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甲骨学
释义

§ 历史沿革

人类由于对自己历史的关心, 甲骨学很早就注意对古物的搜求和研究。中国古代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中第一次把石器、玉器、铜器和铁器依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排列,如果没有丰富的古物知识和朴素的进化思想,是难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的。稍晚一些,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在其《物性》诗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达。

到中国的宋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热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潮,出现了许多古器物学的著作,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和王黼领衔编的《宣和博古图》等,都是大部头的著述。对古器物的研究至元明中衰,到清代又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主要收 集商周铜器(古代名铜为金)和秦汉以来石刻,兼及泉货、玺印、封泥、镜鉴、玉器、陶器、瓦当、书法、绘画等各种古物,并加以描述、研究,特别是考订其中的铭刻文字的学问,后人称之为金石学。

而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甲骨学的产生。在该学科发展的初期,学者主要从事甲骨文的收藏、著录、文字考释的工作,并已开始自觉地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罗振玉与王国维。罗氏是最早收藏甲骨文的人之一,并积极从事甲骨文材料的刊布与研究。他先后出版了《殷虚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甲骨文著录书,并考释甲骨文字、发掘卜辞中的历史文化内容,著成《殷虚贞卜文字考》。王氏是最早利用殷墟卜辞深入讨论商代世系、地理、礼制的学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对比卜辞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证明了《殷本纪》的真实性。

1928-1937年, 殷墟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开展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甲骨学的形成与发展。史语所原是以发掘甲骨文为目的,在小屯开展实地工作后,陆续获得卜甲卜骨、甲骨文、建筑基址、墓葬、青铜器、玉器等大量珍贵的商代遗址、文物。这时期的殷墟考古工作不但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而且也将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和丰富的考古材料引入了甲骨学,对该学科的建设和拓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当时史语所专门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是董作宾。他利用第一手考古材料,撰成《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以贞人、称谓、书体等项标准将甲骨文分为五期,开创了科学研究甲骨文的新局面。此外,他还发现了甲骨文中的“五种祭甲骨学祀”,即周祭,并对殷历进行了研究。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工作也对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殷墟卜辞分类排比,再加以考释研究,将庞杂的甲骨文材料理出了头绪。故唐兰先生说:“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这四堂便是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与郭沫若。

1949年以前,唐兰、于省吾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胡厚宣在甲骨文材料的搜集方面也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

1949年后,甲骨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资料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殷墟出土文物为甲骨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大型甲骨文资料《甲骨文合集》编辑出版。(2)继续发掘殷墟遗址,获得新的甲骨文材料和墓葬等其他重要的考古材料。如小屯南地甲骨文、花园庄东地H3甲骨文、5号墓等等。陕西岐山凤雏、扶风召陈和齐家等地还发现了大量的西周甲骨文。(3)各种甲骨文工具书纷纷出版。如《殷虚卜辞综类》、《殷虚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集释》、《甲骨学论著目》等。

其次,理论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对甲骨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20世纪50年代,陈梦家出版《殷虚卜辞综述》一书,对殷墟甲骨文研究进行了科学全面的总结。此后,王宇信出版《甲骨学通论》一书,对甲骨学作了更加系统的论述。台湾学者张秉权、严一萍也撰写了类似的通论性著作。

第三,甲骨文分组断代研究的深入开展,发展了董作宾的五期说。学者们提出殷墟甲骨文中存在非王卜辞,并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甲骨文断代研究。董氏提出的“文武丁卜辞”,即组、午组、子组卜辞,其时代被提前到武丁时期。原属董氏四期的历组卜辞的时代,成为学者激烈讨论的问题。李学勤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甲骨文两系说。

第四,学者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1949年之前相比,不但研究者的人数、讨论的问题增多了,而且研究的深度也加大了。学者对商代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官制、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祭祀、天文历法等方方面面的课题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在许多问题上引发了争论。如商代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存在方国联盟?商代有无宗法制?甲骨文中的“众”是奴隶,还是商人家族中的平民?商代崇拜的上帝是否是至上神?经过学者们的这些讨论,对殷商史的认识达到了从前未有的高度。

第五, 殷墟殷墟以外的商代考古工作获得很多成果,拓宽了甲骨学的研究领域和思路。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城、江西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等多处商代遗址的发现,在时间、空间上扩大了商史研究的领域,将学者的目光从中原带到了周边省份。

在甲骨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学者也付出了许多劳动。在该学科发展的早期,就有一些国外学者投身其中,如加拿大的明义士、英国的金璋、日本的林泰辅等。此后直到今天,日、美、加、英、法、韩、意都有不少学者从事该学科的研究工作。他们一方面搜集刊布本国的甲骨文材料,一方面开展甲骨学与殷商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值得称道的成果。如岛邦男研究商代祭祀并编纂《殷虚卜辞综类》、贝塚茂树提出多子族卜辞、赤塚忠与伊藤道治对商代宗教的研究、吉德炜撰写《商代史料》一书并发起卜辞是否问句的讨论等等。

自19世纪末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甲骨学经历搜集著录、考释文字、科学发掘、分期断代、深入研究、拓展范围等几个阶段,目前正朝着门类更加完备、方法更加科学、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

§ 前沿动态

近年来,甲骨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发现、出版了一批新材料,发掘了一些重要的遗址,编辑了重要的工具书,推出了一批有份量的论著。

新发现的甲骨文材料。 甲骨学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遗址(小屯南地)再次发现卜甲卜骨600余片,其中有字甲骨达228片,内容包括祭祀、征伐、天象等。部分甲骨文属于历组。这批科学发掘的新材料有助于解决历组卜辞时代的问题。2002年,陕西省考古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考古队在陕西扶风齐家村再次发现的西周卜骨13片,其中有1片有字卜骨,上面有三行数字卦,有助于了解当时贞卜筮占活动。最近,周原周公庙附近又发现了有字背甲。2003年,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山东省济南市东郊大辛庄遗址,发现了商代卜甲及甲骨文,其中4片有字卜甲可缀合为一版,记载了以豕祭祀母等内容,其书体、文例与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齐家村、大辛庄的甲骨文材料,已分别在《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3期上刊布。

新发现的金文材料。

2002年,保利博物馆购得一盨,底部有铭文,计98字,开首即云“天命禹尃土堕山濬川”,是首篇提到禹治水事迹的西周金文材料,史料价值很高。2003年初,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内有27件有铭青铜器,其中鼎、盘上有长铭。盘铭为建国后发现的篇幅最长的西周金文,计373字,记载了西周文王至宣王历代史事,其史料价值超过了史墙盘。上述两批材料都堪称21世纪初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已分别在《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文物》2003年第6期上刊布。

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即将出版。 殷墟甲骨文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花园庄东地H3发现的甲骨文材料属于非王卜辞,其占卜主体是“子”。H3卜辞内容丰富,有助于研究商代贵族家族形态、宗教祭祀、甲骨分组断代、文法文例等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批材料已整理完毕,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殷墟与其他地区的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获得许多考古新发现,除小屯南地新出卜甲卜骨外,还有洹北商城、M54号墓等。2001年至2002年,洹北商城1号建筑基址已基本发掘出来,发掘者认为它是宫殿基址。目前,为了配合安阳钢厂基建工作,考古所又在殷墟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已获得商代房屋基址等发现。在殷墟以外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宫城部分进行了细致发掘,获得宫城建筑基址、祭祀坑等重要发现。另外,四川金沙也有令人瞩目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丰富了学者对商代文化的认识,也从空间上拓展了商史研究的范围,促进学者思考商王朝与地方的关系、各地文化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等问题。

《甲骨文献集成》编辑出版。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编辑的《甲骨文献集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40册,基本囊括了百年来甲骨学殷商史领域的重要论著,极大方便了学者查找、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甲骨文书法作品

甲骨学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使用,该学科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资料存贮与检索、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现在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室先后建立了“世界甲骨学论著目电脑资料库”、“甲骨文著录及来源表电脑资料库”、“甲骨文原片原拓电脑资料库”,大大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水平。大型甲骨文献资料《甲骨文献集成》以网站的形式免费提供给海内外群众、学者使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甲骨文、金文及其释文的数据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也建成殷周金文集成数据库、古器物图录数据库。这些成果对甲骨学日后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形态及上古社会形态成为甲骨学关心的重大问题。传统以来,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态、上古社会形态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主要遵循摩尔根与恩格斯的文明、社会发展理论,缺乏对中国本土史料的客观、深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风气的弘扬,实事求是学风的普及,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学者们逐渐感到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态与上古社会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王权、宗教和战争在文明起源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早期国家中血缘宗族组织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商代并没有大量使用奴隶,等等。甲骨文中的“众”、“羌”曾是商代奴隶社会说的证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说“众”、“羌”是奴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研究》、《考古》、《文物》三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中国文明及早期国家学术研讨会,专门讨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标志、模式、特点和发展阶段等问题。

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生活、 甲骨文宗教祭祀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甲骨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历史学界对社会史大力提倡。甲骨学领域的学者也把目光较多地投入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晁福林著《先秦风俗史》,宋镇豪著《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结合出土文物与古文字材料专门论述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论文也为数不少。宗教祭祀是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从这一侧面能很好地考察当时的国家、社会与思想,而且可供研究的甲骨文、金文材料、考古材料比较丰富,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利用甲骨文、金文讨论商周祭祀问题的论文数量较多,形成了甲骨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甲骨学的薄弱领域近年来获得较大的进展。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是甲骨学传统的研究课题,但长时间来未取得突破。近年来,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商代史》的带动下,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步。常玉芝承担商代历法恢复工作,著《殷商历法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商代日界问题是商代历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引起了常玉芝、宋镇豪、葛英会、黄天树、裘锡圭等学者的广泛讨论。商代历史地理是多卷本《商代史》中独立的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室林欢博士对此做过专门研究,著有《晚商疆域中的点、面与块》一文。先商文化遗址与商代早期城市的发现,也引起了学者对先商文化分布及商族早期迁徙的研究与讨论,不少学者参照文献对郑州、偃师等商城进行了历史指认工作。

§ 重大研究

新出甲骨文的研究。 甲骨学2002年小屯南地新出卜甲卜骨及甲骨文亟需整理、出版,以待进一步研究。济南大辛庄有字卜甲出土后,李学勤、林沄、李伯谦、朱凤瀚、王巍、宋新潮、张学海、王恩田、徐基等专家进行了观摩和座谈,一致认为大辛庄卜甲与卜辞与殷墟卜甲与卜辞属于同一系统,其时代介于殷墟二、三期之间;并指出这是殷墟以外地区首次发现商代卜辞,在甲骨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商王朝与东方地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并有助于考察商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方辉《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对大辛庄新出有字卜甲进行了初步研究和释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室宋镇豪与孙亚冰合作撰写了研究大辛庄有字卜甲的论文,即将在《考古》杂志上发表。2002年周原齐家村新出甲骨文刻于一残断的卜骨上,共6行37字,三行数字卦与三行卜辞交错排列。这一新材料对认识上古的筮占、探讨易卦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和仔细研究。曹玮《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对齐家村新出卜骨及甲骨文进行了介绍、考释和研究。该文指出这是周原地区首次发现先秦时期卜筮同位的资料,其性质应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并与王室联姻的异姓贵族贞卜和筮占病愈的记录。

甲骨文分组断代的研究。

甲骨文断代是甲骨学的重大课题,目前董作宾的五期说亟需发展和完善,能为学术界共同接受的新断代体系又未形成,学者对历组卜辞的时代、殷墟甲骨文的时代是否能提到武丁之前等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一致看法,故这方面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远。甲骨残片

近年来,仍有学者不断对甲骨文断代提出自己的看法。(1)有关历组卜辞时代的讨论。林小安《再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呼吁尽快解决对历组卜辞时代的争论,并从历组卜辞中没有“伐方”等角度论证其年代不应提前。彭裕商《历组卜辞补论》对历组卜辞进行了细致分类,考察了历组卜辞的钻凿形态,提出历组卜辞的时代大致从武丁中期至祖庚时期,有些还可能延及祖甲之世。彭裕商《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戠”卜骨的时代位序》认为,历组卜辞“日月有食”卜骨属于祖庚后半期,“日、月有戠”卜骨属于祖庚中晚期。(2)有关组卜辞时代的讨论。方述鑫《组卜辞断代研究》对组卜辞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卜辞出土情况指出组卜辞在武丁早期已出现并延续到武丁晚期。他不同意李学勤两系说,认为小屯村北、村中、村南所出甲骨不同是时代差别造成的。刘克甫《关于组大字类卜辞年代问题的探讨》认为,组大字类卜辞并非殷墟最早的卜辞。但杨宝成《试论殷墟文化的年代分期》认为,殷墟可能存在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甲骨文。(3)有关黄组卜辞时代的讨论。常玉芝《黄组周祭分属三王的新证据与相关问题》认为,黄组周祭分属文丁、帝乙、帝辛三王。从上述讨论的情况来看,学术界对甲骨文断代,特别是历组卜辞的年代,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目前,很多学者在进行甲骨文断代时都采取一种考古学的细致研究方法,先按照字体将各组甲骨文详加分类,再依据其内容、出土情况、钻凿形态定出各类的时代。不同的观点间的争论是件好事,可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和最终解决。甲骨文分组断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研究工作,但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难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商代国家形态的研究。 甲骨学

宋镇豪《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提出,商王朝国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构基本表现为王畿、四土(或四方)、四至三个层次。以商邑为中心的“商”为王畿。王畿外为四土或四方,是与商王朝政治、经济关系密切的区域,由商王朝宏观经营控制。再往外是“四戈”,即“四至”,是商王朝势力所及、文化波及的周边地区。李雪山《商后期王畿行政区划研究》认为,商后期王畿行政区划的格局是以大邑商为中心,其外是单,再外是郊野(鄙或奠),郊野的边境地区为戈。周苏平《商代国家形态探析》认为,商代国家形式是以商王国为主体的方国联合体,其内部结构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具有宗族国家的特点。这些研究以甲骨文为基本材料,对商代国家形态作了十分有益的探讨,指出商代国家的核心——周边结构、国家内部宗族强盛的特点,对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很有裨益。

商代都城的研究。

郑州、小双桥、偃师等处商城遗址的发现,使商代城市的研究一直是甲骨学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大部分学者结合文献记载来推断商城遗址的性质。江林昌《〈商颂〉与商汤之亳》指出,商汤居亳并非一处,灭夏前在豫北,即内黄亳、汤阴亳,灭夏后都西亳、郑亳,即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方酉生《商汤都亳(或西亳)在偃师商城》提出,郑州商城只能是仲丁所迁之都。他也不同意将小双桥遗址定为仲丁所迁隞都的看法。陈昌远等《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则认为,汤始居亳在山西垣曲。何毓灵等《试论早商城址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认为,郑州商城是早商的都城,偃师商城大城时期可能是郑州商城的陪都,小城时期城址与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府城商城均为商人设立的军事重镇。李民《盘庚迁都新议》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武丁时都城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处与洹南殷墟合则称殷,分则各称亳、殷。杨锡璋等《盘庚迁殷地点蠡测》持论相近,认为盘庚迁殷的最初地点可能在安阳洹河北岸。此外,学者还借助考古类型学分析对早期商城的年代进行了探讨。陈旭《论河南早商都邑遗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认为,郑州商城始建于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偃师商城始建时代稍晚;赞同邹衡在二里岗下层偏早与偏晚之间划分夏商分界的看法;认为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的年代为前后衔接关系。该文指出二里岗白家庄期郑州商城未见或少见宫殿基址,而小双桥遗址与此同时有大面积宫殿基址,反映了此废彼兴的情况,这一看法值得重视。朱光华《关于偃师商城夏商界标说》也认为,邹衡“郑亳说”符合考古实际,最早的早商文化应在郑州商城,夏商分界问题必须在郑州地区商文化研究中解决。对此,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如方酉生《偃师商城为夏商年代分界界标完全符合历史实际》。

商代宗教祭祀的研究。 甲骨学

(1)祭祀。黄彰健《论衣礼与商代周祭制度》探讨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与变例,并论其变迁,认为衣礼(以祖配天)为三代最重要的典礼。朱凤瀚《谈殷墟卜辞中先公的祭日》指出,夒、王亥、岳、河的祭日常在辛日,是因为他们在宗庙中有相近的地位与权能。张永山《从卜辞中的伊尹看“民不祀非族”》据商王立庙祭祀伊尹、黄尹指出,商人并不绝对拘泥于“民不祀非族”的约束。刘源《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以祭祀动机为标准,将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分为有、无具体目的两大类,并指出考察不同类型祭祖仪式在时间上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商周祖先崇拜的发展变化。卢岩与葛英会《关于殷墟卜辞的肜祭》认为,“肜夕”、“肜日”、“肜龠”是肜祭前日、当日、次日的仪节。学术界一般认为商人祭祀不立尸,近来有两篇文章持论不同。葛英会《说祭祀立尸卜辞》认为,商代已立尸,并用卜筮择定最佳人选;傧尸,但不见男女共尸。方述鑫《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结合文献对卜辞中的“延尸”、“饮尸册祝”、“献尸牛”、“立尸”、“祝于尸”做了解释。研究祭祀场所的文章有连劭名的《商代祭祀活动中的坛位》。(2)宗教。罗琨《卜辞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认为,河即河伯,是有祖先神性质的自然神,与高祖地位对等。连劭名《卜辞所见商代的自然崇拜和巫术》认为,卜辞中“丁羊鸟”即朱雀,“帝史凤”即“天地使者”或“天地神师”,“火羊”与“阳豭”反映了阴阳观念。(日)成家彻郎《甲骨文“星”与超新星的记录》论证商人对超新星及相应仪式的记录。(3)占卜。宋镇豪《殷墟甲骨占卜程式的追索》对以往研究做了系统回顾和检讨,指出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一文奠定科学系统研究思路的贡献,并评价了殷墟甲骨的发现、民族志资料对斯学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界对上古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重视,丰富了对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商代天文历法的研究。 甲骨学

(1)商代日界问题。彭裕商《殷代日界小议》认为,“皿”字指前一干支末到后一干支始的一段时间,殷代日界不在天明之时,而是包括一段夜间,始于夙时。宋镇豪《殷商纪时法补论———关于殷商日界》认为,殷商日界是把旦时,即日出前后,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所谓殷商日界在夜半的观点不能成立。(2)殷历。裘锡圭《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指出,殷历有连大月与连小月,大月可以有31天,连大月与连小月可以衔接,当时处于观象授时阶段。叶正渤《餂其卣三器铭文及晚殷历法研究》认为,三器铭文涉及晚殷祭祀与历法,晚殷采用祀周年制度计时。朱凤瀚《记中村不折旧藏的一片甲骨刻辞》指出,卜辞中的“年”已由表示一次播收的农作全过程,而接近于时间概念的年。(3)月食。冯时《殷卜辞月食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分析了20世纪殷墟卜辞月食资料研究的背景、资料整理及成果。相关文章还有李勇的《武丁月食及其年代研究》。

甲骨学重大问题还有一些,如三星堆、大辛庄等商代地区文化的研究,商代社会结构的研究等等。该学科近年来在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是令人瞩目的,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争论依然存在,今后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还会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

§ 相关词条

《传习录》《旧五代史》《九章算术》《春秋公羊传》《元和郡县图志》

《后汉书》《四书集注》《天工开物》《春秋左氏传》《通鉴纪事本末》

《南齐书》《白虎通义》《五经正义》《明夷待访录》《四库全书提要》

《北齐书》《船山遗书》《新五代史》《伤寒杂病论》《读史方舆纪要》

§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5-10/27/content_5444610.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