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灵岩寺
释义

§ 地理位置

灵岩寺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北距济南45公里,南离泰安25公里,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设灵岩寺出口)在其侧穿过。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寺内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寺塔,宋朝的泥塑绘画,寺内的罗汉泥塑像制作于宋代,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题辞“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文革"中因是空军仓库,所以寺内的泥塑未被破坏。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赢得了无数观者和专家的赞誉,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说“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灵岩寺后面是山,但不高,上下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

灵岩寺,这座千年古刹,正以它深邃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接四面八方的宾客!

§ 名称由来

灵岩寺

灵岩寺,在长清县城东南31.5公里,灵岩山之阳。灵岩山,其主峰青壁四削,呈方形,故原名“方山”。又因似“印符”,又称“玉符山”。相传东晋时高僧郎公来此说法,听者千人,山石为之点头,听众将此事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山遂名“灵岩”。灵岩山居中,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北有宝山、黄尖山,东为灵辟峰、朗公山、棋子岭,南是黄岘山、明孔山、如来顶,西乃鸡鸣山等。寺因山得名。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寺”。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侧,规模不大。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迁建于今址。以后历代均有增修。唐宋时为极盛期,有殿阁40余座,禅房500余间,僧侣500余人。唐元和年间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灵岩寺与今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舆内四绝”。宋代,真宗赐名为“景德灵岩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名为“十方灵岩禅寺”。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赐名“崇善禅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鼓楼、钟楼、东厢房、西厢房、韦陀院、观音堂、大雄宝殿、千佛殿、御书阁、方丈院、辟支塔、塔西院、十王殿、墓塔林等。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还有令人神往的鸡鸣山、明孔山、朗公石、一线天、十里松、摩顶松、“五步三泉”等自然景观,自古即为旅游胜地。历代题咏灵岩寺的碑刻有423块,多出于名人手笔,著名的有唐李邕《灵岩寺颂碑》、宋代的《圆通经碑》、金代党怀英书碑等。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称赞道:“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

黄东雷灵岩寺国画《雪夜灵岩》

谈起灵岩寺的历史,首先要说说山东的佛教历史。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寺院洛阳的白马寺,五台山的显通寺,到了东晋时期,河北著名高僧佛图澄派遣高徒僧朗,来到山东进行佛教的传播。朗公,京兆人(今西安),与道安,法和等当时的著名僧侣关系密切,开始他在关中讲说佛经,后来道安北去封龙(今河北元氏县)弘法,朗公东来泰山弘法,在泰山北部遇见隐士张忠,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在今天济南南郊的昆嵛谷建立山东第一座寺院朗公寺,就是现在的神通寺遗址,朗公以这里为基地进行传经布道,很快就发展成为寺院十余处,房间近千间的大寺。朗公的名声大振,甚至南燕帝慕容德都要拜朗公为师,赐当时泰安和长清的所有赋税给寺院作为布施。前秦永兴年间,朗公游历泰山后,在泰山西北的方山建立寺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参观的灵岩寺。神通寺现在只剩下几座佛塔,一些摩崖石刻和寺院的残迹。灵岩寺虽然经过几次灭法和战乱的毁坏,但是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完好的保存到今天。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的行动,史称三武一宗之厄:第一次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拓拔涛即位初期,尊崇的是佛教,曾经拜玄高禅师为太子老师,当时大臣崔浩,对道教极其崇拜,经常向太武帝讲说道教神仙一类的事情,并且把佛教的一些短处讲解给皇帝听,太武帝本来对佛教教义就不太知道,于是逐渐相信了崔浩的话,对老子的道德经十分推崇,并且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因为当时佛教已经兴盛了一段时间,一些僧人因为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开始不守清规,一天,太武帝偶然进入一座佛寺,发现僧人的室中藏有兵器,于是立即派人搜查寺内,发现还藏有饮酒的器具,在一间密室中藏有美貌的女子,寺院积存有大量的财宝。崔浩乘机上书太武帝诛杀沙门,破坏佛像,焚烧经卷,太武帝于是下令,所有的僧尼都要诛杀,所有的佛像经典都要焚毁,崔浩又惧怕信佛的太子日后对自己不利,也进谗言把太子杀掉,太子老师玄高也一起逮捕入狱。第二次发生在北周时期,北周武帝开始也是信佛,一次他听说有穿黑衣的教众准备推翻自己,在各种教派中只有佛教的僧侣身穿黑衣,于是对僧侣开始戒备,听信了道士张宾的话,准备灭佛,于是招集僧侣、道士、名儒在文德殿进行辩论,看看儒释道三教谁好谁坏,以定废立。著名僧人道安说三教是相辅相成的,周武帝问群臣结果,大家都同意道安的说法,遂作罢。六年后,帝又集佛道二教论辩,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周武帝遂下诏废佛道二教,所有道士僧侣全部还俗,佛教一时绝迹。第三次发生在大唐帝国,唐武帝自幼就不喜欢佛教,等到即位,奉道士赵归真为老师,道教的一些道士以赵归为首,一同商量废除佛教,在宰相李德裕的帮助下,武帝遂下令破坏佛寺,除长安洛阳各留四座寺院,地方各省各留一座寺院外,全部破坏,当时共毁佛寺四万四千六百所,被还俗的僧人有二十六万五百人。寺院的所有法器佛像,交到国家财政铸钱,时为会昌五年,世称为会昌法难。最后一次在五代末期,后周世宗,生性不喜佛教,即位不久就下令破除佛教,禁止私自出家,废除寺院三万余所,收购佛像铸钱,很多佛经散失。四次毁佛除了佛道相争,帝王喜好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佛教势力过于庞大,危害了当时国家的利益,以及国家和王朝的稳定。

灵岩寺在第一次灭佛后损失惨重,到了文成帝即位,佛教又重新兴起,北魏正光年间,高僧法定在方山北麓建神宝寺,后来迁回山南,隋唐时期佛教兴旺,灵岩寺的影响更加巨大,这时著名的僧人义净、玄奘都曾经到这里论经说法,甚至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要先来灵岩寺拜佛,再到泰山祭天。一直到清朝,因为泰山周围尊崇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佛教逐渐衰微。建国后灵岩寺进驻部队,成为军事禁区,客观上在文革时期保护了寺院,1981年恢复开放。

§ 灵岩路景

从灵岩景区坊,到灵岩寺山门止,有一段清幽漫长的路,沿途景美若画,胜迹多甚。一进入灵岩景区,迎面可见一山,山巅形似鸡冠。相传,昔有盗贼,夜过其下行窃,忽闻巨鸡鸣晓,震慑山岗,贼怖而从善,故称鸡鸣山。该山景色秀丽,为旧时灵岩十二景之一。与鸡鸣山相对,有石坊屹立。此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柱高耸,柱础石鼓夹抱,柱端“朝天吼”昂天,额枋横贯,上镌清乾隆皇帝御笔“灵岩胜境”。由此向里,大沟横大雄宝殿(1989年10月)卧,架以石桥,名叫“崇兴桥”,又名“崇福桥”、“通灵桥”,或俗称“大石桥”。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由灵岩寺方丈仁钦重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今建桥、修桥碑尚在。建桥碑,为北宋末年著名学者画家郭恩撰文,其子郭升卿书写,字体颇佳,效法“兰亭”。碑阴有飞白体“灵岩道场”四字,为北宋元丰年间尚书兵部郎中王临书写,系主碑补刻。临桥古柏葱郁,溪涧深邃险峻。放眼南望,峰峦叠翠,巨石嶙峋,谓之“群仙朝笏”。其中一峰,有孔穴穿透,犹若翠屏之上悬挂着一轮圆月。此山,名“明孔山”,亦为“灵岩十二景”之一。相传,法定禅师来此创寺之时,路途艰险,阴森可怖,他面山诵经49天,感动了神灵,阳光将山穿透,使他得以进山找到建寺之地。

沿路前行,又有山沟横卧,上架一桥,称“明空桥”,俗谓“小石桥”,明代重建。两侧古柏耸空,枝桠搭连,远看似门。桥北有山,松柏郁森,曰“对松山”。桥南有崖,泉流淋漓,叫“滴水崖”。崖石嵯峨,状如抱厦,泉洒如雨。乾隆皇帝来游时,赐名“雨花岩”,后将其名镌刻于碑,碑侧建亭,并定为“灵岩八景”之一。灵岩寺

过明空桥为“黄茅冈”,路旁有众多巨石,似龟背,从远处看去又像群羊。石上建黄茅冈亭。昔日,僧人在此迎客,故又名“接官亭”。过冈为灵岩之北溪,寺内诸泉皆汇于此,相传宋真宗曾在这里饮马,故称“饮马沟”。沟上架桥,名“新石桥”,系明代天启年间创建。桥两侧饰石栏,上雕蹲狮。沟北石壁嵌明万历年间书画家、历城人刘亮采所书“十里松”大字石刻。“十里松”是指从“灵岩胜境”坊到寺门沿途之古柏,昔人讳“悲”之音,所以称“松”。过桥之后,山路渐陡,古柏夹道,苍翠笼荫。路北侧,溪水激湍,水涛、松涛,轰鸣震耳。上陡坡,即为山门广场。迎面古柏葱笼滴翠,旁侧立一石碑,上刻“大灵岩寺”四字,系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西夏人、山东肃政廉访副使文书讷书丹。碑阴镌蒙古僧家奴跋语。广场东侧山岩石壁上,有清乾隆皇帝手书诗刻多方。至此,便到达佛门胜地灵岩寺。

金刚殿·大雄宝殿·摩顶松 灵岩寺山门称“金刚殿”,约为元代创建。门前两侧置清初石狮一对,昔日还立有“千崖”、“万壑”石碑,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丹,门后也立二碑,镌“绝俗”、“持戒”四字,为明隆庆年间李复初手笔。殿内供护法天神二尊,右为“那罗延金刚”,左为“密执金刚”,手持宝杵,威武刚猛。门内清溪东西涓流,上架三桥,东曰“虎溪”,中曰“聚善”,西曰“接引”,皆为建寺时建造。寺内僧人送客至此溪则止。

溪北,有一四合院落,大门名“天王殿”,单檐硬山,基址、柱础等物乃为宋代遗存。殿内左右山墙,嵌唐、宋、元、明、清碑碣17方。殿之中央,立北宋皇年间经幢一座。天王殿北的东西两侧,钟鼓二楼矗立,为北宋末寺内住持妙空创建,钟楼内现置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住持正昂铸造的铜钟一枚。钟、鼓楼东西两侧为廊庑,北侧正中高台之上便是大雄宝殿。该殿原为宋代“献殿”,是已倾圮的“礼拜五花殿”的前堂,由本寺住持仁钦于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创建。昔日,僧人于此诵经朝拜。明正统年间,就国于济南的德王捐塑佛像于内,遂称“大雄宝殿”。今殿建于清代中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硬山顶,卷棚式抱厦,红柱青瓦,半壁扇。左右葱茏参天的古银杏树相衬,愈显得殿堂分外壮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皇帝为殿题写“卓锡名蓝”匾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诡石即“朗公石”,奇松即“摩顶松”。

摩顶松,在大雄宝殿西北隅。四周砌以石栏,旁嵌明代嘉靖年间山东巡按监察御史张鹏所题“珠树莲台”、“名山胜水”大字石刻,以及乾隆皇帝御书“摩顶松”字碑和御制图诗碑。清康熙《灵岩志》对此松即已记载:“大可数围,内空外窍,老杆尽枯,孙枝独茂,翠色欲滴,苍古可爱,真不老物也。”僧人将玄奘的传说附会到本寺,称当年大唐玄奘去西天取经,临行时,手摩此松顶曰:吾西去求佛,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玄奘走后,树枝年年西指,一年忽东指,弟子西迎,玄奘果然归来,得佛经六百部。“摩顶松”由此得名。谓之青松,实为翠柏,因“柏”“悲”同音,其意不祥,故改之。后来寺内僧人为图吉利,便在柏侧栽柿树一株,取“百事如意”之意。这柿树长得秀丽,与苍劲古柏相映成趣,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千佛殿 在摩顶松的北面,为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唐贞观年间本寺住持慧崇创建,宋嘉六年(1061年)寺内住持琼环重修,明嘉靖年间重建。其后,历经多次修葺,其形制被保存下来,基本因袭了宋时的风貌。

大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丹柱碧瓦,斗拱错落,檐角翘起,跃跃欲飞,整个殿宇金碧辉煌,异常气派。殿周,围以矮墙,形成院落。院内院外,古木参天。近院有一翠柏,虬盘鳞结,苍劲挺拔,传为汉柏。旁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立的《汉柏记》石碑一通,碑文曰:“此柏方萌芽,汉文帝梦灵岩庙左右有千柏,命通往观之。至,惟见一萌芽,回以实报。文帝祭而祝之,曰:当与此山并传不朽。”

殿内中央台座上,供奉着三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端坐于莲花高台上,藤胎髹漆,宋治平年间由僧惠在钱塘制作;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铜铸造;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铜铸。四周壁上,曾排列着数以千计的30厘米高的坐佛,约为明代所置,多数木质,少数铜质,故称“千佛殿”。现存已不及半数。

殿中周围墙壁前的台座上,排列着101~120厘米高的40尊泥塑罗汉,其中29尊为梵僧罗汉,11尊为中国高僧。这批罗汉像多数塑于北宋嘉六年(1061年),少数塑于元、明两代。塑造技艺精湛,写实性强,形体、比例与真人相像。其情态各异,有的禅坐,有的执杖,有的屈膝,有的光足,有的怒目,有的沉思,有的争辩,有的说法,无一雷同,生动传神。其衣饰彩绘也处理得干净利落,线条有的柔美流畅,有的刚健有力,有曲有直,有深有浮,富于节奏。色彩丰富,点染涂描,技法纯熟,堪称我国古代泥塑遗存中的艺术瑰宝。1922年7月,著名学者梁启超挥毫题字,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

御书阁·鲁班洞 御书阁,在千佛殿的东北侧。唐代本寺住持慧崇创建,曾供有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御书,故名。北宋大观年间,住持仁钦重建,并篆书颜额。金代贞年间,寺遭战火,御书尽焚。明代重修,并先后于内塑菩萨、玉皇像。阁为两层,下为石砌台基,券以拱门;上为阁体,飞檐起脊。阁前拱门之上石隙间生出古青檀,盘根错节,枝柯纵横,状若游龙、云朵,名曰“云檀”,为寺内一大奇观。阁基内外,嵌石刻颇多,其中以宋代写的《圆通经》最为著称。《圆通经》写于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共四叶,草书1400余字,字体潇洒俊逸。刻石也妙,仍能保持该书法之韵味。明代嘉靖间,学士方豪跋语曰:“灵岩名笔固多,惜多为石工所败,惟此字独佳。”该《圆通经》石刻与天王殿内元代汉藏文对照碑、鲁班洞中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均为寺内珍品。灵岩寺

鲁班洞,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过去传为东晋十六国时前秦隐士张忠穴居之处,又传为朗公藏骨处,今经文物工作者考察,是早期进入寺院的山门。山门南北方向,南侧辟券拱门,门洞深数米,两侧石壁上嵌有唐代景云、开元和北宋淳化、元、大观年间的题名石刻。其中西壁所嵌唐代北海太守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撰书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最为著名。李氏富有文名,书法尤佳。其字笔力遒劲,笔势开放,如龙腾虎跃,剑拔弩张。性喜创新,厌因袭,曾曰“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故其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该碑,字体为行书,是他65岁所书,可谓得意之作。李氏之碑刻,在本寺曾有多块,如今仅存此碑,亦是目前山东省仅存的一块李邕书碑。

辟支塔 以辟支佛(全称“辟支迦佛陀”)命名,位于千佛殿的西侧。其创建年代,古人文章及志书中有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李邕撰书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曰“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清康熙《灵岩志》中也曰“唐天宝中建”。今塔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嘉二年(1057年)竣工,元、明屡修之。

塔高54米余,八角九级十二檐,青砖砌垒。塔基石筑,上刻阴曹地府浮雕。塔身,每级四门六窗,一至三层双檐,其余单檐。塔刹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刹竿组成。最上一层,八角各置金刚一尊,拽拉铁链,使刹加固。塔内设中心柱,东、西、南三面辟龛,内置石刻辟支佛像。该塔背依山峦,岿然耸立,和周围景色组成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塔有砖砌台阶,盘旋登至塔顶,可观赏灵岩胜景全貌。

般舟殿基址 位于千佛殿北,为唐至清建筑遗址。1995年发掘出土。昔日,般舟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今台基上尚保留般舟殿四周残墙及硕大的柱础。其中明间两座柱础雕刻龙凤花纹,甚为精美。残墙东、西、北三面竖有八棱石柱,南面殿墙前有唐代密檐式石塔一座和八棱石经幢两根,上皆雕刻精美的纹饰,为佛教艺术精品。

慧崇塔·墓塔林 墓塔林,位于寺西0.5公里处。坐北朝南,为历代高僧安息之地。有唐、宋、金、元、明、清墓塔167座,碑刻81通。以元、明时期的墓塔居多,最早的唐塔仅1座,即慧崇塔。

慧崇塔在墓塔林北侧的最高处,是唐代高僧慧崇的葬塔。慧崇是贞观年间灵岩寺住持,他将灵岩寺从甘露泉迁至今址,创建了千佛殿、御书阁等,功绩赫然,圆寂建墓塔以藏舍利。该塔建于天宝年间,高5.3米,石砌方形,单层。南面辟门,门上券拱处镌以火焰状半圆形浮雕。东西两面饰门,仕女凭门半掩,门上雕刻狮头、武士、飞天、乐伎等图案。塔顶重檐,以石板叠涩外挑,塔刹由露盘、仰莲、宝珠组成。整座塔体显得古朴浑厚。塔壁刻有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释真可的《礼慧崇塔》诗。

其余墓塔,皆在慧崇塔之南,簇聚成林,蔚为壮观,可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墓塔林媲美,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形制多样,造慧崇塔(1986年7月)形古朴,雕刻精细。塔座多呈方形和圆形,雕成莲瓣,由金刚、力士顶托,有的则做成须弥座式。塔身有圆形、长方形、钟形、八角形等,上刻祖师僧名及年号。塔刹为雕刻着莲花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和相轮式宝尖。诸塔之中,悦公息庵和尚墓塔尤惹人注目。息庵为灵岩寺第三十九代住持,圆寂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其墓旁《让公息庵禅师道行碑》,由日本和尚邵元撰书。邵元因“慕中华释教之盛”,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来华,在中国居留长达21年,其间,遍游各大名寺,曾任少林寺首座僧职,还被选为百僧之一进宫诵《大藏经》。他不仅通晓禅宗教义,而且对汉文化也造诣颇深。他所撰写的此碑,书、文并茂,堪称上品,且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珍贵实物资料,传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当代历史学家郭沫若曾题诗赞曰:“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白云洞·积翠证明龛·朗公石 由寺东侧沿盘路向灵岩山攀登,处处有景。行约里许,为甘露泉,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建行宫。昔日,殿宇众多,现仅存遗址。甘露泉向上不远,右侧有一古柏,三杈,杈间有一大石被包在里面,人称“树抱石”,大约形成于四百年前,乾隆皇帝曾咏《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一诗描述道:“树抱石为胎,前飞峡成调。”此诗刻在不远的石广(yǎn眼)上。石广有两处,一曰“大石广”,一曰“小石广”。和石广相距不远,有一大石平卧。相传,明代灵岩寺住持真可常于此石上竖卧休息,故名“可公床”。

由小石广向上,便是白云洞。阴雨天,于山下依稀可见洞内溢出白色云气,故名。白云洞所在之山岩,平平展展,上有翠柏荆棵,山花芳草。洞穴岩壁之下,有一平坦隙地,人们立于此,可俯瞰灵岩胜景。

从白云洞向西,略走一段路程,可遥见陡壁之上有大字石刻“灵岩观音道场”,系北宋政和年间张劢题书。循径折东,便到“悬星岩”,俗谓“功德顶”,上镌明隆庆年间吏部尚书杨博题写的大字石刻“象岭”、“狮峰”。岩间有一巨大佛龛,名曰“积翠证明龛”,亦名“证明功德龛”、“方山证明殿”。其名来源于“幼童舍身成佛”的传说。龛内唐大中八年(854年)乡贡进士牟撰写的《修方山证明功德记》石刻载:“按寺记云:唐初有一童儿舍身,坠到半虚,五云封之,接往西天而去。……证明佛法功德之真理。”龛为唐贞观年间开凿,内平面呈椭圆形,正中雕有释迦牟尼石像,高约5米,体态丰腴,身着袈裟,趺跏而坐。旁有菩萨、弟子、卫侍、神兽造像等。洞内题记甚丰,尤以唐宋两代最多。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于龛外增建方形石室,坡顶,叠涩出檐,外壁涂朱色,俗称“红门”。门前为平台,台周设护栏,人们可凭栏观赏四周景色。龛上,巨岩削壁如屏,青葱翠绿,景色壮丽,称“方山积翠”,为灵岩十灵岩山晾经台(1997年5月)二景之一。

积翠岩西南为“巢鹤岩”,又名“蹲狮峰”、“晾经台”,台上有亭,亭下设石栏,可倚栏小憩览胜。这里岩陡立,云烟萦绕,飞鸟盘空。积翠岩之东南为狮尾峰、灵辟峰。“两峰矗立,狭通一线”,好似神灵用巨斧劈开一般,仅可容一人侧身通过。于此峡中仰望,只见蓝天一线,故名“一线天”。因处于东侧山巅,又称“东天门”、“小天门”。穿过一线天,便为灵岩山北麓,北魏法定禅师曾于山阴渍米峪建神宝寺。如今寺已湮没,仅为遗址。一线天南约1公里处的山峰下,有孤石耸立,相传为朗公之化身,故称“朗公石”。远远望去,酷像一光头和尚,身披袈裟,背着行囊,拄着锡杖,沿着山路踽踽前行,实乃唯妙唯肖。

§ 地理环境

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顶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玺,亦称玉符山。山之阳,是满月葱茏的灵岩峪,曲折起伏的山峦向东西两侧延伸,灵岩寺就座落在这翠谷之中。

灵岩寺周围的山岭,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下层叫结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亿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上部称沉积盖层,为距今6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沉积形成的灰岩和页岩,不整合覆于结晶基底之上,成为山岭的主体。

灵岩山一带的地质构造,除了断裂构造,还发育有重力滑动构造及其形成的各种褶皱构造,新构造运动也十分普遍而强烈,呈间歇性上升的趋势。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及各种地质作用,构成了灵岩山脉秀、奇、幽、奥四大特点。

§ 地方特色

灵岩寺,自然景色壮美,这里石秀、岩峭、洞幽、泉甘、树奇。有方山、狮山、香山、朗公山、明孔山、珠山、灵山、象山、鸡鸣山、黄岘山;有巢鹤岩、朗公岩、拂日岩、仙人岩、雨花岩、快活岩;有麻衣洞、白云洞、观音洞、黑云洞、涵云洞、朝元洞、老虎洞;有甘露泉、卓锡泉、白鹤泉、袈裟泉、石龟泉、上方泉、华严泉、朗公泉、神宝泉、观彩泉、黄龙泉、卧象泉、擅抱泉;有汉柏、唐槐、宋银杏、摩顶松、鸳鸯檀、龙凤檀等古树名木。

灵岩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动植物丰富。据统计:鸟类共80种,隶属14个目,37科;兽类共5个目,9个科,15种;爬行类共4个目,5个科,9种;两栖类1个目,2个科,4种;昆虫共8个目,62个科,194种。共有管维束植物506种,隶属95科313属。其中野生植物317种,栽培植物189种,。灵岩主景区共有林地面积一万余亩,分为针叶林、竹林、经济林三大类。针叶林,主要以侧柏构成的森林群;竹林,主要为淡竹;经济林,包括苹果、山楂、杏、核桃、柿子、枣、银杏、香椿等树种。灵岩景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42科,98种,常见的有枸杞、何首乌等。你若春天到这里来,还可品尝到众多的山间野菜。据调查,可食用野菜有15科,35种,常见的有藜、蓬子菜、马齿苋、荠菜、藿香、薄荷、茵陈蒿、山菊花等。

千年古刹灵岩寺,地杰人灵,积淀了众多美好的传说。有朗公说法石点头,山有灵犀,故称灵岩;有法定与三泉,造就明孔洞,引出“五步三泉”;有王干哥的叫声,传递着一个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有砍不尽的柏树,歌颂着真善美,鞭鞑了伪装与贪婪;有木鱼石的传说,向人们讲述着乾隆皇帝八次来灵岩留下的趣事与墨宝;还有鸡鸣山的传说,告戒人们抑恶扬善,遵纪守法,乃人生之正道。

灵岩山明水秀,民风淳朴,平安和谐。每年的新春祈福、伴玩、庙会、乡间大集或传统佳节、农闲时间,是人们求祥、聚会、访亲、购物的好时机。每逢此时,人们喜气洋洋,新装在身,结伴而行,山间的小路上,有笑声,有歌声,更有丰收的喜悦,成为灵岩特有的一道道流淌着的风景线。

§ 旅游交通

1、长清区旅游巴士直达灵岩寺 (购全价门票可享受免费乘车)

2、济南市游60路(购全价门票可享受免费乘车)

解放桥公交停车场 (家乐福北临)(早:7:30-8:00)

市立五院公交停车场(早8:00-8:30)

胜利大街(早8:00-8:30)

3、济南市旅游发送中心 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4、济南市旅游汽车站 济南市英雄山路71号

5、济南市长途客运中心堤口路75号

§ 餐饮娱乐

灵岩宾馆

灵岩宾馆是灵岩景区管委会下属的一家准三星级涉外宾馆。宾馆位于灵岩寺西侧,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拥有豪华套间、单人间和标准间,共计床位128个,有可容纳20一300人的会议室四处,宾馆餐厅可供200人同时用餐。宜人的环境、周到的服务、优惠的价格,是海内外宾客外出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谈、会议培训的理想之地。

檀园宾馆

济南灵岩寺檀园宾馆坐落于济南市灵岩寺风景名胜区内,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高端酒店,它柔和了传统建筑风格、时尚设计和佛教文化理念,园内精致清雅、简而不失睿度,移步一景、在此休闲可眺望灵岩自然风光、感受深厚的佛教文化,实乃山林雅居。檀园宾馆距离济南60公里,距离泰安30公里,距离104国道6公里,京福高速设有灵岩出口,交通便利。宾馆现拥有总统套、豪华套房、单人间、标准间24间套,床位41张,全部宽带互联网接口(100兆),拥有会议室2个,可承接10—50人的各种形式会议,三个宴会厅、以及一个零点大厅可同时容纳80人用餐,各个餐厅可欣赏不同角度的灵岩风景。

§ 其他

灵岩寺位于鹿泉市西南,枣林村西,原为并排两座寺院,中间以腰墙分隔为前后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前有天王殿, 殿前有石桥一座,由块石砌就,在石缝中原长有一棵柏树,从根部分成二杈,呈倒人字形,当地人俗称“人字柏”。进天王殿,院东西有配殿 各三间,东侧有二层钟楼一座,砖、木、石结构,布瓦歇山顶,面一进一,通高9米,三、五架梁横一挂钟用的横梁。前后檐下各用一朵一斗二 升交麻叶的平身科,两山面各用两朵交麻叶。角柱为木质通柱。楼顶及墙损坏比较严重。往里进月亮门为二进院,正北为大雄宝殿,砖、木、 石结构,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带廊。建筑面积108平方米,高7.6米。三、五架梁前后带抱头梁,前檐下随檩枋和柱头枋间 有垫板,其余构件因白灰抹顶不太清楚。现保存好,大雄宝殿后面有僧房若干间,寺东并列为跨院,供白衣观音,在清末时就已毁坏。

灵岩寺现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院中还存有五块石碑,二节石幢身、一块经幢华盖。石碑为清代康熙、乾隆、同治年间所刻,其中一碑文 中记载:“创建于大金明昌年间,重修于万历八年,迄今又三百余年……”。由此可知,灵岩寺创建于金、重修于明、清。现存的为清代建 筑。

灵岩寺往西250米处有一天然洞穴,为灵岩洞,正处在海螺山的山脚下,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岩横卧,把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岩横卧, 把洞由小石洞相连的多个石室组成,俗称“18连珠洞”。古人曾记之“洞之首出山阳,尾通山阴,曲折里许,幽眇绝尘,鞠躬而进,每入一珠 ,乖如乳彩,散如花余”。实际上只有九个洞室,称九节连珠洞。第一室最大,宛如一宽敞大厅,室中央原有一座佛像高约两米,为洞内天然 石块刻成,1966年铁路二站占用时砸毁。通过石门可进入二室,又是一番景象,举火想望,洞壁水珠滴淌异彩闪耀。每进一室各有不同,其中 第四室滴水如春雨,并伴有叮咚之声,如琴、筝弹奏。第五室为“天外天”,洞壁高处突出一块巨石,厂上可容数个坐卧,真似空中仙阁。最 后到第九室为最小,难以进入。

灵岩寺因洞而名,灵岩洞又因寺而传名。

灵岩寺在成都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乡灵岩山七星岩下。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之一。

它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名刹,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9 年)。现在的灵岩寺是唐

可以看到济公手上的青筋以及喉结贞观年间(627~649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以后几经废修,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

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

寺内的另一胜迹是辟支塔,它挺立于千佛殿西北。此塔始建于宋代,塔高54米,是八角九层的楼阁式砖砌建筑。造型奇特,塔身上下不一。一至三层是重檐,四至九层为单檐。古朴的门窗、富有变化的塔檐和纤巧挺拔的塔身,使人感到庄严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

墓塔林简称塔林,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是由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组成的。墓区里保存着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汉中略阳 灵岩寺

灵岩寺在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内。距略阳县城南3公里,依天然溶洞而建。

灵岩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嘉陵江畔。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自成天趣,寺内楼台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洞穴恢弘,悬空凌云。建筑与彩绘别具特色,陕南第一大铜佛--毗庐大佛造像造型独特,摩崖刻石众多,达130余通,尤以东汉的《郙阁颂》最为著名,以及历代文人刻石,被誉为“陕南小碑林”,自然景观独特。

灵岩寺交通线路

自驾:京福高速万德出口下沿104国道北行约200米,灵岩广场处沿景区指示牌东行约9公里。灵岩寺,下高速后约10分钟车程。 公交: (1)长清区旅游巴士直达灵岩寺(购全价门票可享受免费乘车)。 (2)济南市游60路(购全价门票可享受免费乘车); 解放桥公交停车场(家乐福北临)(早:7:30-8:00); 市立五院公交停车场(早8:00-8:30)[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