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宗一 |
释义 | § 简介 王宗一四岁起便被父亲带进学校,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从小接受了进步思想。1932年从县立职业小学毕业。由于严重的灾荒,家庭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11岁的王宗一便进入县立平民纺织工厂当学徒。在此期间,因不满厂方的压迫和技师的专横,曾领着小学徒罢工,锻炼了斗争才干。1933年春,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学习。 王宗一幼年的生活是富足和愉快的,以后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灾荒的打击和童工的折磨,痛苦的磨砺使他早熟,培养了正直、坚强、沉稳和不甘庸俗、勇于进取的品格。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不满,忧郁中期望着新的生活,却又看不到希望,平日只有在旧小说的英雄人物里寻找心灵的慰藉。 1934年夏,王宗一以优异成绩考入费县师范讲习所,这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 § 相关 费县师范讲习所是费县党的组织活动最早和最活跃的地方,1932年便建立了党的组织。当时,中共党员、作家冯毅之是王宗一入校后的第一个语文教师。从冯老师那里,王宗一读到了高尔基和鲁迅的作品,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冯毅之离费后,1936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宣传部长林浩到费县开展工作,也任王宗一所在班的国文教员。林浩(当时化名尹骆饮)在学生中进行了更加深入、广泛的革命宣传和党的组织工作,使王宗一思想进步很快,阶级觉悟迅速提高。1936年10月,经林浩介绍,15岁的王宗一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党支部委员。11月,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王宗一任书记。 工委成立不久,林浩奉命返回济南。1937年初,省委又派济南师范党支部书记安波(刘士明)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来费县领导党的工作,任师范讲习所国文和音乐教员。这时党的工作开始从学校,走向社会。学生们组成宣传队,到县城大集、到农村演出进步话剧,演唱抗日歌曲。由于组织周密,虽然反动当局觉察到学校进步气氛浓厚,却又抓不到党的活动的把柄。 1937年夏,王宗一毕业,分配到石岚小学任教员。当时正值抗战爆发,王宗一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抗日宣传。不久,省委关于建立抗日武装的指示下达。工委在安波同志指导下,着手筹建抗日武装。民间筹备成立抗日自卫队武装,成员有千人之多。但不期而至的费城起义又打乱了工委的部署。起义是由失去关系的党员和个别工委成员参与组织的,失败后,国民党当局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员和起义群众,费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安波赴济南向省委汇报工作,没有返回。不久,济南沦陷,省委转移他处。各学校相继停办,工委找不到省委,便决定王宗一赴延安。 1937年底,王宗一来到西安。由于没有省委的组织关系,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安吴堡青训班学习。不久,先期到达延安的安波得知,即向当时在延安的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汇报,由黎玉向中央组织部证明,恢复了王宗一的组织关系。 1938年4月底,王宗一进入延安抗大学习, 担任系党支部干事。9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任助理员。后任政治处干事、总支委员、宣传科科长、干部教育科副科长。1945年,任张家口华北联大干部科副主任。1946年上半年,在北京《解放报》研究室工作。同年夏,任张家口《北方文化》杂志编辑,9月任新华社编辑、新华社蒋管区新闻编辑组组长。1950年调中央中央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时事手册》主编、中宣部资料副主任,时事宣传处副处长,宣传处(即现宣传局)处长。他主编的《时事手册》深受全国基层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喜爱。他还一直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题解和注释的编写工作,以及《刘少奇选集》的编辑工作,成绩卓著,对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我党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王宗一长期从事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因此,总是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刻苦研究党的历史,并在工作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历史。他一贯坚持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宣传上,坚持党的正确立场。六十年代,在对待工农群众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著作问题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旗帜鲜明地反对林彪鼓吹的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因此“文革”中首当其冲,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9月9日含冤逝世,终年45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宗一同志的沉冤得到昭雪。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79年4月2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王宗一同志和其他被迫害致死的同志。追悼会由黄镇主持,胡耀邦、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参加了追悼会,朱穆之致悼词,肯定了“王宗一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忠实执行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为人耿直,作风朴实,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