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窟寺
释义

石窟寺grotto temples

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里面有宗教造像或宗教故事的壁画。比较著名的石窟有石窟寺印度的巴拉巴尔石窟、巴米扬石窟石窟、巴查石窟、卡尔利石窟、阿旃陀石窟、纳西克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中国的敦煌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等。

§ 发展源流

莫高窟45窟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其前身为中王国时代各州显贵在尼罗河沿岸山崖开凿的岩窟墓。最有名的是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埃及南部开凿的阿布辛拜勒石窟寺,内部按埃及神庙规格布置,门面还依悬崖石面凿刻4尊高达23米的法老像,被公认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巨形石窟造像。古埃及石窟寺的建筑与艺术成就甚大,影响至亚洲。

到埃及新王国时代,由岩窟墓发展为石窟寺,仿照埃及神庙形制在山崖开凿规模宏大的石窟。公元前5~前4世纪,波斯帝国诸王先后在其首都波斯波利斯附近山崖开凿岩窟墓。

传入印度,遂发展为印度佛教、耆那教的石窟寺。现存最早的印度石窟,约开凿于孔雀王朝时期,如比哈尔邦的巴拉巴尔石窟。其地共存3窟,以洛马沙梨西窟较完整,为单穴一门形式,窟体椭圆,门拱仿木构刻出柱、梁、檩、椽,附有群象朝拜佛塔浮雕,是按当地木构庙堂形制开凿的。到笈多王朝时期,印度石窟寺的凿建渐臻完备,形制可分佛殿窟、僧房窟两大类,重要代表有巴查石窟、卡尔利石窟、纳西克石窟和阿旃陀石窟,除建筑规模宏伟外,还以丰富、精美的雕刻、壁画见称。这些石窟早期的属小乘佛教,笈多时期则属大乘佛教。随着佛教传至阿富汗、中亚及中国,石窟寺亦在这些地区广为传播。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中国开凿石窟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可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形制除佛殿、僧房两大类外,又增窟内立中心塔柱或佛像的塔庙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的三大代表,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石窟。中国石窟寺绝大多数属佛教也有一些属道教。1992年在新疆吐鲁番附近还发现数十座摩尼教石窟,这在世界石窟寺考古中亦属罕见。

§ 印度石窟寺

阿旃陀石窟

南亚次大陆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主要遗迹之一。凿石开窟约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7~8世纪逐渐衰微。除印度比哈尔邦巴拉巴尔山区有一组最早的石窟群外﹐主要分布于温迪亚山脉和德干高原一带﹐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旃陀等。在千余年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早期佛教石窟(公元前3~公元3世纪)和笈多王朝时期石窟(4~7世纪)两大时期。

巴拉巴尔石窟群是印度最早的石窟,位于比哈尔邦格雅城北,开凿年代约在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其中主要者为洛马沙梨西石窟。佛教兴起之初﹐佛寺建筑皆为木构茅棚﹐最初的石窟即仿木构形制。洛马沙梨西窟单穴一门,高仅4米,石穴为椭圆形,其门面完全按当时木构僧舍凿刻,在拱形门楣上加以茅棚式顶,柱、梁、檩、椽皆无遗漏,门楣还刻有一道装饰浮雕,以群象礼拜佛塔(窣堵婆)为题材。它的凿石技术和精心修饰代表著印度石窟艺术传统的开端。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始建于公元前2至1 世纪,公元5 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 550 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璧。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该石窟今存洞窟29 座,从建筑形式上基本分为支提与毗诃罗两类。第 9、10、19 和 26窟为支提,其余 25 座皆为毗诃罗。支提窟当中置窣堵婆,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陈设较简单。雕刻题材分佛教造像、装饰纹样;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其中大多画于五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

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距离孟买城40公里。2世纪到10世纪期间开凿,属于印度佛教石窟中第二大石窟群,由109个石窟组成。第三窟最大,长26.4米,宽12米,达317平方十,里面有34根15.2米高的石柱和一座5米高的佛塔,以及一系列佛龛。第十窟是最大的佛殿,以“达巴尔窟”而闻名。窟的东墙和南墙有12个大房间,对面入口处立有一尊坐佛,两边是肋侍菩萨,集里面的会议厅长22.3米,宽9.8米,十分宽敞。第二十三个窟开凿于八九世纪,有一尊11面观音像。第三十五窟也是最大的石窟之一,长14米,宽12米;里面没有一根柱子,三面有位子围绕。墙上面有大乘佛教内容的壁画,佛陀端坐于莲花座上,手施无畏印。第六十窟有一尊雕刻精美的救苦观音像,两边是多罗像。第九十窟有大量佛陀像,还有一尊八难拯救者的救苦观音像。坎赫里石窟纵横交错,石梯蜿蜒。当年僧人们在全窟建造了很好的排水系统。它还是全印度唯一的一处连续凿刻时间最久的石窟。

巴格石窟(Bagh Caves),印度大乘佛教石窟。公元5~7世纪开凿于中央邦巴格河侧岸的山岩上。原有9窟,今存6窟,其中,第2窟为方形大殿,后带窣堵波的内室前有圆柱廊的石窟,正面建筑已毁,室内顶部有莲花图案,神龛内有人物雕像,今仅残存佛陀及侍从像。第 4 窟,又名染伽殿,窟内壁画取材于佛教《本生经》、《譬喻经》,但内容已趋于世俗化,如音乐歌舞、说法诵经、宫廷生活等均有表现。另外,巴格石窟的装饰雕刻亦以华丽精美著称,而第 4窟的药叉和蛇神形象的出现,则显示了佛教艺术向印度教艺术风格的过渡。

§ 阿富汗石窟寺

阿富汗因地居亚洲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巴米扬等地的石窟汇聚了印度石窟建筑和犍陀罗艺术的成果﹐将石窟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兼容印度、波斯、中亚各地流派的优点,形成了中亚地区的独特的巴米扬艺术流派。通过这里,石窟建筑形式传入中国。

巴米扬石窟

巴米扬石窟(Bmyn Caves)为公元3~7世纪开凿的佛教石窟,位于阿富汗兴都库斯山中,又译巴米央,巴米羊。石窟系就大岩壁雕凿而成,年代约在四~七世纪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个窟龛。

其洞窟样式有佛龛窟、僧房窟、会堂窟,窟体一般约五六米见方,窟内以佛像为中心。最大的石雕立佛——西大佛高55米,居中亚石窟佛像之首。在大佛窟龛的壁上及其他50余个洞窟中绘有壁画,内容有佛涅盘、供养人、环形连珠纹图案等,构图富于变化,其窟顶画形式尤为多样。壁画和雕像的风格均受波斯萨珊王朝艺术的影响, 而印度和西方的艺术亦对其有一定影响。

8世纪初随着当地的伊斯兰化, 巴米扬石窟遭到了极大破坏。随着佛教的东渐,巴米扬石窟的艺术特点对中国新疆等地的石窟有明显的影响。

§ 中国石窟寺

石窟艺术原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

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

我国的三大石窟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刻为主。有一种“四大石窟”说法,就是三大石窟加上麦积山石窟。

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千佛洞),位于与库车毗邻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塔格山,洞窟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悬崖上。西距库车73公里,东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尚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风格独特之窟形和壁画,均可代表龟兹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61年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千佛洞的窟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僧徒礼佛观像和讲经说法用的支提窟,一种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用的毗诃罗窟。

莫高窟45窟 彩塑一铺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公里,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17号窟(藏经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 云岗石窟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水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创建于公元450年,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躯。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 龙门石窟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 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唐窟,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 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市,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可能在后秦时已开始建造,魏孝文帝以后,渐趋发达。现存魏、西魏、周石窟大约三十个,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经过一千多年,塑像并未溃败,这种和泥法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

响堂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响堂山现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响堂 7座,北响堂 4座。北齐石窟多具仿木结构窟廊,其中南 响堂山石窟响堂第3、7窟,北响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开间窟廊上方又凿有大型覆钵、山花蕉叶、刹杆及火焰宝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门两侧雕八角束莲柱,门额饰以精致的宝塔、飞天,门侧壁浅雕肥大忍冬纹,整个外观装饰华丽。南响堂第2窟窟廊檐额上雕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斗□,是石窟建筑中仅有的一例,为研究北朝建筑难得的实物资料。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近年来,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

§ 参考资料

中华在线词典:http://www.ourdict.cn/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336.ht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0718.htm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http://www.longmen.co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