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第二次中东战争
释义

§ 简介

第二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是英、法为了阻挠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实现国有化,企图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是英法和以色列联手入侵西奈半岛,他们的目标就是阻止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1]

1956年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军队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埃及军民坚决抵抗,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1956年11月7日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1957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2]

§ 战争背景

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

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埃及将运河收归国有

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3]

英法拟重夺运河控制权

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但各次会议均为达成协议。1956年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以色列欣然参加。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956年10月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4]

战争根源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根源在于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否则须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正常运转。”所以为了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5]

§ 双方兵力

联军兵力

第二次中东战争

总兵力229000人,400台坦克,470架飞机,航空母舰7艘,战舰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18艘。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

埃军兵力

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6]

§ 战争经过

开始

1956年10月29日,战争爆发。首先,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约3000人,与伞兵会合后向米特拉山口突进。埃军立即命令第2步兵旅的两个营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

交战

1956年10月30日,埃及进行全国总动员抵抗入侵者。第二次中东战争塞得港战场

1956年10月31日以军两个连进攻米特拉山口,遭到埃军5个连伏击。同时,以军第7旅向阿布奥格拉发起的进攻,也受到埃军顽强抵抗。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战斗也很激烈,埃军顶住了以军两个旅的进攻。

1956年10月31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机场、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设施进行了轰炸。以军向开始准备撤退的埃军进攻,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

1956年11月1日,以军第37旅先头部队发起进攻,遭到埃军的炮火集中射击。

1956年11月2日,以军第9旅开始进攻沙姆沙伊赫地区,驻守该地的埃军由于海上有英国海军的封锁,又缺乏陆路交通工具,只好固守阵地。

1956年11月5日,埃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丧失了阵地。同日,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约600名伞兵,迅速占领了加密尔机场。

1956年11月6日,2.2万名英、法海军陆战队士兵在塞得港登陆,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6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埃军抵抗。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以色列乘虚而入,占领整个西奈半岛。

停火

英法参与军事行动后,苏联表示如果英法不立即撤军,苏联将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支援埃及。美国也对英法的军事行动提出抗议。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1956年11月7日英、法、以联军宣布停火。

撤军

1956年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了埃及,1957年3月,以军也撤出了西奈半岛。[6][7]

§ 重要战役

米特拉山口战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东部军区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米特拉山口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30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956年10月31日中午时分,以军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特拉山口。以军一进入海坦谷地,即遭到埃军5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以军进退两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谷地东部。

阿布奥格拉战斗

西奈半岛打破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系。

1956年10月30日中午,以军第7旅进至乌姆卡特父南线600米处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袭击,损失不小。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7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31日拂晓越过埃军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 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同时,以军南部军区司令部为配合第7旅行动,命令第10步乌姆卡特父兵旅提前于30日下午行动,由东向西正面进攻,于当完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7旅由乌姆卡特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956年10月31日,以军以第7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正确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军火力增援下,占领阿布奥格拉。

运河区保卫战斗

1956年11月1日起,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8] 1956年11月6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2.2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开始陆。英海军第三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军海军陆战队在富阿德港登陆。6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

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6]

§ 战争结果

以色列的政治胜利

英、法的侵略行径,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对。苏联宣市: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至此,英法以侵略埃及的计划宣告破产,埃及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以色列虽撤离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

战争损失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阵亡1800余人,损失飞机230余架;其中英、法、以色列联军仅阵亡约200人,1000余人受伤;;[9] 而埃及方面则阵亡1600多人,伤5000余人,失踪或被俘6000余人,损失飞机200架,埃及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1]

§ 战争影响

第二次中东战争如果单从军事上看,无疑埃及是失败的一方,然而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迫使西方列强妥协撤军,最终成就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胜利。

此外,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美国已经取代英法,不断巩固和加强资金的影响力,前苏联也跃跃欲试,加紧渗透中东,并逐步取得立足点。

战争结束后,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受到毁灭性打击,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基本结束。美国趁机利用这场战争打击、削弱和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前苏联也想趁机向阿拉伯国家渗透,在中东取得一席之地。另外,美苏两大国对英法以的威胁起了决定性作用。[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