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肩鵰
释义

§ 物种信息

中文名称:白肩雕

拉丁学名:Aquila heliac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avigny, 1809

§ 外形特征

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

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

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 生活环境

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原野。 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

§ 分布状况

中国国内繁殖于新疆天山。为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文县、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玛曲,青海青海湖,陕西,辽宁旅顺,南达福建,广东等处罕见的旅鸟或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洲匈牙利、希腊北部、俄罗斯、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非洲东北部、中南半岛东南部

§ 生活习性

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飞行缓慢似鹫。

捕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主要以啮齿类、松鼠、花鼠、黄鼠、跳鼠、仓鼠、田鼠、旱獭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有时也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

叫声:快速的吠声owk, owk, owk。

§ 生长繁殖

白肩雕

营巢于高大的密林或林缘的树上,巢距地面高度约有10-25米。以树枝筑巢,内衬以兽毛鸟羽、布片等物。随捉环境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有时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还翌年能被继续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更为庞大。

4—5月间产卵,每窝产卵2枚,每窝产卵两枚,卵白色,有褐色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雌雄共同孵卵约一个半月。育雏期间,雌鸟留在巢中,雄鸟捕猎食物来喂,喂时次数多时可达5-6次,雏鸟为晚成性,被有白色绒羽,约43天出壳,55天以后离巢。

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对鸟类的羽毛进行DNA分析后发现,中亚地区的白肩雕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实的鸟类。 研究人员分析了留在鸟巢中的羽毛DNA后,在哈萨克斯坦一个自然栖息地发现一个单独的白肩雕部落。分析显示,没有一只成年鹰会与自己的配偶失散,这种高度的忠实度在鸟类中非常少见,因为绝大部分鸟类会有多个配偶和儿女。

对白肩雕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这种最大型的捕食鸟属于单配性动物,即雄性和雌性整个哺育期都会在一起,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

§ 种群现状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见“达贲湖自然保护区”。

最近儿年中国各地发现白肩雕的记录,记录显示最近3年总共在6个地点发现11只次。其中1994年调查,白肩雕在深圳湾东侧的双子鲤鱼山有7只。2005年兴凯湖候鸟迁徙简报记载,发现白肩雕2只。

§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 v

IUCN : r

CITES : 1

§ 相关新闻

河南省首次发现白肩雕

2002年12月30日,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程赶往驻马店市汝南县,将当地救护的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接到郑州。记者在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见到了这位尊贵的“客人”。据悉,这是河南首次发现白肩雕。

据介绍,去年12月23日晚,驻马店市汝南县林业公安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在宿鸭湖湿地保护区内发现一只说鹰不是鹰的稀奇鸟。根据群众描述,民警判断这只鸟可能是一只比较珍贵的野生鸟,当即在电话中要求群众做好喂食和保护工作。第二天一早,民警驱车赶到现场,当时这只鸟双目无神,羽毛无序,估计是受冷空气侵袭,身患疾病所致。民警便将这只鸟带回县城,在一家动物诊所对其“全面体检”,随后注射一针霍乱疫苗和两针能量剂。民警从街上买回鲜牛肉为其“接风洗尘”,但这只鸟食欲不好。大家查资料得知,雕类鸟喜食动物内脏,于是又为其买来羊肝。这只鸟才美美地吃起来。因为怕鸟受冻,民警还用自己的大衣为鸟铺成暖和的窝。

宿鸭湖湿地保护区发现奇鸟的消息传到驻马店市林业局,引起该局的重视。局长李清河要求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立即前往汝南进行鉴定,制定措施,确保这只鸟得到有效保护。

根据驻马店市林业部门和汝南县林业部门的认定,这只大鸟名叫白肩雕,别名白膀子老雕,属隼形目鹰科,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专家分析,白肩雕在宿鸭湖湿地保护区现身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宿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鸟类栖息提供了条件。这只白肩雕幼鸟可能是在旅行中受宿鸭湖湿地优美的环境诱惑而驻足于此。

2002年12月30日,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闻讯后快速赶到驻马店市汝南县,将白肩雕接到救护中心。

昨天上午,记者在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见到了这只白肩雕,只见它通体为黑褐色,头、颈为棕褐色,肩部有白羽,初级飞羽苍灰色,次级飞羽褐色,尾羽褐色。饲养员赵小分说,这家伙能吃着呢,一顿一公斤肉,吃饱就乱飞乱撞,吓得邻近的其他几只雕都坐卧不安。据专家介绍,白肩雕一般栖于山地丘陵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以小型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国的新疆,在青海、甘肃、陕西及长江中下游等地越冬。此次发现的这只白肩雕为幼鸟。

生物学家发明电子牧羊犬 保护濒危白肩雕

为挽救国内濒临灭绝的鹰科动物白肩雕,西班牙生物学家近日推出一款新武器——“电子牧羊犬”。科学家希望通过它给白肩雕“上课”,教会它们如何避免被电死,从而免于物种灭绝的险境。

触电致死

白肩雕主要生活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二十世纪60年代曾一度濒临灭绝。尽管西班牙政府花大力气保护白肩雕,但结果并不理想。目前仅有不到220只白肩雕栖息在伊比利亚半岛,主要集中在安大路西亚的科托多尼亚纳国家公园内。

对于白肩雕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触电。白肩雕在飞行途中经常会遇到高压电线,稍不注意一头撞上就会没命。约60%出生不到1年的小白肩雕就是死于触电。此外,白肩雕还可能“误服”农民用来灭狐的毒药,再加上它们的食物——野兔数量剧减,这些因素都导致白肩雕数量不断下降。

给白肩雕“上课”

对此,西班牙最高科学研究中心的生物学家们发明了电子“牧羊犬”,用来“教会”幼鹰避免触电。科学家在鹰巢附近的电线杆上安装昵称“牧羊犬”的电子装置,它可使电流变得微弱。当有小鹰触到电线时,会受到一阵“无害但讨厌”的电击,提醒它们务必远离此物。

曾多年领导研究组致力于挽救濒危白肩雕的米格尔·费雷尔博士说:“我们希望白肩雕由此可以把电击与电线和电线杆联想起来,从而不降落在上面。”

据费雷尔博士说,白肩雕幼时学到的东西在其成年后会左右它的行为。它们一生的行为都取决于学习飞翔、捕食、占领地盘和寻找配偶这一阶段。“这是第一次我们试图教濒危物种学习如何避免危险。如果它们肯学的话,我们有可能把触电死亡率降到零,”他说。

关爱雌鹰

为了使白肩雕免于灭绝,西班牙政府可谓想尽了办法。西班牙是目前欧洲唯一电线可合法调节电量的国家,为的就是避免伤及野生鸟类。动物保护主义者则同电子公司合作,在电线杆上安装小配件,防止鸟类停在电线上或是撞上路标塔。

同时,西班牙还在进行多项保护幼小雌鹰的试验。目前雄性白肩雕数量大大超过雌鹰。如果白肩雕雌雄比例不平衡,产蛋量就将下降,以至最终走向灭绝。

科学家将幼小的雌鹰从死亡率高的地方转移,在“半人工”状态下由研究者喂养,直至它们可以独立生活。预计3年内将有15只雌白肩雕重返大自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