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雉山风景区
释义

§ 白雉山概述

白雉山 白雉山在湖北鄂州市市东 15 公里处,位于碧石镇之南,汀祖镇之西,由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方园 50 里,形如一张巨大的雕弓。相传远古有仙人骑驾白雉至此憩留,仙人乘兴而去,而白雉化为主峰,遂得此名。明诗人汪必东有诗写道:“武昌之峰插云起,欲飞不飞秀如雉……”南边的小山脉构成了弧形弓背,长约 6 公里;北边的小山脉酷似笔直的弓弦,长约 3.5 公里。两山之间合抱平畴绿野,田园如画。弓的东端融入石桥大型水库,而与群峰合沓的东方山脉连成一体;西端之主端为芙蓉峰,海拔 400 余米,险峻与高度均为本市诸山之冠。

白雉山是融山、水、溪、谷和田园村庄为一体的风景区。西端白雉山主峰山陡壁峭,直立如屏,极具雄峭挺拔之韵致。峰前有狮子岭,峰后有金鸡石。相传山顶原有一尊石佛,祈雨者占卜,石佛如能举起,则天可下雨,如石佛难以移动则祈而无获。山腰林木阴翳,间有鸡犬、人家,若隐若显,若仙若幻。而雨后山色特佳,犬牙错杂的崖壑间云吞雾吐,龙气舒卷,飞流叠泻,蔚为奇观。故有“雉山烟雨”之称。明代诗人向日红曾有诗题咏:“翠微深处白云幽,曲径纡回到上头。北望烟尘关塞月,西来风雨洞庭秋。星河晓傍疏钟落,雁影斜连古塔浮。怪底仙人骑白雉,却缘此地一丹丘”。

§ 景观

白雉山

白雉山上原有灵鹫寺,约建于唐代天宝三年,为高僧义崇祖师道场。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年)重修,现尚有遗址。山上有新建的“明泉寺”一座,内有大雄宝殿和五百罗汉堂,为西山寺僧融森率徒修建。

白雉山周围一带村庄,武术文化传统极其浓厚,这里主要流行有岳家拳、洪门拳、孔门拳,历来尚武之风盛行。

白雉山原名“白纡山”。相传远古有仙人骑驾白雉至此憩留,仙人乘兴而去,而白雉化为主峰,遂得名。亦说是孙权称帝鄂州后,闻白纡山有白雉呈祥,乃封白纡山为白雉山。

白雉山主峰曰芙蓉峰,海拔528米,险峻与高度均列为本市诸山之冠。其峰前有狮子岭,峰后有金鸡岭,绝顶有龙泉,泉水清洌,终年不绝。

峰顶其他景观有:望哥台、木鱼石、木头石、金龟石、绣球峰、狮子岭、摇棵石、龙果石、石佛像、占雨台、修炼石、卧仙石、分金石、金鸡石、八卦石、禅坐石、仙人打座石、合掌石等二十余处。峰后是吕祖纯阳(吕洞宾)宫遗址,为道家名观。山腰有中寺遗址、姐二哥石、普同塔,下寺有狮子泉、和尚岩、风洞等。山北麓有太子山,相传纪念唐代宪宗皇帝二子而得名,有民间故事流传。山南麓桃花山建有明泉寺,明泉寺有三重大殿,依山而筑,殿堂森严。寺内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 简史

白雉山

白雉山曾是古代大冶县八景之一——雉山烟雨(碧石、汀祖1956年以前属大冶县管辖)。明代《大冶县志》载:“山高一百三十丈,周回五十里,绝顶有石佛像。祷雨者,占石,石举则雨,不雨,则举莫能。”故此,文物古迹甚众。峰顶芙蓉峰有唐·宪宗皇帝亲笔御书的“灵鹫禅寺”,是唐代高僧义崇祖师道场。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建,明·洪武二十五年重修。其寺从山脚至山顶,依其山势分别建有下寺、中寺、上寺。极盛时期,有庙庵四十八栋,僧尼二百余人。明末李自成依靠白雉山抗击清军先后达二年,寺庙后因之被清军烧毁。清代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又重修。1941年灵鹫禅寺被日军敌机炸毁。自‘1972年以来,在原寺旧址上,相继兴建数间庙宇,至今香火不绝。

白雉山矿藏丰富,且开采历史悠久。《太平御览》引《江夏图经》说:“白雉山南出铜”。《太平寰宇记》载:“白雉山南出铜矿,自晋、宋、梁、陈以来,置炉烹炼。”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方舆纪要》:白雉山南出铜矿,晋、宋以来俱置铜场、钱监。今山口墩或谓之铜灶,其遗迹尚存。

白雉山现建有白雉山国营林场和白雉山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指挥部。山清水秀、间有鸡犬人家,若仙若幻,美不胜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