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诗琅 |
释义 | 王诗琅 - 档案 作家: 王诗琅 笔名: 王锦江、王刚、王一刚、嗣郎、正宏 性别: 男 籍贯: 福建泉州 出生地: 台北市 出生日期: 1908年2月26日 辞世时间: 1984年11月6日 学历: 日治时期台北老松公学校毕业 王诗琅 - 简介 王诗琅(1908—1984),台湾小说家,历史学家。本名诗琅,改名锦江。笔名荣峰、嗣郎,王一刚等。台北人。 早年因参加无政府主义组织“台湾黑色青年联盟”,涉及“台湾劳动互助社事件”,两度入狱。曾参与“台湾文艺作家协会”及“台湾文艺协会”,历任《台湾新文学》、《广东迅报》、《民报》、《台北文物》、《台湾风物》、《学友》等各种杂志报刊编辑、主笔、主编,中国国民党省党部干事、台湾通讯社编辑主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组长。 王诗琅 - 生平 1918年入台湾公学校学习。青年时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反日爱国运动。1927年因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事件”被捕入狱一年多。 1931年与日本作家一起组织台湾文艺作家协会,发行《台湾文学》杂志,从事反日政治文化活动。不久因“台湾劳动互助社事件”再次被日本殖民当局逮捕。出狱后仍坚持反日宣传。1935年又遭日警逮捕,1938年赴广州参加日本通讯社。抗战胜利后,转任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台籍官员总队政治教官。1946年返台,任《民报》台湾版编辑,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干事等职。 1952年后,历任台北市文献会编纂,《学友》、《台湾风物》杂志主编。1978年出版专著《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较为深刻地揭露了日本殖民暴政和台湾人民的苦难生活。另有《王诗琅全集》、《陋巷清士—王诗琅选集》等多种。 王诗琅 - 文学风格 王诗琅创作文类包括论述、诗及小说,兼及民俗研究、历史文献及儿童文学。日治时期的小说,主要是以市镇知识分子的观点,来省察三○年代台湾的社会运动、工人问题及人民性格;战后的作品《沙基路上的永别》,则以广州经验为题材,深刻揭露台湾人的大陆经验,更在主编《学友》杂杂志期间,採集臺湾早期的民间故事,以童话创作的方式改写,为最早从事儿童文学工作的代表之一。钟肇政说王诗琅的作品是“社会型的写实者,以敏锐的触觉,深入的眼光,去剔抉存在於当时社会的种种切切,并以客观的笔法表露出来,为历史做一个见证。” 王诗琅编著有《臺湾省通志稿》的教育制度沿革篇、人物志、礼俗篇、行政篇,《台北市通志稿》人物志等,并有关於臺湾史研究的著作多种。晚年独自翻译注释《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此书为了解日治时代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最重要的史料。[1] 王诗琅 - 著作 王诗琅早期主要的文学创作包括诗和小说,其小说的风格带有批判写实主义、笔触沉鬱,反映出当时社会运动受到压迫的挫败感,发表的作品有《夜雨》、《没落》、《十字路》等。 王诗琅的写作范围涵盖甚广,作品包括小说、儿童文学、民间故事、台湾民俗、台湾人物、台湾文教及台湾歷史等。曾出版的著作有《台湾社会生活》、《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湾礼俗誌》等十多种。1979年时,张良泽将王诗琅作品编為《王诗琅全集》,共11卷,由德馨室刊行,内容分别是《鸭母王》、《孝子寻母记》、《艋舺岁时记》、《清廷台湾弃留之议》、《余清芳事件全貌》、《三年小叛五年大乱》、《台湾人物志(上)》、《台湾人物表论(下)》、《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夜雨》及《丧服的遗臣》,全套於2003年由台北市海峡学术出版社重新印行。仍有部分上述全集未收录之文章,张炎宪、翁佳音收录為《陋巷清士-王诗琅选集》2000年由稻乡出版社印行。 王诗琅 - 评价 王诗琅对战后儿童文学尤其贡献良多,因此有“台湾的安徒生之称”。在1999年玉山社出版的《台湾民间故事》中,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密察所写的序:《台湾安徒生》。[2] 王诗琅 - 文学成就 1981年,王诗琅以《沙基路上的永别》获联合报短篇小说推荐奖,并曾获国家文艺奖、盐分地带臺湾新文学特别奖、第二届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