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独断 |
释义 | § 独断 读音:dúduàn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独自做决定 § 独断论 亦称“独断主义”、“独断哲学”。泛指主观武断、反科学的哲学理论。独断在真理问题上指僵化、凝固、崇尚绝对主义的理论。独断论思想早在古代哲学中就已存在。中国西汉时董仲舒认为封建纲常出于天意,永世不变。“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古希腊伯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把真理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我想凡是有人的理性推力所认识的东西总是真实的,永远不变的。”进入中世纪,一些神学家以宗教教义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独断论的典型。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一切真理都来自上帝”,“上帝本身不仅是真理,而且还是最高的第一真理”( 《真理论》 )。明确使用“独断论”概念的是康德。康德称当时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为“独断论”。因为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人片面强调理性而摒弃感性经验,把一切真理和知识的来源归结为先天理智中潜在的天赋观念和自明原则,认为只有理智才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推理的真理”。“独断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被不可知论用来攻击唯物主义。俄国的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等人曾污蔑恩格斯的学说是“最粗陋的唯物的独断主义”。 “独断论”的错误在于反辩证法,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作是静止不动、永恒不变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自“独断论”出笼以来,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曾从根本上批判过这种独断论。黑格尔则把独断论看成是一种反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指出它所运用的只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性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给独断论以致命的打击。 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对G.莱布尼茨、C.沃尔夫等人的哲学体系的称呼。康德批评这种哲学对人的理解能力不先加以批判的探讨或研究,武断地认为它是全能的、绝对可靠的,故称之为独断论。后来,G.黑格尔从唯心辩证法角度把独断论看成是一种反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指出独断论所运用的只是静止不变的知性概念。 独断论 一种用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独断论”一词源出于德国 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哲学体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理性能力是全能的、绝对可靠的,凭借它就可以发现宇宙的真相。康德从不可知论出发,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哲学在未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的条件 和范围之前,就断定理性仅凭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并任意超出理性的范围,提出不受经验检验的结论,这是一种独断论,是理性的一种误用,因而注定是要破产的。黑格尔赋予独断论以新的哲学含义,意指一种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独断论既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它否认两点论,孤立的、绝对的对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它更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世界观,是主观主义的一大表现,它否认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因此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力戒独断论,广泛地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道路,避免失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