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境承载力 |
释义 | 环境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也是生态学的规律之一。它的内涵有几个方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另外,我们经常说搞循环经济要以生态学的规律作为指导,那么生态学的规律之一叫做“负载定额”。也就是说,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比如说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 基本概念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被酸雨腐蚀的森林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当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过了环境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 概念由来 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决策核心模型框图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另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是第一个看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他的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而且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达尔文在其进化论观点中采用了人口几何增长和资源有限约束的观点。同样马尔萨环境承载力——赤潮污染斯的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的观点对人口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影响。将马尔萨斯的理论用逻辑斯缔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用容纳能力指标反映环境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可以说是现今研究承载力的起源。生态学家将容纳能力定义为:对某一具体的研究区域,在不削弱其未来支持给定种群的条件下,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容纳能力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讨论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好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支撑起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因此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突破了以前的环境容纳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 § 主要特征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加以保护,环境承载力可以得升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从上述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看出,环境承载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与环境容量是有区别的。环境容量是指某区域环境系统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这些活动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人口、经济、建筑、交通等。环境容量侧重反映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即内在的秉赋和性质;环境承载力则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社会属性,即外在的社会禀赋和性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承载力的根源。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环境容量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有限性;而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为了将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统一起来,李辛琪等学者提出了环境容载力的概念。 § 量化研究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需要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量化方法包括:部分内容: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质量,包括建立各部分评估指标体系和确定量化方法;提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流域(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使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发展质量。此时对应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便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保护母亲河行动量化指标。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是定量分析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第一步。社会系统的发展质量用“社会福利”综合性指标来表示,“社会福利”又是由众多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在以水资源短缺为制约的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评估“社会福利”的具体指标,分别从反映生活质量和人均水土资源占有量的指标中筛选。同理,经济系统的发展质量用“经济技术水平”综合指标来表示,评估“经济技术水平”的具体指标来自反映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与用水效率等方面。“生态环境质量”表示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质量状态,针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筛选出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下:社会福利:人均GDP、饮用水水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等;经济技术水平:单方水GDP、单位粮食产量、单位GDP排污量、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河道断流长度、湿地面积比、地下水开采系数、河流水质级别、土壤侵蚀模数、森林植被覆盖率等。 量化方法。社会福利、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均属于综合性指标,主要采用多极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估。该方法由夏军等发展和完善,最早应用于水环境质量多目标综合分析中,后来被成功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等复杂系统的定量评价。多极关联分析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动态系统;指标标准的级别可以用连续函数表达,也可以采用在标准区间内做离散分级;方法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与现行方法对比 § 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方法体系,缺乏能够同时描述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及动态性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另外,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略显不足。根据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今后这方面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虽然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是能够很好地将区域环境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相结合的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到报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将有更多的、各领域的学者,如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投入环境承载力评测模型到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必将促进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的研究将不断深入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很少有学者提出具体的筛选依据和指标体系框架,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的基础,所以以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为基础,相应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同时在已有研究方法基础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将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都将促进环境承载力量报,化方法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在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空间可视化方向发展。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关环境承载力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将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例还很少,而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研究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 相关词条 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法制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国力竞争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方略科教兴国战略历史唯物主义环境承载力科学发展观 § 参考资料 1、刘殿生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 2、彭再德 杨凯 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 3、洪阳 叶文虎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4、http://hi.baidu.com/xizhenan/blog/item/4829540f3306c02a6159f301.html 5、http://wirmc.sepa.gov.cn/ztbd/lszglt/200508/t20050830_11885.htm 6、http://www.ep898.com/html/zlzx/3219.htm 7、http://www.cnjlc.com/qita/4/2007090915222.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