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煎饼卷大葱 |
释义 | 山东小名吃。 煎饼卷大葱 § 小吃简介 煎饼卷大葱 假若你问俺山东有啥好吃的,我会说:煎饼卷葱+蘸大酱。这一名吃也不知起自何朝何代,反正它跟中国饮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大葱,在世人眼里,几乎成了山东人的代名词。 § 小吃概况 煎饼卷大葱 作为山东名吃,盛行于何朝何代,我无从考究。但这大葱作为调味品的历史却已悠久,早在两千多处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即有关葱的解释。 在山东各地,只要有人烟的地方,无论是山岭薄地、田间地头,还是沟沿渠边、塑料大棚,到处都有大葱种植。尤其那些头年种下的芽葱,经过一冬的营养和能量蓄备,来年开春便破土而出,争先恐后地钻出郁郁葱葱的嫩芽儿,于春风里擎起一把把绿色的利剑。而这时的葱芽不仅营养最丰富,而且味道最甜美,拔回家洗净蘸上大酱用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吃,那种辛辣伴着酱香的味道简直美极了。 据史料记载,大酱作为中华民族在发酵业中的一项特殊成就,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关于豆酱、酱油的记载。它是利用黄豆、蚕豆等为主料,以适量的麦麸、淀粉、盐、糖等配料,利用毛霉茵的作用发酵制作而成,周代贵族们享用酱类制品已经很多了。 如今工业化生产,代替了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在山东乡间自己制酱的人家已经为数不多了。而倒退几十年,我小时候,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动手做酱. 当然,山东的葱只所心称为大葱,就是因为它的个头大。在南方上大学的儿子刚到学校时,吃不惯南方的饭菜,想找棵大葱开开胃,却怎么也找不到山东老家那样的大葱,有的只是像些蒜苗一样的小葱,也没有山东大葱那股子辛辣味。他说南方人把这样的葱叫做香葱,这大概也跟“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道理是一样的吧。 小时候,我们都把它变成了唱:“煎饼卷葱蘸大酱,撑得肚圆爬不上炕”,老人们则经常不厌其烦叮嘱晚辈们:“大葱蘸酱越吃越壮”。正是这煎饼的韧性、大葱的辣味和大酱的芳香,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耿直仗义、豁达大度的性格特征。 在全国各地出差办事或者旅游,往往我一说是山东人,便顿时荣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尽管我并不五大三粗,也没“武松打虎”的武艺,但照样被称赞为“山东大汉”。山东人名扬天下,由此可见一斑。 我爱吃煎饼卷大葱蘸大酱,不管离开家乡多久多远,总也忘不掉煎饼卷大葱蘸大酱所挥发出来的那股子浓浓的家乡味儿。 § 漫谈煎饼卷大葱 煎饼卷大葱 煎饼卷大葱是众人皆知的山东土吃,是我们山东的代表食物。这里的大饼实指的是煎饼,而不是真正的大饼。大饼和煎饼的区别除了做法上不同,主要还在于其用料有异,前者为白面烙成,后者为粗粮所作。在大饼卷大葱成名之时,白面还是稀有之物,粗粮 煎饼为主食,山东煎饼和天津所谓的煎饼果子中的煎饼不是一会儿事。 煎饼的用料在80年代之前主要是以地瓜干和玉米为主——两者那时是山东的主要农作物。有人认为地瓜(红薯)玉米煮了烤了味道都好,可那是因为他们肚子里油水太多。 如果要把他们当主食,不出两天喉咙里就会冒酸水。再说新鲜的地瓜玉米也没法保存,地瓜往往晒成地瓜干来储藏,就是将地瓜切成片晒干了。地瓜干可以磨成粉做窝窝头或 饼子,但那窝窝头可不像烤地瓜那么好吃,凉了硬得可以打死人。而做成煎饼就成了粗粮细做,味道也大为改观,而且在常温时保存数日不坏,吃的时候也不需要加热,味道 也不差。这个细做可是麻烦之至。地瓜干要在水里泡一天左右,等到水分将其彻底软化后,就用刀将其剁碎。同泡好的玉米混在一起,在水磨上磨成糊。而这一过程很费时费力。水磨 为颗粒粗大的圆形花岗岩磨盘制成,有上下两块叠在一起。磨盘的两个接触面上都凿出了条纹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开了两个小洞,可以将料混着水一勺一勺地加入。推动上片磨盘就可以将料碾碎,从上下磨片的磨缝里流出的就是做煎饼用的煎饼糊。推磨可以用马或驴等牲口,那是在解放前的地主家才能用,普通人家也只有人推。小的磨盘一个人推就行。可大的磨要三四个人才能推动。后来渐渐有了电动水磨,人们才从这繁重的体力中解脱出来。 § 戏说煎饼 煎饼卷大葱 煎饼卷大葱 煎饼,是沂蒙山区农村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产食品。旧社会,农村女孩子到十二三岁,母亲总要严教其学烙煎饼,并以烙不好煎饼找不到婆家相威胁。事实也是如此,过去的沂蒙山区妇女没有不会烙煎饼的,因为它是家家户户每餐必备的干粮,家庭主妇怎能不会烙制呢? 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佥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篪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篪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还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来的煎饼却各有特点。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煎饼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它以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等粮食为原料,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群众叫“煎饼糊子”。还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1/3或一半的熟料,称为“对半子”,群众称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好烙,烙出来的煎饼也柔软好吃。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因为磨快了,糊子过粗,烙出来的煎饼自然就不好吃。磨的时候,添料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来的糊子才细腻均匀。旧社会,一个家庭,常常是能抱得动磨棍的就去推磨,大半宿才能磨完二三十斤粮食。有钱的富裕人家才用得起牲口推磨。现在有了磨糊机,也可将处理干净的粮食粉碎成面粉,再用水拌成糊子。但人们总认为不如石磨磨出来的糊子煎饼好吃。 糊子调好了便可在烧热的鏊子上烙制煎饼了。用篪子烙出的煎饼叫“篪子煎饼”,稍厚,有篪子剐过的痕迹,吃起来筋道;用筢子烙出的叫“筢子煎饼”;用“竹劈”烙出的煎饼叫“抿煎饼”,较薄,这种煎饼1斤可称十几个。还有一种烙制方法是将糊子调得很稠,用双手把糊子团成团,放在鏊子上滚满鏊面。用地瓜干制成的糊子多用这种方法。现在城市又有了机器煎饼,原料是白面粉,人们又叫面煎饼,可是人们普遍认为没有传统手工煎饼味道香酥。 从使用的原料方面分类,又可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梁煎饼、地瓜干煎饼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嚼头。 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卷,即可食用。经过晾干,叠成长方,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出门携带也很方便,因此,人称干粮。煎饼食用亦有多种方法。烙制煎饼时,用韭菜加鸡蛋(加豆腐)调好馅子,夹在两张煎饼之间,在鏊子上烙熟,叫煎饼合子,又叫摊煎饼,香酥可口,特别好吃,如今已成了地方名吃。早年,民间烙煎饼,烙到只剩最后一点糊子时,因多次摊刮,已经半熟,不能再烙得很薄,便烙一个较厚的煎饼,洒一些鲜花椒叶和盐在上面,揭下后再翻过来烙,老百姓叫“翻打铁”。这“翻打铁”香酥劲道,十分好吃。 煎饼亦可以在烙制好以后,食用时把各种菜卷在里面吃,群众叫“就菜”或“么就”。可卷在煎饼里的菜很多,包括肉蛋蔬菜,以及各种腌制品。旧社会,穷人吃煎饼卷肉是一种享受,俗话说“煎饼卷猪肉,吃着没有够。”用鸡蛋炒辣椒(香椿)也算上等“就菜”,也有口头禅说:“煎饼卷鸡蛋,吃得直出汗”。上学的孩子也有句趣话:“煎饼卷鸡蛋,不给吃俺不念。”最有特色的普通就菜是“渣豆腐”和大葱。渣豆腐也是沂蒙山区的地方小吃。即把白菜叶、萝卜缨、野菜、地瓜秧等洗净剁细,加点豆面和盐,用水煮焖后即可食用的一种家常菜,费县东部农村也叫“豆沫”。煎饼卷渣豆腐,再放上点辣椒面, 是贫苦农民填饱肚子的最好饭食。过去农忙时,没有时间炒菜, 煎饼卷大葱和甜酱是最具风味的吃法。其次如大葱虾皮、辣椒豆腐、腌香椿蒜苔等,只要有辣咸相配的就菜就好。俗话说:“待要解馋,大辣大咸。” 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柔,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近来有人认为,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 小吃做法--摊煎饼 煎饼卷大葱 “摊煎饼”工具是家家必备的,首先是一个鏊子,为铸铁制成的圆形铁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为支撑,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间留下空间以便加柴烧火。再就是一个耙子,是一条木板,上面垂直按上一个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摊”。当鏊子烧热以后,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地凝成一层,未凝固的面糊就被耙子带着向前走,耙子的长短正好等于鏊子的半径,耙子绕场一周,煎饼就成。为了煎饼质量更好,在上层的煎饼糊还没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块木板(称为刮子)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匀。因为煎饼很薄,很容易焦,这一操作要眼疾手快。待成熟以后,就可以 揭起来了。煎饼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径一般在半米到80公分之间。 好的煎饼要薄如蝉翼,厚度均匀。这不但要求煎饼糊磨得要细,稀稠适当,最重要的还在于摊。摊的时候手要麻利,火候还要适当。摊煎饼往往是家庭主妇的活儿,在山东过去要考察新媳妇会不会做活儿,只要摊一次煎饼就可以知道。 刚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很柔软,可以将其卷成煎饼卷来吃,所以才有“煎饼卷大葱”一说。刚刚冷却的煎饼由于失去水分会很干,但煎饼往往是叠在一起的,渐渐又会返潮而变得柔软,上面盖上布就会可以长期保持。待吃时,只要揭一张就成,非常方便。后 来,在济南出了一种煎饼,像糕点一样用纸包好。那种煎饼味道甜甜的更像糕点,不像煎饼。更不能容忍的是这种煎饼给弄得很干很酥,不用说卷,就是碰一下就碎了。 煎饼内的地瓜干和玉米比例不同,其颜色也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那种纯黄色玉米做的煎饼,如果是新产的玉米摊出来的煎饼,色彩金黄,吃上去有香喷喷的玉米味,口感很,是粗粮细作的典范——同样粮食做的玉米窝头和玉米饼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煎饼也是一种富于变化的食品。原料除了地瓜干和玉米,还可加上其他花样,比如添些大豆,味道就会香很多。小麦做的煎饼非常有筋道,最好的当然还是小米煎饼,但小米不可多得,自然吃得也就不多。最难吃的是高粱煎饼,吃起来很涩且很柴。 就是同样的配料,也可以变化出花样。比如在夏天磨好了的煎饼糊,放上一天就会自动变酸,摊出来的煎饼酸酸的味道很特别。有些人在摊煎饼时故意留下一些煎饼糊,第二天再摊,就是为了吃这种酸煎饼。实际上,我最喜欢吃柿子煎饼。山东出柿子,等到放地熟透了,柿子会变软。在煎饼摊好还没煎熟之前,将去皮的柿子放上去,用刮子在煎饼上刮均匀。熟了以后,煎饼红红的,味道甜甜的非常好吃。即有粗粮的纤维又有水果的维生素,营养自然丰富。对吃腻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健康食品了。 煎饼的做法也不止一种。有些地方不用摊,而是将地瓜干粉或玉米面粉加水和成一大块面团,用手拿了在鏊子上滚上一层。这种煎饼省了磨糊这趟工序,摊出的煎饼也蓬松很多,但其厚度不好控制,往往过厚,味道也远比用煎饼糊摊出的好吃。 煎饼吃起来不像馒头面条米饭之类的食品那样省力,没有吃习惯的人吃上一个会累得腮帮子疼。记得1973(1974)年那会儿,重拍电影《南征北战》,我们那里驻了放烟火的部队。他们馋煎饼,就弄了些粮食请地方上帮着做。等到一顿饭下来,个个捂着腮说酸痛,可能是因为好吃而吃的太多了累的。 § 煎饼的兄弟--天津煎饼果子 煎饼卷大葱 煎饼卷大葱 煎饼果子的糊糊不是用面粉做的,面粉做出来的煎饼口感发粘,味道发酸。最正规的应该是绿豆粉加虾皮粉。不过,现在不少煎饼摊用绿豆粉和小米面勾兑。有些为了降低成本,还掺入面粉和玉米面。呵呵,人心不古啊。 这东西怎么起源的,真不清楚。煎饼这种东西估计是起源山东,油条应该是起源于浙江(油炸烩嘛)。天津人把这两种东西结合到了一起。去杭州的时候,看到有安徽人买一种鸡蛋饼,面糊摊饼,磕一个鸡蛋,加一个油条,外加咸菜和小虾米。有一种说法,天津人是安徽人和苏北人的后代,因为当年天津卫的士兵都来自这两个地方。那么这种鸡蛋饼是不是煎饼果子的前身呢?有可能。 日本有一种薄饼,和煎饼也有点象。一种面糊做的薄饼,然后在一面加上虾仁,蔬菜,调味酱之类。没有吃过,估计味道应该不错。乱马1/2里面那位经常女扮男妆的右京,就是做这生意的。右京的爸爸把煎饼车做嫁妆,把右京许配给乱马,乱马的爸爸,要了煎饼车,没要右京。于是,乱马从此又多了一个未婚妻。 § 相关文章 实用简约的山东煎饼——世界上最好的食物 煎饼卷大葱 山东煎饼源于泰山,山东煎饼够薄的了,用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这是平民之食——卷上大葱或其他蔬菜肉类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蒲松龄特地为它作《煎饼赋》,可见对煎饼感情之深。 为什么说山东煎饼是最好的食物呢?理由可多了!其一,煎饼原料由五谷杂粮精细研磨而成,既不是纯细粮,也不是纯粗粮,营养丰富,便于人消化,因为做煎饼的原料都带皮壳,含粗纤维多,对消化很有帮助,是城市居民让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的一剂良方。其二,煎饼做起来省时省心,薄薄一层一会就熟,而且冷了以后,加热时间也不长,也特别节能,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我们的环保意识。其三,保存时间长达三个月以上,不易变馊,因为它含水分少,也易于晾晒;食用方便,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东东任意搭配,由于它象纸一样薄,就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菜肴放在上面卷起,用手拿着吃,别具风味,近似西餐中的汉堡包。最后,吃煎饼能锻炼牙齿,牙好胃口就好,胃口好就身体强健,天下哪有如此一举多得的食物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