大量瓷片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分为早、中、晚三期(见1978年《文物》第六期第46页试掘简报)。1982年11月,淄博市博物馆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 § 历史 磁村古瓷窑址 磁村窑址,烧造年代历史较长,根据出土遗物的造型、釉色、工艺特点分析,烧造年代上限在唐代中期,下限在金元时期。明、清至民国逐渐衰退。 唐贞观年间,磁窑务(今磁村)窑场兴起。初期烧制青釉瓷器,器皿以盆、瓶、壶、罐等为主,均为平底,有的底部微凹。造型轻巧别致,釉色纯净。磁村窑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征年,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其他瓷窑产品为厚,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中晚期大量烧制黑釉瓷器,器类丰富。主要有碗、盘、壶、瓶、罐、盏及各类玩具,釉色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磁村窑在唐代晚期大量烧制黑釉瓷器,并试烧釉滴瓷器(俗称雨点釉),这是磁村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时期磁村窑开始生产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点绿釉,开创淄博生产彩瓷的先河。 宋代磁村窑进入全盛时期,以磁村窑为龙头,迅速向南发展,岭子郝家窑、巩家坞相继崛起,烧制的产品和磁村窑相同,以白瓷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等。在装饰技法上较多采用刻花、剔花、划花、茶叶末釉、雨点釉等工艺,在器物类型上,除大量烧制碗、盘、罐、灯等日常生活器皿外,还生产较多的玩具,如乌龟、蛤蟆、小鹿和狗等。据载,北宋时期官府在磁村窑设官收税,进而证明当时烧制瓷器的规模和产业兴隆景况。 金代磁村窑规模有较大发展,在工艺是采用匣体套烧,窑炉由柴窑改为煤窑,产品类型增多,装饰技法丰富多彩,除宋代原有的剔花外,采用了篦纹、划花、白釉黑花、加彩纹釉等,可以看出金代磁村窑比北宋时期有较大发展,该窑生产的黑釉白线纹器(当地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有特色的品种。加彩器的烧制,是先施白釉烧成白瓷,然后再在白釉上施加红、绿诸彩,入低温窑“彩烧”,这种釉上彩,称之为“宋加彩”,也有人称之为“宋三彩”。2002年,磁村在村东窑址处新建营业楼,挖出十几座窑址,还有众多制陶用的“水井”,并出土了“宋三彩”等瓷器,为研究"宋加彩"的烧造历史提供了真实的实物实料。 元代的磁村窑不及金代,种类以盘碗罐缸为主,流行白釉黑花纹饰,题材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兰草莲花水波鱼纹为主,运笔洒脱,线条明快,图案清晰。随后西河坡地窑、博山万山窑相继兴盛,磁村窑历经700多年后逐渐衰败。但它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淄博陶瓷史上的先河。 宋以后,岭子郝家窑巩家坞窑西河坡地窑博山窑相继崛起。明清两代陶瓷得到了空前发展。建国以来相继建立了淄博瓷厂、博山陶瓷厂、博山琉璃厂等,为后来淄博陶瓷的发展打下了有力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