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桥
释义

§ 基本资料

书画艺术家石桥2009年

图片

姓名:石桥

生卒:1968年12月

描述:书画艺术家

籍贯:山东定陶

§ 个人概述

曹州石桥:1968年出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原名周卫东,谱名传东,又名十桥,字可父,元圣周公第84代后裔,中国书画报社特邀书画家,张蒲生艺术陈列馆馆长,商汤画院院长,山东产权交易中心顾问,山东省曹县文化馆副馆长,曹县政协9——14届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菏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曹县摄影家协会主席,菏泽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华周礼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主编,北港学院审美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出版有《石桥画集》、《石桥书画集》、《石桥书法小品集》、《我心依旧——石桥诗文集》(一、二卷)、《怎样画凌霄》、《怎样画牡丹》、《怎样画荷花》、《石桥藏百家兰亭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吃好喝好》等十余本个人专著,主编《中华艺术——十人书画作品集》、《王祥之隶书兰亭序》、《依斋墨痕》、《中国百人书法精品集》等30余种艺术书籍,主编《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中华艺术报》、《中华周礼》报刊,收藏1万余幅名人字画,《桃花源记》专题书画、百扇、百砚、百拓片、百家兰亭序、万册图书等,主持策划《中国电信杯》、《洋头工艺杯》、《泾川杯》书画邀请展、赛,并资助10余位书画家出版个人专集及办展,开发“周公砚”、“周氏书画”等中华周礼文化系列文化产品,被全国三大周公庙收藏,《收藏》、《收藏界》等杂志有专版介绍,善书画印,详见《收藏》杂志2004年3、5、7、9、10期,《收藏界》杂志2004年2、3、4、5、6、7期。

1993年《春风图》被毛主席纪念堂珍藏。

1994年被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聘为荣誉书画家。

1995年《大吉图》被中南海珍藏,《晴露》被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馆珍藏,同年3月作品在香港华娱电视台专题报道。

1996年6月《四君子图》在韩国96国际美展中获铜奖。

1997年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书协主办的“迎港归”省书法展中获三等奖。

1999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迎奥运”全国书法大展。同年4月在烟台举办《石桥书画展》,烟台市电视台与《烟台工人报》报道;《我心依旧》第一卷由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并捐献曹县图书馆图书永久陈列。

2000年3月《我心依旧》第二卷由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并获菏泽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00年度精品工程文学作品优秀奖。

2001年隶书入展第五届山东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大展;主编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家百人书法精品集》;策划《电信杯》全国书画邀请展;举办《百拓堂石桥珍藏金石拓片展》;出版《石桥画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和《石桥书法小品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年举办《石桥百龙书法篆刻展》,主编策划《张蒲生石桥师生书画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石桥书画集》(中国文联出版社);《跟石桥老师学画画系列丛书》等。

2004年在文化部第12届群星奖山东展区书法、美术双获铜奖。同年文化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三等奖。

2005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煤电杯” 全国书法展 ;同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书法篆刻展;同年书、画、印均入选西泠印社第一届国际书法展三大展。

2006年在中国书画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老年书画大赛中获银奖,并被中国书画报社聘为特邀书画家。

2007年篆刻入选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华东赛区展览与作品集。呼伦贝尔绿色食品节“蒙森杯”全国书法美术大赛获优秀奖。(篆刻)入展山东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

2008年主编《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同年9月在甘肃举办《石桥画展》。

2009年二十一集新艺术情感电视连续剧《幸福在前方》编剧。入展“韩青制衣杯”第七届山东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篆刻)入围“百年兰大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入展“清风墨韵”四会市反腐倡廉书法精品展。2009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篆刻)入展天津市第六届书法篆刻展。2009《第六届传统与现代——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国画入选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展。主编《中国(曹县)荷花艺术节书画集》。9月入选《走进狼牙山、易水河——当代书画工艺美术家精品集》。11月入编《纪念白求恩大夫逝世七十周年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七十周年书画名家精选作品集》。出任山东产权交易中心顾问。

2010年4月10日在青岛山水艺术画廊举办《石桥书画展》。编辑出版《李想书法集》、《中华经典与收藏——十人书法精品集》、《吃好喝好》、《石桥有惑》等书。6月入选“走进世博会”政协委员书画展。

§ 职业生涯

六页

选自2010年5月石桥著《吃好喝好》一书  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社优秀图书, 5,5印张  有彩插   大32开 定价18元

封面

序言一

新 鲜 美 食

张蒲生(原天津美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报社社长)

石桥最近写的《吃好喝好》的部分书稿,我看了一部分,他把我做过的裤带面、油泼辣子和我们陕西的小吃都写到书里了,看了感到很生动和亲切。我一天也离不开辣子,石桥也是。我觉得能吃辣椒的人,大都是一个心直口快、爱憎分明的人,以火辣辣的热情融入这个世界,铸造一个火辣辣的人生。

大家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新鲜美食与健康的关系,使大家增长了美食知识,分享了吃喝之中的乐趣,也使大家了解了一个青年艺术家书画之外的爱好,真是功夫在画外,有些东西是相通的,诸如烹饪、剪纸、雕塑。尝尽人间百味,方知人间冷暖。他的爱好广泛,擅长诗书画印,主编过《中华艺术——十人书画作品集》、《王祥之隶书兰亭序》、《依斋墨痕》、《中国百人书法精品集》等30余种艺术书籍,主编《中华艺术报》、《中华周礼》、《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等,收藏万余幅名人字画,《桃花源记》专题书画、百扇、百砚、百拓片、百家兰亭序、万册图书等,诸多收藏、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游览名山大川,丰富了他人生的经历,使他养成了爱思考、勤创作的习惯。

近年他经常随我外出交流办展,与外界交流甚多,他会挤出有限的时间到民间采风,提高自己的创作思路。我认为到基层创作会出好作品,好的作品应该是取材简单,立意深刻,生动活泼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点一滴,观后令人怡情,有回归自然之艺术享受。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人文自然观,追求人法两忘,从外表到内心清静,从内心净化而使外表的行为更完美、更圆满。在这内心清静的世界里,观众仿佛聆听到那来自清静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之美的洗礼。营造自我精神家园的深厚基础,人品即艺品,作画先做人。其实做菜也一样,把全部爱心投入生活的一点一滴,吃的舒心,画的开心,心理上的压力解脱了,心情舒畅了。从医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保持一颗平常心,能消除人的烦恼,调节心理的不平衡,主要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行机制作用的结果。石桥爱吃爱喝,他常说:“其实酒杯的大小不代表我的酒量,就像一斤的爱情只剩一两的真心,真心是称不出来的,但能品出来。朋友的真心我品二两就醉了,爱人的爱心我只品一两就醉了。虚伪人的假心我喝一斤也没醉,因为我会关上我的心扉。”他说:“我吃了,我爱了,吃来吃去就是一种爱恋。你看我,生活在这种幸福中,有多么的自在啊。留下的是幸福,忘却的是抱怨。”

人至中年,常年奔波在繁杂的城市与名山大川之间,不辞辛劳,以苦作乐,无怨无悔,因为他把吃当做一种幸福,把艺术当做一生的追求。

2010年3月16日于天津美术学院

扉页

序言二

老爸的菜谱

梦溪

听说老爸最近写了本书,文章和菜谱有关,很高兴。据说是在我们走亲访友串门玩的时候,他已经躲在小楼里悄悄写了。后来才知道其实这本书里写的既不是南北大菜、生猛海鲜,也不是宫廷御宴,这里介绍大部分是市井、百姓饮食,甚至是民间风味、地方小吃,根本算不上什么美食,书中所写的菜他大部分都亲自做过。市井、百姓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其实平时没吃过他做的太多的好菜,好像一点印象也没有。我上初中时虽是走读生,但是中午和晚上要在学校吃饭,到了上高中时候又赶上学校封闭管理,所有学生都要住校,每次难得来家一次,只要回来,老爸都会提前准备各种蔬菜和佐料,为我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偶尔也到学校给送过几次,也可能他平时太忙了。现在上大学了,更是很难回去一次,对老爸的这些美食没什么感觉,也仅仅是个回忆而已,民以食为天,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美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实,这些食物的由来都有它美妙的传说。老爸的这本书中选编了从1998年至2010年的文章,时间跨度较大,对那些发表过的文章也做了删改,可见一篇小小的文章,凝聚了他很多心血。他在《民以食为天》栏目里写了《吃来吃去就是一种爱恋》、《爱吃无罪》、《味道》、《蚂蚁上树》、《汤鲜任人调》、《狗肉朋友》、《两个菜包子》、《裤带面》、《文化菜》、《油泼辣子》介绍了他年轻时有趣的故事与对生活的感悟。在《曹州名吃多》栏目里写了《鲁西南第一汤》、《牛肉烧香商都城》、《糖醋黄河鲤鱼》、《曹州水煎包》、《曹州烧饼》、《老家的味道》、《一串烧烤暖人心》,为远离家乡的人们既解了馋又宣传了家乡的美食。在《吃好喝好》栏目写了《石桥的私房家常菜》系列,介绍了他自认为拿手的《酸菜鱼》、《家常馄饨香》、《红烧猫耳朵》、《羊肉米饭》、《红焖羊肉》、《荷叶中翅》、《家乡红烧肉》、《家佳季豆》,当然这也都是我最爱吃的。在《边走边吃》栏目里写的《虫宴异香》、《天下又一香》、《天下美食话驴肉》、《品味潍坊》、《在陕西大荔吃肘子》、《大荔炉齿面》、《天津锅巴菜》、《吃在银川》、《西安葫芦头》等文章,简单而又生动地介绍了各地美食。2009年11月30 日,老爸在他的又一个戒酒的日子,写了两首打油诗纪念。

之一

三月不知酒滋味,

人到白头君不知。

酒家三味通禅意。

西凤杏花梦中会。

之二

拨开云雾见日出,

日出东方晴如初。

如初细雨夜无声,

无声红颜楚天舒。

捧着老爸的书,想起在家的日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在老爸眼里吃好喝好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他追求的一种是幸福的感觉。老爸最不喜欢的菜是宫保鸡丁,糖醋鲤鱼,鱼香肉丝,他几乎不吃,朋友聚会时,点菜的时候他也会点这几个他不爱吃的菜,他说:不能因为自己不爱吃,别人就不爱吃。他会做红烧肉,但是这几年基本上不吃猪肉,以牛羊肉为主,喜欢咸的、辣的。老爸是个才华横溢、性格耿直的人,不喜欢咸里带甜的复合味道。发扬山东人的性格,直来直去、爱憎分明。老爸觉得:由于人们厌倦了那种吃吃喝喝,因为那是应酬。人们忘记了品味,是因为人生逐渐麻木。去品味人生吧,去热爱生活吧,因为这种味道的背后是幸福。

各位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弟弟、妹妹看了这本书,我希望千万不要别把这本书当做你们的菜谱,因为人的口味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老爸不是个厨师,千万别找他切磋厨艺,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衷心祝愿这本书的读者胃口大开,尝遍天下美味。也祝老爸吃好喝好。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于泉城

2页

序言三

四十岁的年龄,别样的精彩

宗少卿(天津师范大学)

和石桥老师的认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我接受《沙苑》杂志的委托去采访国画大家张蒲生教授,恰好石桥老师正在张教授画室画画,简单介绍之后,我们也算是认识了,初次见面,石桥老师戴着眼镜,认真画画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文章写成了,因为照片出现了小小的问题,于是我又打电话给石桥老师说明了原因,石桥老师很客气地帮我跟张教授协商了补拍照片的时间。俗话道:一回生,二回熟。跟石桥老师的两次接触之后,让我也更加了解他。

乍看上去,石桥老师是典型的山东大汉,高高的个子显得很魁梧。那天我们去了天津的古文化街,或许因为天气太冷,整条街上冷冷清清,店家也只是象征性地在店面前摆了些仿制的古玩字画,只是表明还在营业,有的店主索性半掩着门,坐在柜台后面,只等待老主顾或者真正需要买东西的顾客自己上前去敲门。因为我曾经考过导游证,所以,我们一边走,我一边给石桥老师用我学到的零碎知识向他介绍着古文化街上的建筑特色和天津的风土民情。在走到一家旧书摊时,石桥老师驻足良久,他认真地挑选着有关字画方面的书:“我们跟你们年轻人不一样,你们喜欢小说、卡通啊,或者直接就在书店看书,我喜欢逛这些旧书摊,有些旧书是现在书店买不到的,得慢慢挑,慢慢看……”我也随手翻了几本,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和纸张已经泛黄的《马克思主义》,看见这些,不由地就会感慨时间真是稍纵即逝,几十年就这么弹指一挥间,但那段历史,那段艰苦的岁月,只有经历过它的人,会永远铭记在心里,是一种抹不去的回忆。

从古文化街出来,因为距离食品街比较近,我们便步行走过去。食品街比起古文化街要繁华很多,我不禁想到: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不假,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的,逢年过节,就是平常的日子里,想吃点麻花,炸糕,喝碗正宗的茶汤,那食品街必然是首选之地,这里是天津吃食文化的聚点。

石桥老师除了画画,最大的嗜好也是吃。他送给我一本自己写的有关“吃饭和做饭”的散文集,一口气通读一遍下来,好似看了一部“天天饮食”全集。印象最深的有他自创的“蚂蚁上树”和“甲鱼汤”,其中,蒜末放多少,葱丝切多细,煲汤时火候怎么把握,一道道工序,他都认真仔细地记录了下来。所以,我尽量避免在没吃饭的情况下看这本书,不然,透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让我只能干咽口水。

石桥老师一直跟随张蒲生教授画画,近20年了,因为张教授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爱吃面,尤其是关中平原农村人习惯吃的“扯面”,俗称“裤带面”,因为面条形状很粗,又很劲道,故此而得名。石桥老师开玩笑地跟我抱怨:“张教授就喜欢吃面,每天都要吃,主要是光吃面,营养不均衡,我本来喜欢吃馒头、大饼,但现在跟着他,也习惯天天面条的日子了…… ”张教授爱吃面条,这个我绝对理解,陕西本来就以面食为主,自古由于地理原因,陕西紧挨四川和山西,所以,陕西人也习惯性吃辣和吃醋,因此,张教授的面条里,必然是放着“油泼辣子”和“老陈醋”。石桥老师的散文集里,这样描述“油泼辣子”:碾的很细的辣椒末,在锅里放少许花生油,加热,滚烫的油不能直接倒在辣椒上,不然辣椒会变黑,味儿苦,待油温稍微凉一点,一边往辣椒末上倒,一边用筷子轻轻地搅拌均匀,这样,辣椒的香味四溢,红澄澄,色泽鲜艳,在关中农村,辣子是道菜!

各地方民俗不一样,吃食文化也不尽相同。石桥老师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每说一道菜,都会很仔细地描述其做法和吃法,其实,品尝每一道菜,也就是品味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比如说煲汤,文火慢熬,香味可四溢,好似平时为人处世,不能太急躁,悠着点来,就像作画,用心去感悟,方能成就让人赞誉和传世的佳品。

石桥老师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人生之路他已走了二分之一,且不说事业,就只是生活而言,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的一生,应该有自己的活法,说到底,就是要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追求。张蒲生教授倾其一生在画画,画麻雀,他说那是他的事业!这句话让我感动,或许是因为我太年轻,我还不能完全深刻地理解事业的真正含义,我还没有遇到能让我倾注自己毕生的心力去完成一件事情的动力,但是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加,总有一件事物会让我奉献出毕生的力量。再聊起这个话题时,石桥老师跟我谈起了他学画的经历,小学快毕业时,他偶尔参加一次县文化馆的画画比赛,意料之外的获奖,一下子就激发了他学画的热情,从此,便爱上了这门艺术,后来因为一次机遇认识了张蒲生教授,并且一直师从于张教授作画,用画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画画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画画,石桥老师还是个“文学青年”,呵呵,偶尔上网浏览石桥老师的博客,且不说文章,光是看标题,就觉得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标题上就着重强调了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有游记,有感想,还有偶尔诗兴大发时的“七言或者绝句”。有一回,石桥老师给我发来了几首小诗,是在去西安的火车上即兴创作的,印象深的有这么几句:《游西安聚乡友》“秦唐古都数千年,曲江池岸待诗仙。秋水长天留墨痕,暮色雁塔聚群贤。”《秋色长安》“晨钟暮鼓长安音,骊山华清景色新。一点秋色掩不住,万枝红榴满山金。”落款是“9月9日凌晨,记于火车8车27车厢。”很有雅兴的两首小诗,能想象的出来石桥老师当时在火车上看着窗外飞逝而过的景色时而所感所想。

其实,比起画画和写作,石桥老师还有很多令人尊敬的成绩,编了很多书、办了很多书画展。我突然想到石桥老师跟我讲到关于他名字的来历,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石桥老师原名周卫东,是元圣周公第84代后裔,在他主编的杂志《经典与收藏》里很清楚地介绍了有关周公的故事和各种传说。他在国画方面稍有所建树的时候,想给自己起个笔名,因为喜欢齐白石老先生画笔下的虾,对齐老先生的为人更是敬重——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于是,取单字“石”;再者,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板桥一生穷困,仕途不顺,但他多才多艺,慷慨潇洒,故取一字“桥”,组成“石桥”,很多人还不都知道这个典故,还都以为他是以家乡的大石桥、小石桥的地名所起的名字呢。

是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兰竹,还有张蒲生教授的麻雀,这都是个人的专长,也是个人的兴趣,他们一生,一辈子都在研究自己笔下的东西,慢慢地,这些东西好像画活了,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在观者看来,好似一只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石桥老师说他除了喜欢画画,兴趣很多,但是,总也离不开诗、书、篆刻和画画。他的画,他刻字的石头,他的诗,还有他主编的一本本杂志和散文集,不为盈利,也不图什么名望,就是喜欢,就是自己的爱好,用他的话说,也就是为社会,为自己所处的这个“绘画圈子”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好多人因为金钱名利争得头破血流,石桥老师的这一种“顺其自然,简单随和”的态度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篇文章已经拖了很久,因为一些繁杂琐碎的事情让我没有心情静静地坐在电脑前,除夕夜晚,我给石桥老师发短信问饺子包好了没有?并祝福全家新年快乐!石桥老师很快回信:我只负责煮饺子,哈哈哈…… 爽朗的笑声也带给了我很多快乐。在此,趁着新年的喜庆和对新一年的希望,祝福石桥老师万事如意吧。

已发表《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2010年第二期

3页

序言四

“汤”海食“珠”

刘庆彬(商汤画院艺术顾问、评论家、

曹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

石桥著书已有十几本,书法、绘画、散文、诗集都有,这次要出一本关于家乡小吃、私房菜的书,有幸作为第一个读者阅读了全部文章,我很感兴趣,写篇文章来凑热闹。

与石桥兄相识已是多年,他美术科班出身,7岁学画,三十余载钟情不渝,是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蒲生教授的入室弟子,毕业后分到县文化馆美术股上班,我们是同事,我年长他几岁,按这边的风俗,应该称呼为弟,不过在文字一般不能称呼弟。其实弟也通棣 (dì),棣棠原指是落叶灌木,花黄色。果实黑色,供观赏。棣同“弟”:贤棣。棣友(兄弟友爱)。常棣为木名。《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弟为弟子也。文人之间为了以示尊重,所以大都是以兄相称。石桥兄属于才华横溢型的艺术家,琴、棋、书、画、诗、禅、道、佛皆悟其中,并能持之以恒。我俩私交甚好,还有现在中国书协编委会的刘照剑,单位搞书法篆刻的晋忠,当年几个人在一起在一起上班时互相评说对方的作品,有时犀利,有时嘲讽,但最终还是提一些中肯的意见,大家互相学习。石桥兄是典型的山东汉子,能吃辣且善饮,有时候我们几个人凑到一起,谈史论画。两碟小菜几瓶白酒,兴致上来通宵达旦,不知其醉,其乐融融:

诗情画意酒中寻,

年少轻狂话古今。

鬓毛已白忆往事,

我心依旧归童真。(注:《我心依旧》一、二卷是石桥兄的两本文学著作,获菏泽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00年度精品工程文学作品优秀奖。)

石桥原名周卫东,是元圣周公第84代后裔,任山东产权交易中心顾问,北港学院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山东商汤画院院长,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主编,张蒲生艺术陈列馆馆长等。最近几年石桥名声大振,与社会上名流交往越来越多,又应恩师之邀在津门主持张蒲生工作室,应酬更多,各地书画界互访、交流,求字索画、拜师学艺的更是不计其数。由于出差的机会多,石桥每到一处,百忙之中也要挤出时间,到大街小巷品尝当地正宗风味小吃,并能写文记之,这令我佩服不已,我也经常外出,对美食小吃略知一二,回来后常和石桥兄在一起探讨这方面的东西,但我属无心之人,吃过后都忘于脑后。石桥兄这次忙里偷闲以家乡菜和私房菜为主专著一本书,书稿刚一杀青就打印出来先拿来让我看,甚喜,兄如此抬爱让我不知所以然,静读大作,率真详实,让人身临其境、垂涎欲滴。鲁西南美食尽收眼底,我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饮食很复杂,属中原地区饮食系列,采用最多的还是鲁菜和孔府菜的做法,但又自成一体,有自己的特色。曹县烧牛肉、鸡汤花生米、皮(水)杂、臊子、面子鸡、鲁西南水煎包、清真十大碗、汤水席汉族十大碗,都是我们地方独特菜谱,别无二家。

中华大地,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鲁西南偏居一隅,石桥兄能把我们当地的美食拿来与大家共享,抛砖引玉,用一方美食促一方文化。希望大家都能把家乡的美食拿来与全国的同仁共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公认的道理。我愿大家认可一个诗、书、画、印的石桥,更认可一个饮食男女的石桥。人家都说他爱吃爱喝,他常幽默地回答:“哥品尝的不是菜,是文化,爱吃无罪。”

嘿嘿!不要太崇拜哥,哥只是一个传说,让我们一起喊:贾君鹏回家吃饭。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于曹县磐石镇月牙河畔

4页

序言五

美文不厌百回读

王铮(山东曹县小桔灯作文培训学校校长)

真是美文不厌百回读啊,石桥先生的书,我是从网上下载的,也算是先睹为快吧,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助我早日成仙吧,呵呵 。

石桥先生说这只是初稿,要我再校对一遍,我读得很仔细,很慢,文章写得太好了,我从傍晚一下子看到十点半,二十多页,我把所有要改动的地方,都做了记录,还有需要推敲的地方和我不解的地方,我都做有记录了。当时接到书稿,我一看A4的稿纸,密密麻麻六十多页,吓坏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校对完,没想到,看了第一页想看第二页,照这个速度,三天就能改完 ,现在才知道,什么是大家风范,对石桥先生越来越敬仰了。石桥先生常说:“人生不能太拘谨。爱吃爱喝是善待自己的表现,我觉得一个不能善待自己的人,也不会对别人好。”他看似文静儒雅,其实为性情中人,敢爱敢恨、坦然自若,心底无私天地宽,可谓君子坦荡荡。

知道石桥先生的书画展近日将在青岛城阳区山水艺术画廊展出,60余件书画作品,异彩纷呈。近期他又在创作另一本新书《石桥有惑》,已被列入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社优秀图书系列。我现在分不清他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还是作家,他自己说这都是爱好,玩玩而已。对了,他现在还兼任北港学院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由于社会活动较多,找他喝个酒、聊个天还得预约,挺麻烦。

每逢石桥先生在朋友聚会时,他点菜的时候尽力点大家爱吃的菜,不会因为自己不爱吃就不点,他说:“如果每次考虑的都是自己,其实你会失去很多”。看,多么宽广的胸怀!突然想起钱老临终时跟温总理说的一句话:“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几个大师级的人物?”我实在也想不出。我不知道石桥先生将来是不是属于大师级的人物,别人评价,我不敢评说。我觉得是,因为他把艺术创作装于胸,把恩师教诲记于心,把兄弟情义倾于文,美文不厌百回读,我愿意读,也愿意推荐给大家去读。关于这本书,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读的人,会透过美食看石桥先生的志向与人生感悟;不善读的人,完全当做一本菜谱来读,也不错,丰富一下平淡的生活。

2010年3月18日夜于古磐石镇

5页

§ 个人荣誉

洪丕谟先生题

出版有《石桥画集》、《石桥书画集》、《石桥书法小品集》、《我心依旧——石桥诗文集》(一、二卷)、《怎样画凌霄》、《怎样画牡丹》、《怎样画荷花》、《石桥藏百家兰亭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吃好喝好》等十余本个人专著,主编《中华艺术——十人书画作品集》、《王祥之隶书兰亭序》、《依斋墨痕》、《中国百人书法精品集》等30余种艺术书籍,主编《中华经典与收藏杂志》、《中华艺术报》、《中华周礼》报刊,收藏1万余幅名人字画,《桃花源记》专题书画、百扇、百砚、百拓片、百家兰亭序、万册图书等,主持策划《中国电信杯》、《洋头工艺杯》、《泾川杯》书画邀请展、赛,并资助10余位书画家出版个人专集及办展,开发“周公砚”、“周氏书画”等中华周礼文化系列文化产品,被全国三大周公庙收藏,《收藏》、《收藏界》等杂志有专版介绍,善书画印,详见《收藏》杂志2004年3、5、7、9、10期,《收藏界》杂志2004年2、3、4、5、6、7期。 书法展览

展览1

§ 个人影响

展品笔力雄健 腕底生风

——漫谈曹州石桥先生的国画

(天津)苦迟雪溪

山东画家石桥是我1998年在菏泽国际牡丹节上认识的朋友。他个子高大、白皙、文雅。十年后再见面时,我已经是“月照风来梳白发”的古稀老人。小伙子依然豪放、帅气、爽朗。他的恩师张蒲生说:明天在我的大画案上作画,您有兴趣来吗?我说:只要主人不嫌弃,我定上门讨巧,一饱眼福。

石桥开笔画“凌霄”图,只见他“骨法用笔”,嚓嚓唰唰,双勾出来的藤藤蔓蔓,英姿勃发,飞跃腾空,直上云霄,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接着笔蘸红色、黄色、宣纸上朵朵红缨悬垂,煞是美丽动人。传说天上的玉皇大帝生活在凌霄之中,他的宫殿称凌霄宝殿,这倒让我可望不可及。画家题款“壮志凌云”,顷刻将画赋予了诗情画意,似乎把画家的坚韧倔强、志趣高雅的精神也寓于其中。

第二幅未见花朵,先见题:“独占天地尽风流”。而后是老藤扶新藤,藤缠藤,藤蔓齐心协力向上攀登,势如老龙盘绕。柔条纤蔓,横空穿过棚架,铺天盖地,潇潇洒洒,很快一幅刚劲古朴、色彩柔和、芳香宜人、婀娜多姿的紫藤花,便跃然纸上。诗人李白出场,当仁不让,酒气醺天,随笔挥写:“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春风流美人”。是啊,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苍藤缠木,横空直上,繁英婉垂,鸟语花香,怎不叫美女佳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哪!这幅画使我回忆孩提时代,嘴巴特馋。外婆将紫藤花摘下洗净,和上糯米粉,加牛奶、鸡蛋、糖,发酵后,上锅一蒸,就成了打嘴巴都不肯丢的“藤萝糕”。叫人馋涎欲滴!梅花

翌日我便不请自到,此时石桥先生的“荷花”图业已完成。蓝天碧水间,绿叶临风,翠盖满地,花大似碗口,晶莹如玉,洁白如雪,淡雅幽香,沁人心脾。一朵白荷花盛开,另一朵含苞待放。真是出污泥而不染!那氤氲、空灵、俊逸的神韵啊!微风掠过,轻轻摇曳的身姿更是迷人,让人消魂落魄!我在旁观赏,屏住呼吸,惟恐大气一出,将她吹荡开去。

画家接着将大笔蘸水墨,蘸赭色,洋洋洒洒,挥就一幅“残荷”图。岁月无情,几降秋霜,翠冷红衰。曾让人消魂落魄的水芙蓉,化做片片落红,蜂蝶无心来恋,只有蜻蜒还伫立枯叶枝头,眷恋往日的旧情。只见连着茎杆的莲蓬和枯叶,有的在低头近察冰冷的水面,有的在昂首挺胸远眺,犹如戌边卫国的战士。我仔细品味画家笔下的“残荷”,是风骨犹存,残而不惨,具有诗情画意的哲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对荷花来说是“一岁一枯荣”的不死轮回。请君细看吧,落红后的莲蓬,孕子千千万,果实早已埋在脚下,期盼着明年春天的到来,又将是一个翠盖满池。

最后是幅“白菊”图,菊花主干、花朵、行笔流畅,线条具有韵律感。特别是花瓣运笔洒脱自由,花朵造型活泼,甚至有些浪漫。一幅素洁、清丽、高雅的菊花图很是令人眼馋。

画家稍稍休息之时,几位朋友异口同声称赞道:太神了,简直是妙笔生花!这时画家将笔蘸上水墨和赭色,将菊花的边缘和叶子都涂上混合色。不知是谁发出一声惊叫:太可惜了!顷刻间好漂亮的菊花就变得有些苍老了,此时却见画家大笔一挥,定题: 展厅

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嘿!原来如此,一般人看花只看花之貌,花貌在外表。内行人欣赏的是花之“俏”、花之“妙”,“俏”、“妙”在精神,精神不可造!

人人皆知菊花品种繁多,色质佳丽,仪态万千,能在西风凛冽、百花凋零、风雪吹来之时昂首怒放。但又有谁知道:它对事业的追求和信念,矢志不渝,始终如一,品德高尚。是啊,一个国画家只有笔底功夫扎实,才能做到笔力雄健,还得有较深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才能对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做到静听其语,化于心际,深知熟稔,才能化景物为情诗,才能腕底生风,才能妙笔生花!

2008.06.01初稿 11.29晚 修改 2008.12.08定稿

§ 人物评价

书画家石桥在20年前素有小欧阳奋强之美称,请大家20年以后一睹画家英俊、成熟的风采!! ——中艺广告摄影画1石桥书画展

解读曹州石桥花鸟画之成就

江苏常州 舒志刚

2010年8月12日曹州石桥书画作品展览在山东曹县文体中心举行,展出了花鸟画家石桥先生60幅作品,最大的丈二巨幅,最小的是四尺三开,整个展厅气势磅礴,画面绚丽强烈,无论是大画还是小幅,墨气缭绕生机勃勃,个人面貌十分强烈,作品从一个方面展示了石桥先生花鸟画创作的艺术面貌。

石桥近年在写意花鸟与艺术方面以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走向成熟,得到老一辈画家们的期许和当代画坛的广泛注目。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说来,最重要的一是有个人恒久的艺术理想,并为理想而去付出努力,二是很好地把握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能够心胸坦荡,自然的胸怀洞察社会变迁引起人们审美眼光的改变。

石桥花鸟画的成功,正好于很好把握了工与写的尺度。在写意与工笔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石桥在石桥新作胡杨画

导师张蒲生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转向西北胡杨树的创作。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又称灰杨,属落叶乔木,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这是一种因沙漠化后而特化的植物,大多是野生,被人们誉为“沙漠勇士”。周公思想核心即忠孝、礼仪、诚信、仁德。他从艺30余载,以周公思想为灵魂,以书入画,创作百幅《生命礼赞》——胡杨系列大型国画精作。不见大漠,不知天地之广阔,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胡杨是世人心中的英雄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被专家称为:周公世家,画坛大周。2010年他的《胡杨礼赞》在第四届中国花鸟画展荣获三等奖。

石桥作胡杨

石桥先生对花鸟画体格转型更重要贡献表现在构图方面。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原来花鸟画构图的程式。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景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大多不以单株或数株花卉做为致力重点,而以众多相互烘托,映称做为,致力重点。从而形成整体上的一种气势和规模上的效应,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

石桥新作

石桥还妙于用水,常借助泼水起到笼罩画面的作用,使画面墨沉淋漓,韵致生动,他作画时意在笔先,大气蓬勃,常以泼水法破枯笔或以淡墨破浓墨,用枯笔法擦湿笔,以干湿互用之笔擦纸,使枯湿相得益彰,他对把握住水与墨、水与色以及画面水分之干湿和运笔速度快慢之间的关系很有经验,从而出现水墨交融,色墨辉映的神妙境界。为拓展画面的气势,他还有意识地在作品中纳入新题材、新形象,他对当代审美趋势把握,使其作品呈现出盎然的时代气息。通过表现胡杨的旺盛生机,传达给观众朝气勃发的现代精神。这使他的作品成为了当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现代的中国画家,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趣味都不可能同于古人,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用现代人的眼光、思想观察和生活,用传统表现现代感受,才有可能”生产与时俱进“创造。石桥自觉地实现着花鸟画有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化。他的作品,既与古代花鸟画拉开了距离,也有别于现代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意趣。他在画上常钤“我为花醉”之印,他对艺术有着高远的目标,心系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命运,而不是满足于个人一时的名利。 书法

我能参加石桥先生画展开幕式,非常高兴。石桥先生不愧是山东人,更具有北方文化的素质,山东人豪爽热情,充满于他的艺术之中。我喜欢石桥先生的画,他的画是一种用诗人的眼光捕捉生活和自然,是一种激情和向往,是一种除了用笔无法表达的精神和气概,大自然千变万化,在石桥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生命显得如此灿烂。一点一画,一笔一墨,无不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赞叹和热爱。二十余年来石桥先生用自己独有的视角读遍了祖国山河绚丽,认识了生活无限美好。石桥先生的画正是用自己满怀的热情和爱倾心描绘美好的篇章。事业的成功,艺术的成就,金灿灿的各种奖牌没有让石桥先生陶醉,而是让他更加感到了弘扬书画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

§ 相关链接

石桥

石桥的博客

http://3088shiqiao.blog.163.com/

商汤画院

http://www.shufa.com/co.asp?id=60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