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碧云寺
释义 碧云寺山门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后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 历史沿革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据传是元代开国元勋耶律楚材的后代耶律阿勒弥的住宅改建而成,当时叫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一个叫于经的御马太监看中此地的风水,出资扩建,并在后山上挖建墓穴,墓未挖好,他便因贪污事发而锒铛入狱,死于狱中。到明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又出资对碧云寺扩建,并将于经未能使用的墓穴规模扩大,结果又没有用成就因罪大恶极而自尽了。清代乾隆年间,在明代的规模上又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并建起了一座金刚宝座塔、罗汉堂等建筑。

1957年碧云寺被北京市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寺庙受到很大破坏,1979年重修后开放。

§ 建筑特色

碧云寺坐西朝东,主体建筑有六进院落,依山势层层上升。主要建筑有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孙中山纪念堂、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

山门殿

寺门前立两尊石狮子,雕琢精细,形像威猛。山门两侧的旗杆基石是清代的,山门上挂有蓝底金字匾,上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碧云寺”,是乾隆皇帝手书。山门殿建于明代,内有泥塑的哼哈二将,现在的为近些年重建的。铜制弥勒佛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能仁寂照)前两侧各竖一座八棱经幢,殿前有一座雕栏石桥架于院中的放生池上。现在的大雄宝殿是1995年恢复的,内有释迦牟尼说法像及悬山云,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和《西游记》中的神怪形象。背面有海岛观音像。

菩萨殿(静演三车)

殿前有一八角琉璃碑亭,碑文为乾隆皇帝题写,记述了寺院历史沿革及规模。菩萨殿内原有明代的5尊菩萨像,后来被毁,现在的是1995年重塑。菩萨殿两侧塑有二十四诸天的塑像。

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位于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该殿,4月2日移至该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后,其遗体被移往南京紫金山。为纪念中山先生遗体暂厝之地,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普明妙觉殿立“总理纪念堂”,在金刚宝座塔石券门石塔立“总理衣冠冢”。

该殿于1954年进行过大修,并复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堂”,由宋庆龄手书于正厅上横匾处。正厅内中央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左右两侧的墙上镶嵌有《孙中山致苏联遗书》汉白玉雕刻。右侧还放置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因孙先生已入殓,未使用。左侧陈列有孙中山生前的遗著和遗墨。正厅两侧的厢房现为孙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室,内容分为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折6个部分。

罗汉堂

罗汉堂位于孙中山纪念堂的南跨院,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初仿杭州净慈寺而建,平面呈“田”字形,每面9间,中间形成4个小天井。堂内有508尊木质金漆罗汉,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中心是横三世佛,东、西、南、北各门口分塑有护法神韦驮、地藏菩萨、接引佛和疯僧。在北面屋梁上还蹲济公,传说济公因为替人打抱不平而迟到,所以没了座位,就爬上屋梁坐在上面。关于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还有许多传说,其中第295尊暗夜多罗汉和第360尊直福多罗汉传说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

在罗汉堂前有一抱厦,内有四大天王塑像。

水泉院

水泉院位于孙中山纪念堂左侧石阶下。院内松柏参天,有泉水从石壁隙中流出,潺潺有声,原是皇家的“听水佳处”。 院内有“三仙洞”和“三代树。

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它坐落于碧云寺最西边的院落中,位居最高,登上可俯瞰西山之下的景色。塔院的院门处立有一座汉白玉的石牌坊,雕刻精美,有雄狮、祥云、仙鹤、二龙戏珠等造形图案。石牌坊的匾额刻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石牌坊两侧的石屏壁上雕有中国历史上的八位名人:司马相如、李密、诸葛亮、陶渊明、狄人杰、文天祥、赵壁、谢玄。人物上方刻有题名。石坊后面建有两座御制碑亭,八角重檐,上檐为圆攒尖顶。,碑文介绍了金刚宝座塔的由来。碑亭后是一座砖砌的牌坊,再后面就是金刚宝座塔。

这座塔与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形制相似,在建筑规模上超过了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它通高34.7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金刚宝座式塔。

塔的基座宏伟,分为五层,雕有弥勒佛像、天王像和龙头,这在其他塔上并不多见。朝东的方向开有拱券式门,上额嵌有横匾“灯在菩提”,券门内强正中嵌有一块上刻“孙中山先生衣冠冢”。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故后曾停灵在碧云寺,而其移灵时更换出的衣帽被放回到原敛的楠木棺中并封葬在石龛下,供后人凭吊。基座的南面和北面各凹进一段,凹处刻有药师佛像。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券门两侧开有楼梯,可以顺此蹬上塔台,出口处见有一座汉白玉罩亭,东面开有券门,内设石供桌,券门上刻有“现舍利光”,门边有西番缠枝花高浮雕。罩亭顶上有护栏,中间有一座窣堵婆式塔,四角立一座汉白玉的覆钵式塔,形成了一座小的金刚宝座塔,这样的样式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罩亭的后方立有五座方形密檐式塔,均为13层,中间的一座塔身最大。塔身的每个面都雕着三阁佛龛,翻看立有高浮雕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雕像生动优美。塔檐仿木结构,每层角的脊上雕雄狮和麒麟,以前檐角还挂有铜铃,现在已经都没有了。在罩亭东向两各建一座覆钵式塔,塔身四面雕有坐式佛像,塔刹上有镂空的道教八卦符号。

在中央大塔的后面长有一棵植根于塔台上的古柏,因树干分为九枝名曰“九龙柏”。民国初年,孙中山至此树枯萎,曾亲手培土扶植,1929年移灵前此树已枝繁叶茂,孔祥熙特撰写《总理亲手扶植塔顶侧柏记》以示纪念。1988年被定为一级古柏。

§ 图集

碧云寺 碧云寺中山堂

北京碧云寺水泉院一角 晨光初照--碧云寺碑亭

§ 修葺历史

该寺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1331),元丞相耶律楚材之后裔耶律阿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后改碧云寺。明清两代均有扩建。明正德年间太监于径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为第一次扩建,并在寺后为自己修建坟墓。嘉靖初年于径获罪,不能在此处葬身。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又扩建庙宇,再次建坟,准备死后葬此。崇祯初年,魏忠贤自缢后被戮尸,也不能再葬于此。魏忠贤的党羽葛九思,1644年随清军入京,将魏之衣冠葬在墓中,成为魏的衣冠冢。直到康熙四十年(1704),江南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西山时,初以为是前朝皇帝陵寝,后来知道是魏坟,遂于五月十二日上奏,二十二日诏平其坟。乾隆十三年(1748),对寺宇重加修葺,并按西僧所贡奉的图样,建起了金刚宝座塔,同时新建了行宫和罗汉堂,对其他殿宇无大变动。所以寺内殿宇基本是明代结构。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后殿停过灵柩,因而此殿后改为中山堂。金刚宝座塔下,成为孙中山衣冠冢。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门内的哼哈二将等塑像被毁。"文革"之后,对该殿进行过重修。1983年将颐和园东门外因拓宽马路而委弃路旁的孙中山画像纪念碑,移建寺内金刚宝座塔前空地上。

2001年06月25日,碧云寺作为明、清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交通与门票

交通

乘公交318、331、360、634、714、696、698路香山站下。

门票

10元,不售半价票。需要购买香山公园的门票方可上山。

地理位置、地图

位于北京市香山东麓,原名碧云庵碧云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 参考资料

[1]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gdyl/561775.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