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第五媒体 |
释义 | § 概述 第五媒体 目前存在的媒体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纸媒,其中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等,其传播方式是在纸上传播文字和图片;二、广播,它是用电波的形式传播声音;三、电视,可以传播图、文、声音和影像,不过由于它画面移动的特点,用电视传播图和文的效果并不好,传播声音和影像的效果却非常好;四、互联网,它是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平台,用它来传播文、图、声音和影像效果都不错。 现在,许多人都预见到未来的第五媒体将是手机,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引起各类媒体躁动;同年12月,重庆各大报纸联手推出《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和《热报》WAP手机上网版,跃跃欲试者摩拳擦掌;2005年5月,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引发杭城报业上网热……手机报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它还被许多人视为报纸复兴的希望。2005年,拥有手机电视牌照的上海文广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手机电视“梦视界”业务,向手机用户提供下载点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中国联通与央视新闻频道、央视4套、9套以及凤凰资讯台等12个电视频道联手推出“视讯新干线”手机视频服务,手机电视也被看作是一座未经开掘的金矿。[1] § 定义 中国国内有学者把“第五媒体”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形成的媒体形态。” 美国的《连线》杂志曾经给“第五媒体”下过一个定义,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以前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由传播方来主导,接收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传播者传递的信息,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第五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个人不但可以接收他人的信息,也可以自己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 § 特性 与传统模式相比,“第五媒体”具有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和便携性等特点。个体与个体之间随时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是其它媒体形式都不具备的优势。“第五媒体”携带方便,在网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更快,几乎可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第五媒体”的出现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第五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传播逐渐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 “第五媒体”最大的突破就是互动性大大增强。每个个体既可以成为信息的获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和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个人可以参与到传播中的各个环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博客、微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大大拓展了信息的渠道和内容以及信息的表达方式。原来被动接受信息,现在可以主动传播,原来是单向传播,现在实现双向或者多向互动。从传播走向交流,从灌输走向互动,从单媒体走向多媒体,从单向媒体走向交互媒体,这是一场重大的媒体革命。可以预见,伴随着科技进步和观念创新,诸如手机报、手机电视、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会不断涌现。 “第五媒体”使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的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人们可以在这一平台上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而且“第五媒体”也可以成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交易的平台。 当然,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对媒体的选择面很宽。而且由于年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媒体形式,虽然“第五媒体”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来看它并不能完全代替纸质媒体和其它媒体的作用。纸质媒体和其它媒体依然具有不可比拟的强大生命力。 [2] § 中国现状 与“第五媒体”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的手机上网用户数量正在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由年初的1.16亿增长到2.33亿,占网民总量的60.8%。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传播载体,其未来的主导作用已经不可逆转。 随着3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从PC向移动智能终端变迁,未来5—10年,3G乃至4G网络的全面铺开,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PC和手机的鸿沟,拥有更加简便自由的移动生活,并享受“第五媒体”带来的新体验。3G推广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介入,无所不在的传输。 “第五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短信的传播,到彩信、飞信、手机WAP网站、手机报、手机电视、视频直播等的多媒体方向过渡,“第五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新业务群也在不断涌现。[2] § 面临问题 技术 与固定网络相比,移动无线网络对移动网络平台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3G技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后,移动网络平台建设更是直接影响“第五媒体”的发展。移动网络,由于其移动性以及无线传输的网络特点,要保证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使用较高速的3G移动业务,则在传输带宽、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优化等技术层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原来移动运营商在建设移动网络平台时更多的考虑是网路之间的衔接和运营商之间的融合问题,但随着“第五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覆盖面有限、网络传输速度慢以及个性化服务不够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此外,移动终端的性能也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拓展。“第五媒体”用户终端的开发,要考虑终端的多样性、终端屏幕较小、用户接触时间零散等特点。目前已有的移动终端品种,无论是其显示输出、信息输入、电池寿命,还是体积和重量,都使“第五媒体”的应用体验受到局限。 内容 “第五媒体”继承了另外四种媒体的内容和方式,未来如何开发真正适合“第五媒体”的个性化服务和内容资源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第五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与普通电脑上网方式相同的N E T链接模式,二是专门提供手机上网服务的WAP模式。 现阶段中国“第五媒体”的传播内容,主要由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和无线WAP网站提供。无论是内容提供商,还是无线WAP网站,都需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才能使其提供的内容得以传播。虽然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内容资源都可以作为移动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内容,但“第五媒体”内容资源的获取、加工和传播的创新,仍然是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安全 “第五媒体”的信息传播安全,不但包括移动网络安全,也包括移动内容安全。在移动网络安全方面,由于移动终端所具有的更大的存储容量、更强的互联网访问功能,需要更多的安全保护。目前有大量的恶意软件开始对移动网络发起攻击,间谍软件、恶意软件等攻击软件正在迅速蔓延。据了解,仅在2006年,反病毒厂商就已发现了200多种手机病毒。随着3G时代的到来,宽带更宽、网速更快,与此同时,病毒也将会更加肆虐。 在移动内容安全方面,由于中国“第五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种独立WAP网站站点的数量至少达两万家,这为大量不良信息的存在提供了温床。当前,中国移动运营商在“第五媒体”发展中,除承载了传统的通信服务职责外,还要承担阻断杜绝不良信息传播的职责。[2] § 未来发展 4G应用 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它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在未来的五至八年,3G手机普及之后,手机媒体将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当然,每一种媒体形式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手机媒体不可能代替其他的媒体形式。正如广播的出现没有令报纸消失,电视的出现没有令广播消亡,而互联网也没有取代所有的传统媒体一样,手机也不会使其他媒体失去生存空间,而是会开拓出一片独立的新天地。由于具有种种优点,未来的手机媒体将很可能处于一个比较强势的地位。 但目前过低的通信速度(即带宽不够),使得手机无力承担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图片和音视频信息的传播。它作为与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并列的一种媒体形式仍显得稚嫩。 在2010年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移动宽带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界竞争的焦点。在这一领域,包括“长期演进(LTE)”技术在内的4G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功能强大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LTE的下载峰值速率可达每秒100兆比特,上传峰值速率也可达每秒50兆比特。如果带宽实现突破,目前互联网上的各种功能均可移植到手机上,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将迅速崛起。 与互联网不同,手机媒体起步非常高。据预计,到2013年,全世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将超过使用电脑上网的用户数量,达到17.8亿。对比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历史,可以预测如果带宽一旦实现突破,手机马上就可以成为用户最多的一种媒体,必将对其他媒体形成冲击。 正因为第五媒体的重大意义,此次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把“基于移动通信的媒体”与移动宽带、移动通信应用等一同列为大会主议题。 据大会主办方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15年后将有500亿件电子设备被移动互联,人与人、人与物基本互联互通的时代将成为现实。届时,第五媒体的影响力将超过目前的想象。其他四种媒体只有与第五媒体融合,才能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实现在移动宽带时代的发展。[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