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石村遗址
释义

§ 基本介绍

白石村遗址是中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白石村遗址

更令人称奇地是,尽管“烟台先人”跨越海峡的方式尚不得而知,但专家们通过对发掘文物的研究证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白石村遗址考察后,中国考古学会“泰斗”、北大博导严文明将其命名为“白石文化”。他认为,在一个城市的闹市区发现7000年前的文化遗址,全国罕见。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白石村遗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新白石路西段北侧,专业上称为海岸贝丘遗址,距今约7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是胶东史前文化序列中最早的一种文化。

§ 解读遗址

根据发掘情况看,白石村遗址所处时代的人们,其居室属于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们能够制作各种石器,如有石斧、白石村遗址

石镰、石球、石箭头、石磨盘和石磨棒。从出土的石器看:“白石村人”制作器具从选料到成品,都十分用心仔细,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劳动。他们在石器打制和磨光中,不仅对器物的形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各种形式的审美能力也比较强。白石村遗址还出土了许多形式多样且美观的陶器。有钵、罐、三足钵、钵形鼎、筒形罐和斧形鼎等等。从这些陶器看:白石村文化并不落后于半坡文化。筒形罐的设计与制作,尤具明显的地方特色。原始的白石村人制作了许多的骨器,有骨针、骨锥、骨箭头等。古人云:“工之巧,得之于针者大矣”。有了穿孔的针,产生了最早的手工艺品。在考古的价值上,石器的打制洞,骨器的穿孔,都被看作原始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标志。白石村人还利用骨笄与壳器,制成了束发器。这个器具的制作,意义重大。束发可以将头发便于劳动和生活,也改变了原始的容貌。反映了有很强的白石村人爱美、爱装饰之心。这也证明了“人类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必然需要在精神生活上获得相应的提高”的道理。

§ 变身公园

曾经多次因环境“脏、乱、差”被媒体报道的白石村文化遗址经过3个月的改造,如今旧貌换新颜,变身为“白石村遗址公园”。记者昨天从建设部门获悉,白石村遗址改造工程将于近期竣工,“焕然一新”的白石遗址,将大大改善白遗址公园唯一可见的遗址:两个贝丘坑

石社区的环境质量,并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景色秀丽、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休闲健身场所。

白石村遗址1962年被发现,是迄今为止胶东地区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由于长年无人管理,周边地区黄土裸露,园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且基础设施较差,失去了文物遗址的原貌,游客及市民无法进入园内休闲游览。对此,社区居民反映强烈。今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市园林处承担了对白石遗址的综合改造工程。此次对白石遗址的整治改造,考虑到遗址的文物价值,经市文物、文化和规划设计部门的多方论证,本着“文物遗址原貌保护和古文化内涵不受迫害”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白石村遗址广场景观规划方案》。改造白石村遗址

后的遗址,将尽量恢复其较高的文物价值原貌,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

据了解,白石遗址的整治范围东起白菊街,西至新成街,南至新石路南侧保护区,北至大世界南围墙外。改造面积2万平方米,整体铺装面积7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采取绿化和铺装相结合,景观植物与小品相结合,使园内各区域达到最佳意境。在原有少量冬青绿篱的基础上,增加樱花、连翘及合欢、白蜡、皂角等30个品种的花灌木和2000余株景观树,同时,在遗址四周构筑90厘米高的围墙,并在围墙上增设防护栏杆。为满足市民的休闲需要,摆放景石20余吨,配置休闲长条凳50套,石凳石桌10余套。另外,还在遗址东侧和北侧新修道路2500平方米。整个遗址由北至南依次建设为入口广场、疏林休闲广场、儿童老年休闲区、建身休闲区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能充分展示不同的遗址文化主题。[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