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安江 |
释义 | 王安江王安江,1940年10月生于台江县台盘乡棉花坪村。他是一个农民,也是名符其实的苗山“歌王”。他得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伴随他人生旅途的是半生的流浪和乞讨,但他矢志不渝,为搜集浓缩一个民族的记忆——靠世代口头流传的苗族古歌,王安江用尽了一生的心血,终于搜集了12部苗族古歌,抢救了一个民族濒于失传的文化遗产。 § 人物介绍 苗山“歌王”王安江,一位年逾七旬的苗族老人。四十多年来,他为了搜集整理苗族古歌,足迹踏遍了全国乃至越南、缅甸等地的苗族人聚居区。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他以乞食为生,穿破了数百双草鞋,甚至家破人亡。 1953年,王安江仅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辍学后,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和聪慧自学。1955年,他当上了民办教师。1962年,因为母亲重病在床等原因,回家担起了一家7、8口人吃、穿、用的重担。生活的压力,劳作的艰辛,从没使他王安江放弃过学习文化。起早摸黑上山下地劳动之后,夜晚又点着松油柴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这一切,完全是为了满足王安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 他完全可以这样亦耕亦读,了度此生,但1968年的一次尴尬际遇却让王安江刻骨铭心,他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古歌,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师。作为一个生在苗乡长在苗乡的苗族青年,受当地民风的熏陶,谁都会唱几首苗歌,但要学精,成为“歌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开始在本村和周边四乡八寨拜歌师学歌。他一边学,一边唱,一边写,几年的积淀,他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歌师。当“歌师”的愿意实现了,他的思考却在延续:古歌没有人系统、全面地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苗族至今没有统一通用的文字,那些宝贵的古歌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口头传下来,这种传承方式极其脆弱。受时代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学习苗族古歌的人越来越少,一个个老歌师相继去世,他们的古歌也伴随歌师的去世而失传……他开始产生了将所有苗族古歌记录、收集、整理成文字流传下去的念头。 § 遭遇尴尬 苗年节1967年苗年节,棉花坪一位青年从嘎养虾苗寨娶来了一个媳妇。按当地风俗,13天后男青年家要组织10多人陪送新娘回门,王安江成为陪送者之一。当陪送新娘的人们到新娘家喝了“拦门酒”进屋坐定后,寨上的人就带着酒菜陆续汇集到新娘家来陪客。“宴席”伊始,新娘家摆起了长条桌,把鸡头、鸭头摆在陪送新娘客人的面前,要他们唱歌开席。这下,陪送新娘的男方客人傻了眼,大家都不会唱,只好依俗出钱请新娘寨子的人代唱开席古歌。唱完开席古歌,宰割条桌上的熟鸭,夹给在场的人吃了之后,便开始吟唱《开天辟地》、《运金运银》、《爬山涉水》等古歌。古歌唱法一般是主问客答,或客问主答,此起彼伏。不能应对者则遭罚酒。不到半夜,陪送新娘的男方客人醉得东倒西歪,同时还受新娘寨子的人嘲笑了一番。 这件事,让王安江刻骨铭心。就是这次陪客遭屈辱,让他走上了搜集、整理苗族古歌这条路。生在苗乡,不懂苗族古歌真是奇耻大辱。于是,他暗下决心,自己不仅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还要把苗族的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学歌经历 学习古歌在歌舞之乡黔东南,无处不歌。王安江所生长的地方,是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台盘乡棉花坪村,这里更是一个以歌表现生活的苗寨。 十二岁那年,王安江到姑妈家去玩,听到姑妈唱起忧郁的苗歌,他感到很有意思,就学了几首,偶尔在山上唱唱解解乏。1954年,21岁的王安江读了两年小学后毕业,安排到本县一所乡村小学教书,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被下放回乡,与妻子杨荣美一道,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回到家后,他开始搜集苗族古歌,准备有机会再去打败那些赢过他的歌手们。他向寨子上的老人们学,到四邻八寨去学,当他学了几百首古歌后,突然领悟到古歌的精妙,从此被古歌勾住了魂,他的歌越学越多,方圆几十里已没了他的对手。这时,他听到凯里市凯裳乡有一名叫固沙的老歌师,十分精通苗族古歌,便带上点礼物去拜师。对于王安江这位“歌痴”,固沙早有所闻,两从相遇之后,固沙调侃道:“早已听说你的古歌唱得无人可比,今天我到要看看你的本事,如果今晚你能和我唱到明天早上,我就佩服你!”老人说完倒上酒,两人开始赛歌,谁输谁喝酒。两人你来我往,直到天明。固沙老人说:“再唱下去也难分胜负,你真想当我的徒弟,我也不敢收啊!”两人此后成了古歌的知音。 这让王安江对古歌产生了更深的爱,1984年固沙病危,托人把王安江叫到他的床头,拉着他的手说:“商(王安江的苗名),我就要去了,我死后你要把苗族古歌传下去,这可是我们苗家人的根啊!老话说:‘前人不摆古,后人忘了谱。’我放不下这个心,才叫你来见最后一面啊!”说了这番话,老人仿佛完成了心愿,不到两个小时安然而去。 王安江一想起固沙老人临终那期待的眼睛,殷殷的嘱咐,心里仿佛就有一块石头压着,想甩也甩不掉。 § 收集古歌 不辞艰辛收集古歌王安江下了决心,他把在县里学过的苗文重新捡起来,边学边用来记古歌。家里子女多,经济比较困难,有时连油盐都吃不上,但他总是挤出些钱去买稿纸,实在买不起纸了,就到州、县的一些部门去讨。在他搜集的几箱古歌手稿中,有些纸有函头,有些是格子纸,有些是白纸,这些五花八门的纸中,有的纸边已卷曲得不成样子。 由于忙于搜集古歌,他在家里除了犁田和砍柴等一些重活之外,几乎很少做农活,有时整理古歌迷了,连饭都顾不上吃,直到子女们把饭端到他的桌前,才匆匆刨上一两碗,又埋头干他的事情。妻子见他这样“痴迷”古歌,便多次好言劝道:“商,我们家崽女多,唱歌又不能当饭吃,你又不是领工资的,还是不要搞了,免得亲戚朋友都看不起我们!”王安江知道自己并非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他没有回答妻子的话,只是依然做着自己的事。 为了寻找苗族迁入黔东南时,各支系议榔分居的“党告坳”这个苗民心中的圣地,追寻苗族古歌的源流。王安江在固沙死后,先后五次到黔东南有苗族的县市寻觅,在一次次的寻觅中,他像苗族祖先们迁徙时一样,身无分文。饿了,找一些野果来充饥;渴了,捧一把山泉来润喉;困了,依在稻草堆、牛圈旁过夜;冷了,躲进山洞里御寒。经过无数的艰难跋涉,王安江终于在4县交界的剑河县久仰乡巫仰苗寨附近找到了党告坳,并在当地学了不少以前没听过的苗族古歌。王安江还了解到,那里至今还保留有一块“午饭田”,由当地苗胞逐户轮换耕种,收获后用于接待外来的寻幽访古、缅怀祖先的人。 王安江几经努力,终于将流传于苗族民间的《开天辟地》、《耕地育枫》、《爬山涉水》、《仰阿莎》、《嫁女歌》、《诓婴歌》、《打菜歌》、《造纸歌》、《丧亡歌》等12部苗族古歌整理出来了。16册古歌手稿共3200页,76800行,384000字。除此外,还收集了其它研究资料10余万字。 § 失去亲人 在搜集古歌期间,他常常是一身泥巴,灰头灰脸,内衣上爬着“虱子”回到家中。妻子见状,故意叫孩子们把他堵在门口,不让进家,想以此断了他的搜歌念头,但最终毫无效果。妻子气愤不过,丢下他们父子外出乞讨去了,到上海时被收容了一个多月,回家后患了肝病,因无钱治疗,不到两年便撒手而去。妻子走后不到10天,大儿子王旭因家里无钱供他继续读高中,一气之下服毒自尽了。在短短的半月时间失去妻儿,这对于王安江来说是撕心裂肺的痛。 二儿子王彦、四儿子王灵,一气之下背井离乡踏上了打工之路,并发誓永远不回来这个家。二姑娘王菊香没日整夜地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经人穿线,偷偷在一个黑夜里跑出家门远嫁他乡。但他信念不改:“把苗族古歌传承下去,决不让古歌失传!” 三儿子王赟见年迈的父亲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怕父亲伤心过度生出意外,就主动来安慰王安江,并表示要积极配合鼓励他重振家业。于是,王赟跑到广东去打工挣得几千元,先后买了两头牛。然而,买来的两头牛却先后死去。无奈之下,王安江父子只好向亲友借牛犁田。看到父子俩悲惨的遭遇,二女儿的亲家公主动给他送来了一头黄牛犁田。 为维持生计,王安江与儿子商量,先后将妻子杨荣美遗留下的衣物、项圈手镯变卖了,才得以解决家里的吃穿问题。 § 人生苦旅 乞讨旅途王安江耗尽了他的后半生,用近四十年时间,以乞讨的方式搜集整理苗族古歌。他脚不停歇,口不停唱,心不停记,手不停写,历尽艰辛,走出了他漫漫的古歌人生路。 王安江在搜集整理苗族古歌上,没有专家的最低条件。为了完成一个老人临终的遗愿,凭着对一个民族的热爱,凭着一颗矢志不渝的心,执着的去追求。虽家中一贫如洗,他却靠一只破旧的学生包,里面装着一些讨来的纸张和几支劣质的笔,走遍了大江南北,足迹踏遍江西、福建、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600多个苗寨,行程近5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一圈多。 王安江带着三儿子王赟,背着10多公斤重的部分书稿外出乞讨。他们从凯里爬火车到广州的途中,没钱买饭吃,就在铁道边拣从火车上丢下的垃圾包内的馒头、吃剩的食物来充饥。父子俩就这样饱一顿、饥一顿,来到广州、深圳等地乞讨。一次,父子俩在深圳市龙华镇乞讨时,被城管人员发现王安江穿着草鞋,背着破烂的牛崽包,认为他俩是乞丐、骗子,影响了深圳的市容市貌,便将王安江的书稿抢来仍进垃圾里,一把火给烧掉了。王安江为书稿被毁整整一个月茶饭不思。 王安江的精神崩溃了。他拖着沉重的步伐和疲惫的身躯,由深圳赶到广州火车站,想在那里寻觅一些由火车上丢下来的垃圾食品充饥。在恍惚的行走中,王安江被人猛推了一把,他才忽然清醒过来,一辆列车与他擦肩而过。真是好险,如果再朝前迈一步,他的命就呜呼哀哉了。 在广州,因书稿被焚,王安江也无心乞讨,揣着讨得的几百元钱,准备搭车返乡。当他来到广州火车站时,被几个“混混”盯上,并挟持他到一个僻静处,对他一阵拳打脚踢,将身上400多元钱搜个精光。从广州回到家,王安江没有气馁,一边继续整理原已复印的另一套手稿,一边奔走相关部门寻求出书门路。 2005年11月,王安江突然病倒了。为了治病,儿子王赟找到妻子的娘家去求援。凑得了3000元,才把病重的王安江送到台江县医院住院。台江县四大班子的领导到医院看望他,决定由县里给王安江垫付医疗费。经检查,王安江患了严重的风湿心脏病和冠心病。在病危之际,王安江向县里提出了三个请求:一是希望县里能帮助他完成出版苗族古歌的意愿;二是请求县里能给他购置一副送终的棺材;三是自己可能很快会离开人世,按照苗家风俗,将自己送回老家安然升天。王安江的请求,在场的县领导应允了。10余天后,奄奄一息的王安江又奇迹般地好了。 台江县委书记杨德涛责成台江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内精通苗族文化的文化人组建“王安江古歌出版筹备改稿小组”,协助王安江对其手稿进行修改和整理,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整理复印出版。奥申委官员廖晓义女士到台江获悉王安江的动人事迹后,承诺愿为王安江出书之事牵线搭桥。王安江的出书问题,再一次引起黔东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廖少华的高度重视,自治州委、州政府研究决定:拨款20万元为王安江出书,以了却王安江老人多年的心愿,让这12部传承了几千年的《苗族古歌》世世代代传唱下去。 有人说他是“怪才”,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一般人很难理解,一个农民不去种地,而是被苗族古歌“迷”住了——30岁开始,就四处奔波,一路乞讨,脚不停步,口不停唱,手不停记,谱写着他的“古歌人生”。 § 相关词条 王艾甫 王观澜 王炳南 王炳照 王采玉 王楚英 王宠惠 王冲汉 王承书 王朝闻 王大安 王道全 王定成 王果香 王定烈 § 参考文献 http://bbs.3miao.net/viewthread.php?tid=2040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