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门涧风景区 |
释义 | § 景区简介 在庐山众多的瀑布中,李白吟诗的黄岩瀑布,南宋发现的三叠泉,归宗寺旁的玉帘泉,算是远近闻名的“瀑星”。然而,庐山最早载入书册的瀑布,却是山西北的石门涧瀑布。东林寺的创始人对它一见如故,在他影息庐山的30多年中,曾多次来到石门涧,并为之写诗作文,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当“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岩瀑布还没有“成名”前,《后汉书·地理志》就写道:“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与慧远是同时代人。由于范晔被杀,书稿未完,今天我们所见的书的“志”的部分,是略早于慧远的晋朝司马彪所著。 § 历史 公元381年,慧远来到庐山,先住在师兄慧永的西林寺。西林寺离石门涧不远,“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慧远有条件结识石门涧瀑布。一有头暇,他便杖锡出游,去观赏瀑布,于山水间参悟深邃的哲理。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阳春,慧远率领30多位好友与徒弟前往石门涧。一行人不畏道路崎岖难行,攀附近葛,穿林涉水,一到瀑布之下,立刻吹咱雀跃,兴奋不已。他们吟歌赋诗,“众情奔悦,瞻览无厌”,在石门涧盘桓了一整天。归来后,人们将这一天的诗编成诗集,慧远为诗集写了一篇《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这是历史第一篇《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这是历史上第一篇有关庐山的旅游散文,文中有叙述,有描写,有哲理,有抒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散文。 石门涧水发源于庐山牯牛岭旁的长冲谷,汇合了其它溪水后,流入石门涧出山后汇入龙开河。河水经九江城,再流向长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解释石门涧所以以“门”命名时说:“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 这里所说的“双石”,是指远望对峙如门的两座山峰:天池山与铁船峰。铁般孤峰兀立,四周悬崖绝壁,象一只泊于群峰间的石船。关于它,有一则动人的传说:东晋初年,吴猛与许逊想从金陵(南京)返南昌。他们找到一条船,可船主说这船还缺少驾船的船工。许逊道:“这没关系,我们自有办法。你们只需要在舱内闭目坐好,千万不要睁开眼睛。”船主听了,与众人一起闭目从命。许、吴二人便念动咒语,召来两条龙托起船凌空飞起,腾云驾雾,沿长江西上。只听得耳边风声嗖嗖,船底下涛声滚滚,不一会,小船就到了庐山上空。经过紫霄峰金阙洞时,吴猛、许逊想去金阙洞一游,命二龙降低高度,小舟几乎是贴着庐山的丛林飞行,船底摩擦树梢,嘎嘎有声。舱中的船主听了这林木折断的声音,忍不住偷偷打开眼睛,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谁知他刚一睁开眼,两条驾船的飞龙顿时弃舟而去,船立刻堕落在庐山,变成了一座状如船只的山峰。而船上高高的桅杆则被摔成了无数截,化作成石门涧中数不清的断石残岩……后来,人们在涧中那块最大的光滑平旷的巨石上,刻下了“石门涧”三个大字。 石门涧瀑布被人称为“山北胜境”。每逢春夏雨后,涧水流溅,瀑布推石卷树,声震数十里。在近代公路修通之前,江州到南昌的驿道缘庐山西麓,自九江南下,经东林、西林二寺、石门涧山口、园通……所以,从慧远以后,不少名人都沿着这条古驿道慕名前往石门涧一睹瀑布风采,并为之写诗作文。其中有谢灵运、鲍照、白居易、元好问等大家。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还从石门涧溯流而上,只身攀上了大天池。《庐山续志》说:“古今以来,由此登天池者,霞客外并无第二人。” 石门涧瀑布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人,它四周中幽静的风光还召来了不少高人逸士来此筑庐隐居。明代高僧憨山在《石门隐居》里描述了其间的情趣。这首五绝写得很清丽: “万仞香炉峰,一派九江水;水上山青莲,人在莲花里。” 自从黄龙瀑布与三叠泉等瀑布被人发现后,石门涧瀑布的名声渐渐被这些“后起之秀”超越了。20世纪30年代,九星公路与星德公路修通,人们沿着公路去观赏庐山瀑布更便捷得多,石门涧便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到了1956年,人们在石门涧瀑布上方建了一座电站大坝,蓄水发电。石门涧水从此投入大部分精力献给了电力事业,加上庐山植被减少,地下水位日渐降低,涧水日少,石门涧瀑布的魅力,自然受到影响。当年徐霞客游石门涧是从长江口,乘舟沿龙开河溯流而上,直达石门涧山口 交通指南:乘车方式:九江市内乘7路公交车或在十里乘中巴即可到达。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游——石门涧 石门涧距离牯岭街4.8公里,石门涧以天池山与铁船峰双阙对峙,壁立千仞,俨然石门故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由此傍崖依松,登山峰顶,听天池万壑松涛,观石门涧悬瀑激流。这里有几处地质遗迹。 一、石门涧冰坎 冰坎是指横阻于冰斗、冰窖出口或冰川U型谷的岩坎。有时冰坎中部有一个凹口叫水口。石门涧U型谷前端的冰坎长450米,宽30米,高35米,由砂岩构成,中部有一个风口,南端有一个水口,较为典型。 二、文竹冰盆 石门涧U型谷沿纵向,冰阶与冰盆相间排列。文竹冰盆位于石门涧冰坎之后,冰盆内尚有110-90万年前的大姑期冰川泥砾堆碛物残留体。所谓冰川泥砾是由冰川直接堆碛的粘土、砾石和砂的混合体,没有层状分选,大小砾石互相混杂。 三、石门涧箱状峡谷 箱状峡谷,是指谷坡直立,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多形成于岩石坚硬且垂直剪切节理发育,河流快速下切的地段。石门涧本是一条冰川U型谷,冰后期由于冰川消融侵蚀基底岩石,加之砂岩中垂直剪切节理发育,被流水改造成了箱状峡岩。 四、石门涧峡谷南岸的铁船峰,海拔962.8米。它为断块山西侧之断层崖。陡崖及沟谷中发育一系列较为典型的重力滑动褶皱群。峡谷北岸为舍身崖及文殊台。 五、石门涧滑脱褶皱 滑脱褶皱是在伸展应力条件下,岩层间沿润滑层产生浅层次拆离形成拆离滑脱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岩层向下远距离滑脱并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滑脱褶皱。 六、天书壁尖棱褶皱 尖棱褶皱又称为字形褶皱。两翌平直,转折端呈尖顶状的褶皱。大多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叠加褶皱。天书壁又称为砍天书,岩层薄又呈尖棱褶皱,好象一本书。此处的尖棱褶皱是第二次滑脱褶皱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七、千佛峰滑脱褶皱 千佛峰滑脱褶皱较为典型,岩层在滑动中强烈变形,似乎杂乱无章,形态万千,好象有众多佛像坐在一座山峰上。一般滑脱褶皱越向上部的自由空间褶皱变形越强烈。石门涧水源于长冲,漾于掷笔峰前,与九奇峰之水汇合,而注入白龙潭,至石门出峡,是庐山西部一条最长,气势最大的溪涧。著于史乘,迄今2000余年。其知名远于开先瀑布之先。《后汉书地理志》云:“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仞,有瀑布焉。”以后的《水经注》、《桑纪》等书也作了同样的记载。涧流间,有一大磐石,石上镌有“石门涧”三字。石下清泉分流,文石发彩,焕若披面,青松芳草,蔚然夺目。 庐山素有“春有锦绣之花,夏有石门涧云”之说。石门涧地处峡谷,地势平坦,夏天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湿润的季风和峡谷中阴凉的空气相遇,立即形成云雾,前簇后拥推上涧来。 石门涧堪称是由奇峰、怪石、飞瀑、碧潭、幽洞、秀壑并缀而成的一处胜境,南朝谢灵运在此筑“石门精舍”;晋代高僧慧远曾到此作文赋诗,还有鲍照、李白、白居易以及元好问等文坛巨星都曾到此,留下了与石门之奇同传不朽的诗文。明代,徐霞客由石门涧进入庐山。此处景色绝奇,令他“耳目为之狂喜! ” 八、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亦是由石门涧进入庐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