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肩雕
释义

§ 动物形态

白肩雕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 分布范围

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国外分布于欧洲匈牙利、希腊北部、俄罗斯、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西北部(过去为繁殖鸟,现为冬候鸟)、非洲东北部、中南半岛东南部。中国分布于新疆天山,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文县、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玛曲,青海青海湖,陕西,辽宁旅顺,福建,广东。

§ 生活环境

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原野。 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

§ 生活习性

白肩雕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飞行缓慢似鹫。

捕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主要以啮齿类、松鼠、花鼠、黄鼠、跳鼠、仓鼠、田鼠、旱獭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有时也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

叫声:快速的吠声owk, owk, owk。

§ 生长繁殖

营巢于高大的密林或林缘的树上,巢距地面高度约有10-25米。以树枝筑巢,内衬以兽毛鸟羽、布片等物。随捉环境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有时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还翌年能被继续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更为庞大。

4—5月间产卵,每窝产卵2枚,每窝产卵两枚,卵白色,有褐色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雌雄共同孵卵约一个半月。育雏期间,雌鸟留在巢中,雄鸟捕猎食物来喂,喂时次数多时可达5-6次,雏鸟为晚成性,被有白色绒羽,约43天出壳,55天以后离巢。

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对鸟类的羽毛进行DNA分析后发现,中亚地区的白肩雕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实的鸟类。研究人员分析了留在鸟巢中的羽毛DNA后,在哈萨克斯坦一个自然栖息地发现一个单独的白肩雕部落。分析显示,没有一只成年鹰会与自己的配偶失散,这种高度的忠实度在鸟类中非常少见,因为绝大部分鸟类会有多个配偶和儿女。 对白肩雕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这种最大型的捕食鸟属于单配性动物,即雄性和雌性整个哺育期都会在一起,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

§ 种群现状

白肩雕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见“达贲湖自然保护区”。

最近几年中国各地发现白肩雕的记录,记录显示最近3年总共在6个地点发现11只次。其中1994年调查,白肩雕在深圳湾东侧的双子鲤鱼山有7只。2005年兴凯湖候鸟迁徙简报记载,发现白肩雕2只。

§ 保护级别

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易危种;IUCN1994年列为稀有种;CITES1995年列入附录I

§ 参考资料

http://www.pxtx.com/sis/classinfo.asp?classid=924

http://www.pep.com.cn:82/200503/ca640458.htm

http://www.wiki.cn/wiki/%E9%87%91%E9%9B%95

http://www.cnwildlife.com/bhdw/niaolei/sunxingmu/y/diao-baijian_jpg.htm

中国科技信息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