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节雕
释义

§  竹节雕

竹节雕

竹节雕是指先将竹节制成器物,如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然后在竹制器物上做深浮雕和镂空雕等雕刻,使之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琳琅满目,传世较多。

§ 雕刻手法

留青阳文雕刻

竹节雕

留青阳文雕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陷地深刻

始于清代初期,属于深刻技术,但较一般的深刻更深。竹材的表面光素,称为“地”。采用这种技法所雕的图像全部刻陷于“地”中,最多可有五六层,才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

§ 明清竹雕鉴识

竹节雕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

清代后期面目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以及细密小字的铭文诗篇,并以再现书画笔墨为能事。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有大件的竹根雕,刻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题材,雕工较粗。明清竹刻往往镌有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竹刻的色泽也是鉴定的一方面。

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暗红褐色、深棕色、灰褐色等,而以琥珀色为佳,又因经多年不断摩挲,器表莹滑光润,年代较近的制品或新器色泽较淡,呈浅黄色等。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不难看出。

§ 留青圣手张希黄

竹节雕

张希黄,明著名竹刻家,留青阳文的创始者,构图有唐代李昭道风格。他最擅长的是利用留青浅浮雕技法刻远山、树石、山水人物、楼阁亭台等景物,将雕刻与绘画融为一体。他的雕刻技法奇妙、高超,在薄薄的竹皮上,却能分出几个层次。

远山流云所用的竹青,淡淡如雾,似断似连,如烟云飘渺;近景人物、山石、楼阁、亭台,却又能根据其所在位置采取相应的技巧。景物近处直接用竹表层的青皮,稍远处则采用表层下的青皮,由深入浅分出层次渐渐刻绘。浅浅的一层青皮,在他的刻绘下,产生多层次的立体感。看他的竹刻,有如观赏一幅精绘的图画,如树叶为夹叶,柳条做柔丝,山石用细皴等,严谨的楼阁及险峻重叠的峰峦,在他运刀如笔的刻划下,线条纤巧流畅,显示出高深的技巧及独特的雕刻风格,成为留青技法的典范。

§ 相关条目

雕刻

艺术

收藏

概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