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花石刻
释义

§ 简介

白花石刻

广元白花石刻是广元当地民间艺人采用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巧妙的利用其赤(绿)白相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等文房用品及装饰物件。百余年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于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

§ 历史

白花石刻

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格。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一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刻之一,著称中外。

据《辞海》艺术分册工艺美术章雕刻工艺一节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被中外誉为广元白花石刻。

《广元县志》文化卷,第二节群众文艺中第六项工艺美术,首先介绍了广元白花石刻。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绿色石层中显出白纹),刻制石砚出售。

§ 民间传说

白花石刻

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今市中区幼儿园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设计,雕刻成带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鱼缸、石瓶等工艺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书法家于佑任路过广元,见魏氏所刻“苏武牧羊”砚台,十分称赞。新中国成立后,石刻社艺人在广元县城东山办石刻社,继承发展石刻术,生产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山水景色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剑门雄关”石屏。产品曾参加历届省和全国工美术展览。1956年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上,朱德委员长曾亲切接见魏礼先等艺人并合留念。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1979年石刻老艺人张礼荣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代表会,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 石刻第四代传人

白花石刻

陋室中“藏龙卧凤”

广元城中心东山西侧的半山腰,有一座青瓦木檐的小院落。蜚声中外的广元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和她的两个弟子就生活工作在这里。

一张厚实的大木桌旁,一个壮小伙正摆弄着四五块嶙峋山石。他是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的弟子唐骏,从18岁跟师学艺已有16年。

记者参观了唐骏和师傅刘玉琼雕刻的部分作品。真没想到,呼之欲出的龙、凤,振翅欲飞的仙鹤、喜鹊就是在这些粗糙的石块和简陋的环境中一刀一錾打造出来的。

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在30年的从艺生涯中,刘玉琼的许多作品在全国获奖、被人收藏。 刘玉琼告诉记者,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当时广元的民间艺人采集毗邻陕西一带白花石刻制石砚。目前,白花石刻的第四代传人,仅剩刘玉琼一个,她门下只有一男一女两个徒弟。

由于长期手工劳作,刘玉琼的视力减退,双手骨关节肿大,究竟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多久,她也说不清。

原料地滥采严重

除后继乏人外,困扰白花石刻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原料。目前探明的原料地仅有一处,位于广元城北毗邻陕南的一座大山深处。唐骏说,以前随师傅进山找料,奔波一个星期,还能选一些中意的石材,但近年来进山半月或一月,都难以采到如意的石料。原因是当地一些百姓受利益驱动,发现了白花石,便用爆破方式大量滥采。这样毫无节制地采掘,要不了几年,“白花宝石”将被洗劫一空。此外,一些商人准备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和制作白花石刻,其工艺流程相对简单,此举无疑会将传统工艺逼进死胡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两年来,四川省将白花石刻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似乎让刘玉琼师徒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当地政府对白花石刻原料地实施合理保护,免遭更大的人为破坏。希望壮大白花石刻艺人队伍,修建白花石刻综合艺术馆,对“广元白花石刻”进行全面、系统的保存和宣传,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1]

§ 相关内容

广元白花石刻艺人:绝不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失传

墙壁上地震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里面传出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近日,笔者走进了位于广元利州老城区的这间工作室,几名工人正拿着钢锉和凿子专心致志地雕刻着赤白相间的白花石。

这里是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具有百年历史的白花石刻生产工作室铁笔斋。广元白花石刻是中国四大名刻之一,是民间艺人采用纯手工镂空雕刻的方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等文房用品及装饰物件。由于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1956年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上,朱德委员长曾亲切接见白花石刻艺人魏礼先等并合影留念。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1979年石刻老艺人张礼荣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代表会,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据悉,四川广元的白花石刻,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12”大地震给铁笔斋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次地震我们的损失太大了,原料基地和厂房都被破坏了,估计超过30万元,还有很多成品在地震中也被损伤了。”白花石刻第五代传人唐骏师傅神情凝重地说道,“白花石刻到我这都已经上百年了,我自己从事这行业已经20多年了,说实话,现在看到它受到这么大的损失,心里很难受。”

地震后,铁笔斋不等不靠尽快恢复白花石刻的生产。但要复工却面临着两大难题。首先是原料原料采集困难,白花石非常稀有,并且深藏于大巴山深处,震前都很难开采,地震又造成唯一一个原料基地塌方,大量土石压盖在石料上,采料师傅无从下手。其次地震使该作坊的工作室成为了危房,这座工作室是70年代四川省政府为了给白花石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而划拨专款修建的。唐师傅介绍,现在产料基地塌方,原料开采不出来,只能用以前库存的原料进行生产,但库存有限。大家计划组织人力物力去挖土开石,修复原料基地,能否挖到石料,却还是未知数。目前,员工自筹资金,对工作室进行了加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员工工作有心理压力,每天工作时间也较之地震前减少了一半,白花石刻需要师傅平心静气,慢慢打磨,一件作品,往往需要2-3个月的时间。如今大大的延长了作品创作周期。

“不管环境再艰难,我也要坚持工作,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不等待,为保护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瑰宝,尽自己绵薄之力。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第22次总指挥部会议,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温总理提出了要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国家这么重视我们这些民间工艺,我相信我们能把它发扬光大。”唐师傅乐观坚定地说,“绝不让白花石刻在我手中失传,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