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真蕨目 |
释义 | § 分类地位 真蕨目(Filicales、Eufilicales) 真蕨目(Filicales、Eufilicales),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最大的一目。也称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1905年丹麦蕨类学家C.F.A.克里斯滕森将真蕨目分为10个科。1940年中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水龙骨科分为33科,从而结束了真蕨类中存在的混乱情况,引起了当时国际蕨类学界的争论和重视,并在其后的年代里逐渐为各国学者所采用。 1954年秦仁昌将真蕨目限定为薄囊蕨亚纲中的同型孢子类。70年代后期,秦仁昌将蕨类植物门分为5个亚门,其中真蕨亚门分为厚囊、原始薄囊和薄囊蕨3纲,在薄囊蕨纲中有3个目,同型孢子类为水龙骨目,异型孢子类为苹目和槐叶苹目。[1] § 形态及分布 濑水龙骨 本目植物绝大多数为陆生或附生种类。孢子囊聚生成各式孢子囊群。 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无雌雄之分,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颈卵器和藏精器,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配合后的合子萌发而发育成新的孢子体。 有55科,中国有47科,种类约占真蕨总数90%。代表科为水龙骨科。常见种为水龙骨。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及日本。附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 § 主要代表科 友水龙骨 (1)凤尾蕨科(Pteridaceae) 陆生大中型植物。根状茎多短而直立。叶丛生,一至二回羽状,孢子囊群及囊群盖线型,沿叶缘着生。约10属300种。常见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于石灰岩山地。井栏边草(P. multifida Poir.)和凤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长江以南各省广布。 (2)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陆生中型植物。根状茎粗短,直立,偶横卧,密被鳞片。叶丛生,一至四回羽状复叶或分裂。孢子囊群圆形,孢群盖圆肾形。约14属,1700种,是蕨类植物的最大科。常见的有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两色鳞毛鳞(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鳞毛蕨(D. fuscipes C.Chr.)、阔鳞鳞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长尾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为亚热带森林中草本层的常见种。 (3)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大多为中小型附生植物,少土生。根状茎多横走。叶疏生,单叶或一回羽状复叶。孢子囊群圆形、长圆形或线形,生叶背面,无囊群盖。约40属,500种。水龙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一回羽状复叶,附生于岩石上。根状茎药用。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单叶,孢子囊群着生于中脉两侧各成一行。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单叶,孢子囊群在中脉两侧排成多行,几布满叶背面。 常见种为水龙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及日本。附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根状茎供药用,能消肿去毒,行气活血、散瘀 、补肾,治跌打损伤、骨折 、劳伤、秃疮等。[2] § 下属科名 友水龙骨 现列一简表说明若干重要科的特征。 孢子囊发生规律 植物体特征 孢子囊着生方式 囊群盖特征 环带位置 开裂方向 海金砂科Lygodiaceae 草本 单个孢子囊 无囊群盖 顶生 纵向 马通蕨科Matoniaceae 草本 子囊群 伞形囊群盖 垂直 横向 紫萁科Osomundaceae 草本 子囊群 无囊群盖 侧生 纵向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草本 子囊群 无囊群盖 横斜 纵向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 草本 子囊群 无囊群盖 纵斜 稍横向 膜叶蕨科Hymenophyllaeceae 孢子囊连续向茎发生 草本 子囊群 杯形或二片唇状囊群盖 纵斜 横向 木桫椤科Cyatheaceae 乔木状 子囊群 杯形囊群盖 纵斜 横向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孢子囊不规则发生 草本 子囊群 有或无 垂直 横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